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21-12-23李连成李名良
李连成 李名良
提 要:
站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交通要素成为经济要素链式组织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在加速嵌入产业创新,枢纽经济的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机遇。枢纽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不仅指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交通运输装备产业和运输服务业等交通运输体系内部的产业创新活动,还包括围绕枢纽优势延伸拓展至交通运输体系外的商贸商务服务业创新、高端产业要素便利流动聚集创新、供应链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等。针对这四种情形的产业创新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在日益网络化链条化的经济系统里,互联互通是现代经济体系和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标志,负责线下联通业务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信息和金融等线上联通部门是经济产业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带。近年来,围绕交通要素培育经济新动能受到各界关注,交通要素成为提高经济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引导因素,枢纽经济是地方发展实践的重要抓手。产业是经济之母,发展高质量的枢纽经济,首要任务是解决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以交通要素为核心组成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三大产业,不但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而且可以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力。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交通业已经具备超大规模优势,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高度联通型社会,交通要素是经济要素链式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产业关联畅通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力量。同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进入再平衡再调整阶段,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枢纽经济的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机遇。
(一)我国交通产业具备超大规模优势
以交通要素为核心的三大产业简称为交通产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和交通运输装备产业为第二产业,运输服务业为第三产业。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属于建筑业,而交通运输装备产业为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截至202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4.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20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354.7公里,运输机场241个,其中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都稳居世界第一。在交通运输装备产业方面,我国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规模均居全球首位,民用航空飞机绝大部分采购美国和欧盟产品。同时,我国运输服务业规模巨大,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2019年全社会营业性客、货运输量分别达176亿人次和471亿吨。
(二)经济要素链式组织模式快速兴起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迭代叠加式突破,全球产业链布局加快形成链状链接,这些链接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成为更具有黏性、更具有依赖性的经济联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产业链长度呈缩短趋势,贸易强度也开始下降,但是在特定区域内产业链加速集聚。2020年,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5539.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5%。数字化、智慧化成为现代供应链的显著特征,现代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从原来由跨国公司主导逐步向平台型组织主导延伸转变,平台化逐渐成为现代供应链发展的重要特征,平台型组织成为新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基石。在价值创造方面,全球价值链正由制造业价值链向创新链协同转变,技术创新的全球“协作性”越来越明显,产品生产所创造的附加值加速向价值链低端转移,而围绕知识的服务则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知识型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越来越重要。当前,服务业是全球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5%,前十大经济体在全球服务进出口的占比超50%,发达国家生产型服务占所有服务贸易的比重更是高达70%。
(三)交通要素正在加速嵌入产業创新
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网络化组织形态遍布经济系统各个领域,经济要素互联互通至关重要。经济系统分为线上线下两个联通空间,线下联通空间是建立在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实体空间,而线上联通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空间,以信息系统和金融系统为核心。基于此,交通要素应重新定义为解决经济要素线下联通问题的所有投入品和与之相关的软约束环境的总和,包括自然交通条件(主要指交通用地、空域、岸线、港址和航道等)、人造交通设施和用于运营这些设施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等,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组织模式与制度安排。从业态创新来看,交通运输信息化正加速向其他产业信息融合拓展,服务于产业柔性化智慧化组织转型,推动高效匹配、及时响应的订单商品等快速发展。比如农产品电商平台卡拉果蔬,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为农户与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流程化服务,构建了生鲜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动农产品新型流通体系建设。从产业增值空间来看,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现代供应链的基础元素,货物运输的在途、在仓时间和价值管理是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降低资金成本和拓展融资渠道的有效手段。
发展枢纽经济必然以枢纽为平台,这包括实体枢纽和虚拟枢纽,实体枢纽是指以铁路、港口和机场等核心的综合客货运枢纽,虚拟枢纽为承载客运、货运或物流服务的线上运作和结算平台。不难发现,两类枢纽都是交通要素富集之地,直接以交通要素为核心推进的产业创新是枢纽经济的逻辑起点。同时,运用从枢纽延伸出的客运、货运、物流和信息等线上线下联通优势,推动关联产业升级创新,成为国家、区域和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重要内容。因此,枢纽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交通运输体系内部的产业创新和体系外的产业创新。
以交通要素为基础构建的产业有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交通运输装备产业、运输服务业,这些产业升级本质上是围绕交通要素开展创新活动,即交通运输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从产业链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装备每个子领域都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创新空间巨大。以全汽车产业链为例,其中制造环节包括原材料、零配件和整车制造等,向服务部门延续产业链后包含了后续服务市场,如销售、维修、保养和金融等。因此,交通运输体系内的产业创新包括建筑工程、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创新。
在交通运输体系外的产业创新方面,枢纽所富集的交通要素以客运和货运服务业为核心发挥作用,向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包括如下三种不同情形的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商贸商务服务业创新发展。挖掘枢纽客流商业价值发展新产业,主要围绕重要的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商务商业区;以枢纽提供的货运服务为核心向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拓展新业务,拓展了业务边界;挖掘枢纽货流商业价值发展新产业,重要货运物流枢纽聚集了货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孵化出其他现代服务业。二是高端产业要素便利流动聚集创新。以枢纽的便利流动聚集优势,促进人才、信息和资金等高端要素流动和整合,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配合其他政策吸引要素聚集推动现有产业升级或是培育新兴产业。三是供应链和产业链(简称“两链”)协同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供应链在现代农业和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枢纽作为供应链节点的区位和组织优势,使供应链创新成为产业培育和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产业有不同供应链和产业链组织模式,创新活动协同和传递渠道不尽相同。
