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重仓改变世界的力量
2021-12-23陶娟
陶娟
一家本土创投机构,连续20年走在行业前列,掌舵者的视野、战略、格局是关键。他如何确立这家机构的投资文化,如何打造核心团队,如何辨识这个时代的机会,决定了机构的方向。
A股运行远较成熟市场颠簸,在指数起伏的惊涛骇浪里,基石资本持续站在时代潮头,广泛布局半导体、AI、自动驾驶、新能源、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并已在迈瑞医疗、豪威科技(韦尔股份)、全亿健康等项目上斬获10亿元乃至20亿元级的收益。
筹谋整幅棋盘的关键先生,自然是张维。
光鲜的股权投资行业,参与的是一场注定残酷的淘汰赛。
2020年,全中国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数量为2502万户;全年PE、VC行业的新增投资案例合计2.16万个;A股新增IPO公司则只有437家。
按此上数据粗略估算,新设立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的概率不到千分之一;而这些获得融资的幸运儿,最终的IPO形成率又只有2%。
从设立到IPO,更是胜率仅有6万分之一的游戏(图1)。
遴选优质项目并投资,通过推动其上市获得回报的创投行业,工作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
20年深耕股权投资行业的基石资本,投资退出率高达45%,而上市公司形成率接近3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在这个胜率极低的游戏中,基石的魔法是什么?
遴选投资标的,是决定PE战绩的胜负手。在硬科技的赛道上,如何判断企业质地,张维的标准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是否具备原创的、世界级的、平台级的技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否改变世界。
17年前,基石资本投资了一家工程机械企业山河智能。2004年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重工业化的起步加速阶段,需要的是修路、建桥、盖楼,满足青藏铁路、城市地铁、北京鸟巢、峡谷大桥、跨海大桥等不同条件下的施工要求。在那时,挖掘机、起重机就是本土企业难以逾越的高科技。
外资挖掘机厂商一度垄断国内95%的市场份额,众多零部件也被高价垄断。而客户宁愿买外资接近报废的二手货,也不要国产品牌。
就是在这样的弱势环境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山河智能等企业积攒力量,成功翻盘。2020年,中国挖掘机产销量已占到全球七成。中国能成为“基建狂魔”,这些本土品牌大幅降低基建成本的作用功不可没,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受益于这一产业格局的巨大改变。
识别“改变世界”的力量,让基石资本在山河智能项目上收获了逾百倍回报。
今天,张维思考一家被投企业的价值,依然是同一个问题——它能否改变世界?
新冠疫情中,中国快速形成了城市全员普筛的能力,这一措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这背后,本土基因测序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下游需求放量时,上游的测序仪器却主要被外资寡头高价垄断,这一竞争格局几乎是当年工程机械行业的翻版。
疫情之前,主营为基因测序仪器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的华大智造正在进行的B轮募资很不顺利。张维却看到了其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它是全球第一的有力挑战者:作为全球基因测序仪器老大,美国的Illumina一家独大,价格高,出货慢,“天下苦秦久矣”!而华大智造在2013年收购美国测序仪生产商Complete Genomics(CG)后,实现低价快速出货,品种稀缺,成长空间可期;并且,创始人汪建是极具科学情怀和企业家精神的稀缺人才。
张维的投资风格非常鲜明,就是对有安全边际的企业坚决重仓。基石资本在华大智造上也重金投入了3.5亿元。新冠疫情中,华大智造大放异彩,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近2倍,净利润从亏损2亿多到盈利2亿多,最近已在科创板过会。在张维眼里,这是一家有望冲击千亿市值的企业,未来有望成为深圳继华为、腾讯等之后的下一家世界级科技企业。
投资的世界纷繁复杂,但如果听张维娓娓道来,却好像特别简单。一二三点逻辑,化繁就简,几句大白话的事儿。
基石资本另一重仓项目柔宇科技,争议和分歧比华大智造更多,上市过程也更加波折。
张维却着眼长远。“你见过柔宇的柔性屏吗?它的技术路线不同于三星,它不仅是可折叠的,它还可以任意拉伸,它是面向未来的。它的主要问题,是低估了产业链的复杂性,它从To B端的业务,延长到To C,不光做柔性屏,还做手机,再卖出去,链条太长了,每个环节都是巨大挑战。”
手握领先技术,但产业化变现路上,柔宇科技还在求索。其独董刘姝威教授的朋友圈显示,2021年,柔宇与空客、中国中车等陆续签约合作,还获得近6亿元的手机柔性屏模组单笔订单。
每年千万家新成立的企业里,能改变世界的潜力项目,并不多见,而在张维看来,即使商业化道路坎坷,那些前沿技术也值得支持。“这就是风险投资。”
