教育未来,不只有技术
2021-12-23李林
李林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我们培养人才的课程、教材、教法及考试选拔制度也应随之变化。航天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数字化在生活中不可阻挡地渗透。教育不仅要看见未来,还要以开放、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教育未来,不只有技术。
(一)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靠学生时代学到的东西支撑起整个职业生涯,而数字化时代“从一而终”的职业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全球零工经济时代,技能要求在变化,在必要的时候用必要的知识重新武装自己,这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我们需要读写和计算等传统技能,更需要协作、创造、变革等重要能力,以及坚毅、好奇和主动等品质。
学校应是首先接纳改变的地方。教育本来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立体的。对于孤立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所以综合学习、主题活动及劳动课程等必不可少。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环境中,孤立的学科知识是不存在的。当下更需要具备综合性知识的通才。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全能型教师更有利于通识课程的落地。
(二)
兴趣先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和学习内驱力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兴趣来自探索,探索发现对年轻的心灵而言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哪怕学习内容再老旧也没有关系,其探索的过程重于内容。我们的课堂往往剥夺了学生发现新知识的体验过程,习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以讲为教,以听为学”,没有了惊喜的瞬间,扼杀了最可贵、最重要的学习兴趣。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批判和创新。“我们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必须由自己去发现……”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并提高独立性,绝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已。
所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兴趣激活探索,以探索推动创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发现的快乐,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欲望和习惯。
(三)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信息的有效期却越来越短。真正的天才不是能记住大量信息的人,而是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并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人。知识内容来去匆匆,只有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经久不衰。未来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理论和教材留给后人,到处都有无法“照方抓药,按图索骥”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教育不能只关注短期目标,更应培养学习者的长效技能和思维习惯。
“晶体智力”即知识存量,“流体智力”是学以致用。后者是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脑子里装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自我学习、融会贯通以及实践运用的能力。因此,面对学生,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什么远重于怎么教。
所谓技术,就是利用工具来提高能力。全脑思维技能是机器人无法模拟的技能,人工智能只能取代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劳动。任何教学技术要产生价值,都要靠教育者的灵慧,优秀教师将永远无法被取代。
(四)
改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多一些探索和尝试。在行动中学习,在工作中提升。只有对教育有了理解和信念,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产生勇气和执着,才能在教学探索的路上有精气神和感召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及标准化考试仍在把学生塞进模具中,灌输大量信息并期待他们写出一模一样的正确答案。不能过度使用讲授的方式,尤其必须根治繁重的作业负担之痛,以成就每个学习者的“独一无二”。
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不能培养学生的依賴性。当他们摔倒,我们拍掉他们身上的尘土,擦去他们脸上的眼泪,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因为最终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行走的人。没有理性的“爱”,可能是一种伤害。
未来将至,做出调整的过程是艰辛的,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代教育要为学生的现在和未来架起桥梁。一代人能顺利跨越鸿沟,国家才能真正跨越式发展。我们教育者要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引路人。让我们笃定信念,以坚实的脚步并肩同行。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