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整本书阅读的视角
2021-12-23郑华伟
郑华伟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学科中,阅读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积淀智慧、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将这个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教师需要开動脑筋,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欲望,做好方法指导、过程监测和反馈评价,使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持续积累阅读经验。
受生活经验、阅读兴趣、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时代隔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耐心把整本书从头到尾细致读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阅读,往往会产生理解片面、评价偏离等倾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以何种视角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有效阅读,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现以《西游记》原著为例,从两个层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紧扣原著,营造情趣盎然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视角一:捕捉回目信息,借助猜想预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游记》原著共一百回,每回都是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结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过的阅读策略——预测,让学生猜猜看,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回目,发挥想象,依据自己的初步感知去猜想故事情节,同时提醒学生:预测不能毫无章法,必须巧抓字眼,从关键字词所提供的信息入手,有指向性地猜测。如读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之前,问学生“弼马”“齐天”指的是什么?“心何足”“意未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明所以时,提醒学生回看第三回回目《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猜想大概情节。这样,学生一方面学会了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全书内容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了预测阅读策略,还初步感知了小说情节和对仗修辞手法。学生在猜测中有了一睹为快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和建构者。
视角二:巧选特定细节描写,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染,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
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被改编翻拍成影视剧最多的一部。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神魔小说,有无限的想象力。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独立故事,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起伏多变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描写,稍加改编便可独立成篇,连起来也非常完整。教师可挑选文字描述非常生动或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任务。如布置练笔小片段“雨天”,学生苦于无法描述时,让学生在《西游记》中寻找灵感。学生在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中找到描写好雨的场景:“漠漠浓云,蒙蒙黑雾。雷车轰轰,闪电灼灼。滚滚狂风,淙淙骤雨”“好雨倾河倒海,蔽野迷空。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万户千门人念佛,六街三市水流洪”。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拍这场戏呢?学生品味想象,自己讲述。然后教师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说说影视中的镜头和自己想象的有何不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学生深刻体会到立体动感的下雨画面:大雨将至时的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号,雨下时的迅猛滂沱,雨后人们的激动欣喜。寥寥数语,描写得竟如此细致入微、生动唯美,充满画面感。学生积累了词汇,也慢慢感知到语言表达之妙,下笔就比较容易了。教师还可以顺势启发他们在书中寻找类似词句、片段,感受《西游记》语言的灵动与美妙。
视角三:撷取精彩故事片段,用曲折奇特的情节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具有超强的画面感。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教师可以“三戏”为着力点,问学生:妖精三次分别变成了什么?孙悟空是怎么应对的?结局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厘清故事脉络的前提下,研读一波三折的变幻过程,准确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情形下,引导学生“且听下回分解”,使其带着探求新知的欲望去阅读下一章节,进一步感悟作者源于生活又超脱于世的奇思妙想,最终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视角四:通过趣味性的数字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西游记》中,数字的运用也有巧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妙环境的创设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从数字入手,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三戏唐三藏”,为何不是“二戏”或“四戏”?为何是三调芭蕉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猪八戒用九齿钉耙、师徒四人经历八十一难?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常用三(或它的倍数)表示多数或多次的意思。又如,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表面写它的重量,实则突出孙悟空能力的非凡;再如,“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呈现给读者的是流沙河波浪滔天、宽广无边、深不可测,暗含的却是未知的凶险。以趣味性的数字分析,勾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致,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视角五:分析人物的个性,以情感触发学生的阅读共鸣。
《西游记》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前后关联、个性纵向和横向对比等方式研读文本、分析人物。以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为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可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噙泪叩头辞长老、腮边泪坠”可感受他的有情有义,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可见识他的智勇双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此方法概括猪八戒、唐三藏、沙悟净等人物形象,让学生意识到,若想对书中人物形象做出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既要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了解某一情节体现出的人物性格,也要阅读整本书,全面了解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的人物特性。只有通过整本书阅读,才能看到全貌。
二、跳出原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创意的阅读
策略一:优化多元组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度。
读书无定法,但唯有得法,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就小学生而言,阅读要求不宜拔高,应以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为主。如指导学生用浏览封面、序言、回目的方法初知全书内容,用猜读的方式读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用跳读法读第五十九到六十一回的“三调芭蕉扇”等。可以让学生自主规划阅读进度,也可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对《西游记》阅读进程的检测,可以用自我评价的方式督促落实,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小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阅读。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感受《西游记》的魅力,建构新知。只要能点燃读书激情,提高阅读效率,就是最佳選择。
策略二:整合媒介资源,扩展学生的阅读视界。
据统计,和《西游记》有关的影视资源多达几十部(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故事元素,大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蕴含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强大的情节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原著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对人参果和师兄弟三人吃果是这样描述的:“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像孩儿一般”“他三个将三个果各各受用”。语言虽简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有的学生从文字的阅读中或许无法感知具体的物象(人参果)和立体的人物。教学中可截取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镜头画面,将形态逼真的人参果和师兄弟三人吃果时传神的表情动作,直观展现给学生,用视觉冲击为学生的持续阅读提供动力支持。文本内容与影视资源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精神世界,也使他们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比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不同和魅力。
策略三:关注课内外知识链接,让阅读的种子在经典文化的滋养下萌芽。
“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说。如能将单篇的辅佐功用凸显出来,让学生自觉阅读整本书就比较容易进行。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猴王出世》是《西游记》原著第一回的改编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及文本信息,理解故事,把握阅读要点;相机链接原著与教材吻合的石猴出世片段,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原著人物的丰满与内容充实;并利用本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提示,把《猴王出世》单篇作为《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支点,为学生深入阅读领航助力。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西游记》原著,虽有时代隔阂,但如能以恰当的视角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熟读精思,就会使学生由表面感知走向深度研读,这既是量的积累,也是质的飞跃。读整本的书,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也增加了,学生在阅读中汲取了力量,也有了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使命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