PE、VC通过市场化方式募集资金,扶持产业发展,这套直接融资体系,相对银行等间接融资体系,对风险承担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然而,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30%,美国则约为70%-80%。张维表示,全球的知识产权市场份额,欧美是相当的,但全球技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份额,欧洲大约是5%,美国是50%,即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约是欧洲的十倍,这与其直接融资体系发达高度相关。
此前,中国创投企业贡献主要利润的项目大多来自互联网+、消费、制造,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并推出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本土创投的重心也逐渐与国家战略相协同,在风险更加不确定的硬科技领域,PE、VC的支持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但也更加考验机构掌舵者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基石资本广泛布局。其多轮跟投的商汤科技,也让张维颇为钟爱,“人类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是万物万联的数字化世界,这就离不开大量的人工智能的计算,商汤在这一领域处于第一梯队”。
基石资本投资12亿元的合肥长鑫,主攻DRAM存储芯片,这是国内几近空白的领域,国外三大厂商占据了94%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所有厂商都在“others”类别里,基石资本重注领投长鑫,就是为了改变这一格局。
别的国家有,中国没有的,值得投;从来没人做出来的东西,更值得投。在科创板推出后,这一逻辑被证明价值千金。
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再加上新冠疫情带来阻隔,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经济的底层逻辑。市场与政策共振,站高看远的基石资本充分享受到了提前布局的回报。其在豪威科技(CMOS芯片厂商)2.8亿元的投资,收获了逾20亿元回报。
硬科技时代,对于本土创投,估值逻辑的切换是个难题,企业只有好技术时,如何估值;有产品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销售时,如何估值;有规模化销售但仍然亏损时,如何估值;IPO时,如何估值。这套支撑硅谷崛起的风投体系,中国还在摸索完善中。而张维认为,“原创的、世界级的、平台级的技术,意味着扎实的根基,扎实的根基意味着可以蓋超级高楼,也就是支撑高估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投资金涌入硬科技领域,一级市场整体估值已泡沫化。张维却提出“,无泡沫,不繁荣”。他结合纳斯达克的发展史给出解释:1999-2001年间上市的科技公司,到2019年底的存续率仅有6.8%,但活下来的那些伟大企业,微软、亚马逊、谷歌、英特尔等,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人类的福祉。“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们前进的方式。”
张维认为,创业一直是技术型创新和模式型创新交替进行的,每当技术发展到达一个平台期,就会转向增效降本的模式型创新,而目前我们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新能源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阶段。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与中国科技遭遇“卡脖子”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企业的崛起对于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技术更迭期也更有可能会抓住大鱼。基于上述逻辑,基石资本近5年已在硬科技领域重仓投资近150亿元。
张维提出,对硬科技的偏好是深圳创投机构的特点,“深圳机构有它的地域文化特点,就是偏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因为这里的电子产业链发达,擅长科研转化。华为、富士康这样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外溢,再加上充沛的资本,完善的产业链协作配套,创新很容易落地、随市场迭代”。
张维将这个逻辑总结为“铁三角”:深圳和硅谷相似,其显著特点是形成了资金资本密集、人才技术密集、大型科技企业生态密集的“铁三角”,并在这三个方面实现了自我循环、自我推动的状态,这种有机的“内循环”为深圳和硅谷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大型企业形成技术与人才外溢,人才在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业,产业链配套协作的成熟又辅助了创业成功。
张维最尖锐的一次表态,则是针对遍地开花的新能源车品牌。此前,他断言,中国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值得投资,引起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直接回怼;而最近,他甚至和清科董事长倪正东打了个赌,以10万元,押注2023年10月23日,蔚小理的总市值低于现在。
