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暮年》,“最美最甜”的诗出自杜甫?

2021-12-2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赏月雨声国学

近日,一首名为《暮年》的诗在短视频平台流传,一些“诗词国学”短视频博主还打上了“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经典文化”等标签。

这首诗是这样的:“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话(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说是唐诗,但完全没有唐诗绝句和律诗的工整对仗;说是宋词,又不知押的是哪家词牌的平仄韵脚。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作品,作者一栏竟然写上了“唐·杜甫”。有网友一本正经地开玩笑:作者可能姓唐名杜甫。

其实,除了杜甫,李白、李清照等也是被假托的大户。在专家看来,一方面说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一些近乎于“恶搞”的假托也会消解经典。(资料来源:红星新闻、红網等)

文本解读

角度一:以网红风格的打油诗冒充伟大诗人的诗作,是对史实的违背,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

杜甫晚年经历安史之乱,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心系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胸中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沉郁困苦,何来“听雨声”“赏月影”之闲情雅致?为了“蹭”流量罔顾史实,消费诗人,将诗人娱乐化之行为实在不可取。

角度二: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但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

为此,相关自媒体应当摆正态度,以正确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应以追求流量为唯一目的。中华诗词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需要我们怀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弘扬、创新,我们应坚决拒绝、抵制玷污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切勿在“魔改”“乱创”诗词中丢了文化的“根”和“魂”。(王宇露,红网)

运用示例

平心而论,《暮年》这首诗很有韵味,将一对老夫老妻相濡以沫几十年浓缩在精美的几行字之间,不由得不让人敬佩作者的文学功底。但以附会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形式去爆红网络,哗众取宠,似乎有些缺“文德”。

网络需要真信息、正能量,网民还是少一些浮躁和功利,莫在网络上以讹传讹,更不要编造虚假信息恶搞,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净化网络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金木看世界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赏月雨声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雨声说些什么
中秋赏月邀请会
听雨声
中秋赏月
《雷雨》中的“雨声”
中秋一起来赏月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