今天,张维依然在坚持,“特斯拉是从0到1,而其他跟随者干的事情,不过是从1到2,当然,我们没想到,新势力的销售能力这么强。中国这一批新兴的造车企业数量早就超过了100家,它们中的大部分将会消亡”。他忧心忡忡的是,它们持续融资的接盘侠,可能是一些急于推进产业升级的地方政府,而规划的巨大产能根本没有市场。
他坚信,任何一个不可一世的概念迟早会跌落神坛,而所有产业都有估值的周期性,投资应回到常识。
张维认为,不看好造车新势力并不等于不看好新能源汽车,否则基石也不会在电池领域持续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是万物互联,智慧汽车、智慧交通是万物互联的一部分,实现电气化不过是拿到了智慧汽车竞赛的入场券,接下来的智慧驾驶才是真正的主战场,才是智慧汽车的核心价值所在。大幕初启,方兴未艾,最重要的玩家是科技巨头,它们是特斯拉、苹果、谷歌旗下的Waymo、华为,百度或许是起大早赶晚集。未来全球传统汽车厂商在燃油改电池,以及智慧驾驶领域的翻牌速度会很快。
对真正“从0到1”开创了新能源车领域的鼻祖特斯拉,张维极为推崇,“所有上游核心的业务,特斯拉都在做,在估值上,全球造车新势力都沾了特斯拉的光,在技术积累与智慧驾驶研发上都不能望特斯拉项背”。早在2017年4月的基石资本年会上,张维就以硅谷英雄的情结做主题演讲:“活着,为了改变世界而来”,这种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站在全人类福祉之上的追求,深深打动了张维。在他眼里,投资每个时代最“硬”的科技,才是促进碳中和、提高社会福祉的正途。科技向善,风险投资则助力加速这一过程。
选择标的,只是投资的第一步,陪伴企业家做大企业,走到上市环节,是一段更长情的守望。
和企业家打交道,张维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资本市场20余年积累所形成的长期判断力,使他在企业治理、并购、资本运作、估值体系上的认识更为深刻全面。
2008年,张维就读中欧商学院EMBA时,与欧普照明创始人马秀慧同班。当时欧普照明的现金流非常好,不但没有融资需求,还有资金闲置。之后有国际照明企业想收购欧普,马秀慧找到基石资本团队。“在谈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他们很敏锐,洞察力很强。”基于这种信任,马秀慧投资了基石资本的产品,“回报率超乎我的想象”,于是双方的交往进一步深化。在欧普照明IPO计划提上日程之后,基石资本继续帮助其设计改制方案、管理层激励方案等,并于2012年对其进行投资。
经王石介绍的汪建则是另一种类型。
王石和汪建私交甚笃,同是登顶过珠峰的企业家,同在深圳扎根,王石还担任了华大集团联席董事长。王石给张维介绍过汪建的三件事。其一,2003年SARS爆发,汪建想尽办法率先拿到病毒样本,华大在全世界首个完成了病毒基因测序;其二,2008年汶川地震,在余震不断雷雨交加的情况下,汪建飞到震中,寻找被掀起的古生物种子,以充实设在深圳大鹏半岛的国家基因库;其三,2020年武汉封城,大年初二汪建亲自带队,“逆行”武汉,建立检测病毒的火眼实验室,生死置之度外。这极为契合张维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用王石的话讲,汪建是一个以天下公共卫生事业为己任的人”。
不过,虽然将中国基因行业带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且一路都有融资需求,但汪建在投资人面前多少有些“爱投不投”的傲娇范儿。
初次见面,张维说话就非常直接,“以华大在产业链的地位,你的企业被严重低估了,你的融资为什么不顺利?因为你受到了公司治理折价”。
他给了四点理由:“其一,华大基因市值200多亿元,五六年前投资人进场的价格就是200多亿元,你没让你的投资者挣到钱;其二,华大智造在上一年按80亿美元估值去融资,融资了半年没融到,估值立刻就變成26.5亿美元,降了2/3,市场行情不好打7折、8折人们可以接受,直接打3折,人们知道你的定价其实是随意的,能卖多少算多少;其三,一些关键人物辞职时,给华大基因造成了极大波动和负面影响,说明你们公司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其四,华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之间,资产状况不明朗,关联交易多。”
话看似不太客气,但其实张维对汪建极为推崇,“汪建雄才伟略,上兵伐谋!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在全球基因届的产业地位,他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是极其稀缺的”。
企业具有改变世界的潜力是一回事,但管控好经营和治理结构,在资本市场上讲好自己的故事,则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硬科技投资时代,许多创业者本是科学家和高校学霸,他们具有鲜明的技术优势,但同时,最明显的短板或许就是和人打交道,和市场打交道,这也正是PE机构可以助攻的地方。张维坚信,投资的本质之一是考察公司高层对管理问题是否有深刻认知,这条也是基石资本22条投资“军规”之一。
为了提升自身在企业治理的认知,更好地把控投资项目的质地,张维在这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他经常说,爱一个人,就一定给他推荐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践》。长达700多页的书,张维年轻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什么是企业?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企业的领导核心力量必须统一于道义,而不能统一于金钱?这些几乎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商业价值观的追问,张维在德鲁克书中都找到了令他“醍醐灌顶”的答案。
如果说,德鲁克的书是张维管理哲学的启蒙,华为则是张维20多年持续跟踪的管理实践公开课。
张维与华为结缘,要回到1995年的深圳。当时,张维给所在公司寻找咨询团队,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彭剑锋在深圳待了一个月,拿出一份报告。“什么业务应该收缩,什么业务应该聚焦,直到今天还非常具有前瞻性。”张维评价。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然而,在深圳期间,彭剑锋讲的课被任正非关注到,任正非请他们去给华为也做一个管理体系架构的咨询报告,这就是《华为基本法》的雏形。
多年来坚持举办的基石大讲堂活动中,起草《华为基本法》的华为六君子彭剑锋、包政、吴春波等人是最常出现的老师。基石在进入硬科技主导的投资时代时,并没有一般创投的认知障碍,归根结底,与张维对华为长达20余年的关注、学习、研究和推崇不无关系。
“华为1987年成立,那个时候腾讯和阿里并不存在。硬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非常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它比借助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优势取得成功要难得多。”
张维曾不止一次赞叹“,华为在年收入80亿元的时候就敢于花5.6亿来请IBM做咨询,5年累计花费4亿美元,世界上顶级的咨询企业几乎都给华为做过方案,一般人根本难以想象华为为了组织体系的建立付出了多少代价。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遍遍的磨练,才打磨出了华为的竞争力,华为管理着20万知识分子,12万人拥有公司股权,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充分证明了任正非的视野和格局。今天,华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全球研发Top50,中国长期只有华为一家民企,它在转型新业务时还能如此灵巧,这些没有强大的组织体系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
对照着华为这样优秀的模子,硬科技投资主导的大时代到来时,张维获得一种先知优势——他见证了中国的硬科技王者是怎么一路成长、壮大、突围、转型的。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华为在战略上的定力、在组织体系建设上的煞费苦心、在研发上的大投入,被张维一条条提炼出来,视作投资企业的真经。
这使得张维在普通投资机构看赛道、看行业前景的维度之外,格外多了一层看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维度:企业底层利益的分配机制,控股方与管理层、中小股东等相关群体的博弈,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些认知日积月累的积淀,张维基于管理视角,对企业发展的判断能力,日趋炉火纯青。
宝万之争期间,向来低调的张维,接受了两次央视采访。当许多资本圈人士站在宝能的角度,指责万科不遵守游戏规则时,看重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张维却犀利地指出,“万科的特殊性在于,王石不是简单的经理人,他既是公司的创始人,又给公司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业绩。万科挂牌25年以来,营业收入复合增长29%,利润复合增长31%。宝能虽然是第一大股东,却不能简单把管理层赶走;华润在万科投入45亿,分红拿回53亿,持有万科股份市值近300亿,所以华润也不能简单赶走管理层。因为这是一个杰出的管理层,公司的价值创造与王石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
基于这层理解,张维先后做出预判,“宝能还无法控制万科董事会,华润不会轻易与之联姻”,“恒大持有的万科股权卖给宝能的可能性很低,而是更可能卖给深圳地铁”。事后,他的判断一一被证实。
商业的世界里,资本之外,人性的把握或是更难的。张维还引用了《华为基本法》起草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政的话,“企业管理世界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阶层的品格、才干和使命感,以及组织成员在道德信仰和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
2017年10月23日,他在朋友圈又做了一次预判,“研究企业战略与组织、企业家行为及公司治理,不仅能指导一级市场投资,也能指导二级市场投资。比如投资家电企业,如果观察美的、格力、海尔的收购兼并战略、公司治理,这些动作和结构会影响着企业长期绩效。长线来看,美的胜出”。
当时的背景是,美的选择收购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而格力选择做手机、收购银隆;美的通过股权激励,家族企业管理权已成功交棒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而格力混改尚无眉目。
今天,张维的判断逐步获得了印证,格力市值比4年前还低,回落到2100亿元附近,并被海尔超越,40万中小股东不少深套其中。而美的市值则涨近60%至4887亿元,已是格力的2倍多(图2)。
2019年,创业板10周年,一位女记者问了张维一个角度刁钻的问题:“创业板出现了乐视和暴风影音这样欺骗性的上市公司,你认为创业板的意义何在?”
张维不假思索地说,“创业板上有乐视有暴风,但现在市值前两位的是什么?是温氏股份和迈瑞医疗。温氏集团上市前拥有6000名股东,迈瑞上市前因为并购产生了高商誉,在主板都难以上市,正是创业板以更宽容的门槛接纳了它们,促成了它们的成长,这说明制度和市场是行之有效的”。
有意思的是,基石资本参与了迈瑞医疗的私有化过程,擒获10亿级回报,而温氏股份,也是基石的LP之一。
今天,基石管理的600亿元资金背后的LP,投出的超过1.2万亿元市值的上市企业、独角兽、初创公司的实控人,以及基石的150人团队,构成了张维工作的重心。这个庞大的朋友圈,是基石资本得以高速发展的根基。
1994年,在改革春风里,张维毅然辞去安徽政府机关的铁饭碗,赤手空拳来到深圳。他几乎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内心唯一的凭借是南方有机会,而他不要度过一眼看到头的人生。
这是他人生里第一场真正的豪赌,他赌对了天时与地利,而自己则顺势创造了“人和”。
投资的核心是人。无论是被投企业,还是PE内部的团队建设,再到LP端,起决定性因素的,都是人。
被投企业里,张维格外看重“企业家精神”,他将之归纳为三条。第一是勤奋、执着,不屈不挠;第二是能打破常规,颠覆规则,有冒险精神;第三就是有抱负和胸怀。抱负,指他们是事业导向、有产业理想的,而不是金钱导向的;胸怀,指他们知道做企业是需要分享的。
今天,利益共同体的概念从核心管理层向骨干员工、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人员身上延展。在硬科技领域,大面积的股权激励已蔚然成风。
根据新财富的统计,在基石所投战略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或已过会待上市公司)中,不少企业都在IPO之前就推出了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平均分布在6%-12%之间(附表)。如格科微的员工持股平台Cosmos,持股比例高达12.43%,为其第二大股东。按照格科微700亿元市值计算,其员工持股平台持股市值超过了80亿元。此外,中科蓝讯、甬矽电子的员工持股平台持有股权比例均超过10%。
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上,张维对商汤科技汤晓鸥的打法印象尤其深刻,“商汤员工的典型成长路径是中科大本科、香港中文大学硕士、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在商汤没有钱的时候,汤晓鸥劝他们去全球最好的人工智能公司工作,并许诺,只要商汤融到足够的钱,就把他们高薪招回来”。这套人才“吸星大法”很管用,商汤团队迄今拥有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和博士生,研发团队占员工比例超过2/3;累计发表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2015年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在三大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全球排名第一。
“高科技行业,拼的就是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商汤的技术高度和商业直觉,注定它会成为一家世界级、平台级的公司”。商汤目前已在港股启动IPO,而仅在一级市场,它就募集了超过5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市前企业,无论是大规模的股权激励,还是如商汤般大手笔募集高端人才聚焦于研发之上,埋单的主要是PE机构。PE机构与管理层、员工之间入股价格的高低,构成了“股份支付费用”,以云从科技为例,上市前的2019、2020年,其股份支付费用合计达到了13.7亿元。而商汤科技自2018年起至今的三年半时间,用于研发人员薪资福利(含股权激励)的开支超过40亿元。
为推动“改变世界的力量”真正实现,PE行业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而民企财富分配机制向员工倾斜的显著变化,也正呼应着“共同富裕”的时代指针。
张维不仅是用“企业家精神”去看被投企业,在基石自身的团队建设,和与LP的交往中,事业导向、注重分享的精神同样一脉相承。他的朋友圈也在一轮轮扩散中渐趋壮大。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张维这儿,人脉和知识在流动中創造了不菲的价值。
例如,让基石资本第一个实现百倍回报的项目山河智能,正是彭剑锋介绍的。而张维找到的LP,则是此前即有过长时间交往的小护士创始人李志达。在将小护士卖给欧莱雅后,李志达获得了财富自由,但条件却是永远离开化妆品行业,他因此成为基石最早的投资人之一。张维曾经给他牵线过健力宝项目,并担任收购顾问,面对收购后新爆发的与地方政府的法人治理的矛盾,张维也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李志达得以避开雷区。
而另一个百倍项目三六五网,LP则是华商传媒,华商报也正是张维此前投资过的项目。华商报的创始人之一李涛,至今仍然是基石的LP。
把被投资企业发展成LP,搭建一个不断壮大的合作伙伴闭环,意味着双方合作愉快,互相信任。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张维的强项。
早年,张维坚持去万科、华为旁听管理课,因此结识了王石,后来的后来,王石从万科退休创立第二事业深潜俱乐部,基石资本成为深潜的天使投资方之一。而基石之所以投资华大智造,也因为王石对于汪建这个人的评价,给张维奠定了第一印象。
在这些人身上,张维始终抱持着学习的态度。目之所及,张维时刻观察着那些优秀的人、优秀的企业,追溯背后的组织框架和思维模式,将有养分的东西一一吸收内化,最重要的,在他自身的管理中输出,运用,并反复观察认知与实践的差距,力求知行合一,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天分。日积月累的学习、思考与输出,不仅保驾护航着基石20年来的高速发展,也给张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对于基石资本的员工,张维如何学习、思考与行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成长路径。
投资山河智能时,李志达完全信任张维,对张维说,你投我就投。张维没有犹豫,因为看好,他将自己所有身家投了进去,3年实现百倍回报,让他在第一个上市项目上就获取了财富自由。最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一种底气,可以与富人平等对话,因为能实实在在地为LP创造回报。
某种意义上,基石资本此后的投资路程,不过是无数次的重复这第一次。原基石资本合伙人、现香农芯创(300475)CEO李小红认为,山河智能的成功,永久改变了张维及其创始人伙伴的思维方式,他们赫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原来投资可以这样做,原来百倍回报不是梦。
一个山河智能获得百倍收益,或许是幸运,但三六五网、德展健康,都是百倍回报,这里一定蕴藏着财富密码,“有安全边际的企业值得下重仓,天上下金子,不能拿茶杯去接”。基石资本独特的投资风格“集中投资、重点服务”从这三个百倍项目中奠基,并获得了深刻而绵延的生命力。
基石资本的员工,也都希望自己能完美复刻最初的山河智能。那是一个精神图腾。你需要的是对于项目的成长性和估值建立明晰的认知,以及用巨大资本检验认知的勇气。
大比例跟投,是基石资本显著区别于其他GP的标志之一。资产管理行业的问题,只关系四个字“别人的钱”。张维认为,只有与LP的利益高度捆绑一致,才能最大限度上避免代理人的投机风险,这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任。“通常意义上,GP跟投赚的钱,比项目分成要多,尤其是跟投主基金,没人亏过”。
李小红坦承,自己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在他主导的第一个项目蓝科锂业上,他几乎把全部积蓄投了进去,在青藏高原的格尔木,为了推进技术的落地,和一群“西北狼”在工地上喝酒吃肉打滚半年。给看好的项目募资时,他也几乎是倾其所有,为了保证按期募资,他签下协议,承诺将项目20%的carry(carried interest,业绩报酬)用于激励募资团队。
就是这样,后来者一再重复张维的模式——基于完整视角做出判断,完全地信任自己的判断,勇往直前,毫无保留,“ALL IN”。
当10倍乃至百倍的回报,单一项目10亿元、20亿元的收益刷新了每个基石人的内心,一种酣畅淋漓的正反馈如同涟漪效应逐层扩散。锻炼认知,提升认知,践行认知,并从现实的反馈中获得巨大的价值和存在感,张维的投资哲学影响了每个基石人。
一场接着一场的成功,让基石的合伙人稳固如初,又能迅速补充进新鲜血液,使团队具有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建设能力。
基石资本创立时的7位合伙人,张维、林凌、王启文、陶涛、陈延立、韩再武、徐伟共事20余年,今天他们依然在一起战斗。张维坦言,“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是如何‘分赃’,而我们尽量分得均匀”。
顺应LP国资化、A股注册制与硬科技投资的时代潮流,基石资本吸纳了越来越多具有产业背景的人才,对科技投资的认知得以不断加深。对基石资本的科技投资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的李小红和杨胜君,前者曾在华为从事了10年研发工作,后者亦在半导体行业历练十余年,他们都是在基石资本开启的投资生涯,并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被擢升为合伙人,速度罕见。
投资固然是一个概率游戏,但基石资本似乎享有了多一点的幸运,这幸运,来自掌舵者张维20年如一日的勤奋不懈。基石资本的同事都提及,一年365天,张维超过200天在出差,他是全公司出差最多,应酬最多的人。而张维说,公司中高层的工作任务不是审批,是创造、发掘、促成关鍵性交易。
他有过疲倦的时刻吗?或许。2014年7月的一个夜晚,张维飞往福州调研,飞机晚点,凌晨3点多才落地,旅途的疲倦困顿席卷了他,接车司机在车上放了一束栀子花,这幽暗灯光下的一缕清香击中了张维。他想起了林清玄的散文《随顺》,“几个卖花的人告诉我,最常向他们买花的是出租车司机,大概是出租车司机最能理解辛劳奔波的生活是什么滋味,他们对街中卖花者遂有了最深刻的同情”。
谁人不是我,我亦是众生。这一刻,他并无自哀,内心翻涌起的只有对众生的悲悯。何人不是在路上,以期实现自我?“如果稍微松懈,我们就可能成为一家平庸的公司。”
拒绝平庸,或是张维此生的主题。他认为,无论组织和个人,都需要进行宏大思考,向未来昭示存在的意义。
尽管已到知天命之年,尽管同行者很多已经开始享受生活,对于未来,张维却还是有着雀跃向往之心,“难道这辈子就这么过了?”,“茫茫星空,繁星闪耀,我要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微光”。面对新财富,张维剖白自我。
他拒绝对20岁的基石资本做出一個有明晰边界的定义。在中国,VC、PE产业正年轻,除了红杉是头部,其他势力格局分布还远未到见分晓时,他只是强调无论基石资本做VC、PE、定增、控股型并购,都是基于对企业的理解,对资本市场的理解。这是基石资本的两条核心优势,基于这个优势,基石资本致力于成为股权投资产业链的组织者,坚守或变化,才有了根基,才有可能成就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2020年,基石资本成立天使基金,这既承载了股权投资全产业链布局的需求,也包含了张维个人对人生意义的一些思考。
股权投资这一行,离资本很近,必然更加考验着人性与道德,在共同富裕时代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该如何体现?就如张维的家人曾经打趣他:“你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有钱人变得更有钱一点吗?”
宏观来看,在VC、PE的帮助下,不仅仅是LP得到了风险投资的应有回报,被投企业的成长,才是对社会更全面更有意义的福祉。
创新创业企业,带来的是技术突破与升级,提升社会整体生产率;同时,创造就业和税收,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而能将投资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自己又擅长的,张维觉得是天使投资,他将此理解成新公益,但它必须企业化、商业化才有效率,才能扩大规模,惠及更多创业者。“如果哪一天,我从基石的体系里离开,我应该会从事天使投资,因为天使的个人风格会更强烈一些”,“扶持一个幼小的企业成长,是投资人最幸福的事,也是最有社会价值的。”
他不喜欢直接捐赠,因为市场化依然是最有效率的行事方式。话虽如此,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和马鞍山洪灾时,基石资本都出手捐助。在家乡,他应地方政府请求,投入3000万元改造原本烂尾的福利院设施,预计还要再投入1000万元运营资金。
2014年,基石资本的管理规模大约是40亿元。
那时,张维的朋友圈里,是钓鱼、李健的歌、《黄金时代》样片、纽约艺术展和莫斯科的晨跑。
最热闹的一条,是夕阳西垂,他想起明代才子文徵明的“晚来添得斜阳好”,在朋友圈征集下联,大小文豪文痞悉数出动,有真心应征,有借机胡诌,合伙人徐伟对了个“早去减失正阴坏”,竟然获评“对得工工整整”,百余条留言里人声鼎沸、笑浪滚滚。
张维本是文艺青年。他出生于安徽长江边的小县城,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就给他办了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没有人指导该读什么书,他泡在图书馆里,把世界名著读了个遍。上大学时,他进的是中文系,更是饱读各种经典,他在哲学的、人文的、政治的、历史的、艺术的世界里来回游荡,驰骋纵横,这些书不尽然记得,却一层层堆叠出了张维的内心养分。
在书里见过大世面的张维,面对现实不容易慌张。周期频变、概念迭出的投资世界,多少风流人物尽被雨打风吹去,一个投资人,必须具备全局观念、立体思维框架,才能达成20年穿越周期持续的胜利。
他也一直推动身边人深度学习。
基石资本常年开设“大家课堂”栏目,每期邀请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或企业家讲学。华为六君子是常客,多次分享华为的管理之道、成长之道;知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余永定、巴曙松、林采宜、许小年、周其仁、刘纪鹏、彭文生、贾康都曾做过专题演讲;而哲学教授何怀宏、孙向晨、许纪霖等则探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生命价值”;王石、徐航、汤晓鸥、汪建等企业家也被邀请来分享对行业的观察与深思……
此外,每年基石资本还会开出两期荐书名单,向它的LP、被投企业家推荐各领域的好书,通过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驱散人们心中迷雾。最新一季荐书里,推荐的是《大棋局》(布热津斯基/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著),张维的家国情怀尽在这无言的书单里。
一路理工科背景成长的杨胜君,曾提及基石资本带给自己的改变,一是投资思维框架的补齐,二是也开始喜欢看书了,“走到哪儿都带一两本书看,历史上大人物是如何做决策的,其实和现实中的投资很像,你需要具备全局观,在基石,对人文情怀的追求氛围可能是其他机构所少有的”。
近年来,张维“文艺”依旧,依然是带妈妈看电影会落泪的人。少年时的回忆持续将他拉回使命的原点,驱动他不断向前,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尽力填补欠缺。同时,一反创投从业者一贯的低调,他开始更多地对外发声,系统性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他的思考也不止聚焦于股权投资行业的游戏规则和生态建设,亦辐射到更广泛的资本运作及伦理。
2018年年报季,众多上市公司高额计提商誉减值,以财务洗大澡的方式暗度陈仓,引起了张维的严厉批评,“很多上市公司以近乎搞笑的方式披露了巨额亏损,严肃来讲,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耻辱”。同时,他力陈,“科创板如果要取得成功,就应该实行注册制,并建立相应的退市制度;必须完善法治,严惩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造假、虚假承诺、内幕交易、操控市场等行为,还中国资本市场以基本的诚信与‘三公’,尽最大可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1年后,科创板推出,注册制终于成行;3年后,康美药业造假案审结,实控人及高管、甚至独董都被判负有连带赔偿责任,监管力度前所未有,呼应了张维当年的诉求。
从“立行”到“立言”,张维认知的复利好像突然冲破了某一道关卡,打通了所有脉络,所有事件都能在其思维序列中,清晰映照出来龙去脉。
2020年10月,张维提炼出《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传播甚广,从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周期、企业家精神、退出方式前置规划、安全边际到天使投资等一系列问题,他都诚恳地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
2021年6月,张维再发雄文《举国体制3.0:建立企业家社会》,他总结道,“儒家文化+重商主义”是中国40年经济繁荣的源泉。在科技攻关的新形势下,如果把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视作“举国体制的1.0版本”,那么市场经济与产业政策并举的“中国模式”,可以视为“举国体制的2.0版本”。而中国科技创新要从追随者变为引领者,需要建设举国体制的3.0版本,经济上应以市场和资本为基础,政治上应立足于法治与责任制政府,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产权机制,保护企业家精神,从而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
频频发声的张维,或许已经意识到,对社会产生作用的,不仅仅是一桩桩具体的投资,思想的传播才拥有最高杠杆。他的微信头像,是两段话,记载了两个人对于“您希望将来被后人记得的是什么”的回答,熊彼特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使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那么他的一生也只能是表现平平而已”,而德鲁克则回答“我曾经帮助过一些人实现了他们的目标”。这或许也正是张维内在心声的吐露,对于自身,虚名或浮利,不为所累,唯有梦想、情怀和思想能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