交通运输体系内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以设施、装备和服务等要素为主体,由枢纽优势延伸拓展出的另外三种情形具有明显的跨产业特性,其中运输服务业是基础,但是又不局限于交通运输本身,并且其他关联产业创新活动占主导地位。
(一)交通运输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建设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推动以枢纽机场、高速铁路客运站、大型客运码头等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设大容量、快速化的衔接通道,强化与城市道路网的多向衔接。同时,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应立体布局换乘设施,鼓励既有客运枢纽实施立体化换乘改造。
二是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重点依托现有物流园区特别是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以及货运场站、铁路物流基地等设施规划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合理新建改造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根据实践发展需求,配套建设查验、采样、扣检、申报等口岸服务设施,打造现代通关和保税等外向型服务平台。鼓励快递企业建设国际分拨中心、海外仓,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建设。
三是推动交通枢纽工程创新。推进建筑新材料发明和使用,修桥建路新技术运用,以及管养和工程等技术进步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内容,比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材料和施工工艺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提升交通设施的节能减排水平。
四是聚集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创新产业。以实体交通枢纽为载体,瞄准交通运输装备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前沿,吸引汽车、飞机、船舶和轨道交通等创新产业,比如引进汽车制造融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企业,推动汽车制造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升级,以及发展与创新和制造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五是推动客运和货运服务业创新。在开展运输服务业传统创新活动的同时,需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车货匹配等新业态,创新运用联程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节点运输+接驳运输”等组织模式,使其成为运输服务业升级的主导推动力。
(二)商贸商务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提高枢纽客流聚集力。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服务。提升綜合客运枢纽人性化、便捷化服务能力,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互设自助售票取票服务,鼓励发展换乘行李推车等便民服务。支持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创新运营服务模式,探索开展旅客“行李直挂”和跨方式行李联程托运等业务。鼓励围绕客运枢纽设置汽车租赁门店网点和预留租赁车辆专用车位。
二是提高枢纽货流聚集力。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有序发展,强化货物集拼、中转分拨、邮政快递等服务对接。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依托重要铁路多式联运场站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鼓励铁路货运站场向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建设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信息交易保障机制。鼓励开展跨国联运服务。
三是推动枢纽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围绕重要综合客运枢纽,适度拓展枢纽内餐饮和购物等多元化便民服务功能,在枢纽邻近区域重点发展商贸购物、免税购物、主题公园、高端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现代服务业,向周边辐射布局会展会务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围绕国家物流枢纽新建、改建周边商贸服务设施,在新建批发市场及大型商贸设施周边配建仓储物流设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连锁商业、要素交易、供应链金融等新型商贸商业业务,有序拓展布局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精品展示、休闲商业、生活配套等功能区。
四是持续优化枢纽地区营商环境。运用合理的税收安排,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对商贸商务活动的吸引力。针对有特殊海关监管区和口岸等对外开放功能的地区,税收优惠范围包括口岸的关税以及其他税种。明晰税权和财政支出责任,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建立开发激励机制。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服务、资金、信息、人员自由流动。简化行政审批,简化监管项目,简化工作流程,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业态发展。
(三)要素便利流动聚集发展
一是围绕枢纽建设高品质便利出行通道。通过新建高速铁路或机场,融入全国、全球高品质客运服务网络,为人才和技术等高端产业要素流入创造条件。在高速铁路方面,结合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谋划推动实现高铁通道交汇,提升高铁区位优势,加强对国内重大城市的快速高效辐射。在机场方面,加密国内航线,推动开通航空口岸,增设国际航线,拓展辐射国外重大城市,着力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要素。
二是强化枢纽与重要产业园区交通直连。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与重要产业园区的直通公路、货运通道或快速轨道交通等,创新供给园区直通班车,全面增强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的客货流对接能力,实现全域重点产业园区与周边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物流枢纽的1小时快速高效通达,提高机场枢纽对重点产业园区的辐射效率。
三是打造产业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以重点新兴战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跨区域创新合作,统筹利用好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沿重要通道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企业、高校以及国家科研组织合作。积极布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形成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高端会议中心,积极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加快推动打造国际一流会议目的地城市。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合作,加大国内外会展资源嫁接,有针对性地争取招揽引进更多优质展览项目、境内外专业会展机构,加快拓展建设“会展+”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国际会展名城。
四是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发挥高品质客运通道驱动作用,鼓励通道沿线城市进行点对点、园对园、城对城对接,发展“飞地”园区、对口合作园区、“科创飞地”,为沿线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互利共赢发展搭建平台。加强沿线地区在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合作,采取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与发达地区产业互补。建立沿线地区工商联(总商会)峰会合作机制,加强园区企业合作信息衔接。建立一套利益成本核算机制,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合作的积极性。
五是做好产业、创新和人才等政策配套。结合产业发展定位,加强规范引导、战略咨询和政策扶持,加强公共技術、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入扶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改善信贷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化科技放权赋能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更大自主权。对人才的落户、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各类人才。出台国际人才吸引政策,建设一批高质量国际社区,为国际人才提供高品质生活配套。
(四)“两链”协同创新发展
一是畅通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推动建设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开拓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冷链设施及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集成,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衔接。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追溯体系。鼓励互联网平台与龙头农业企业合作,打造现代化一体化的农产品数字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布局农产品供应链中心。
二是打造重要物资供应链平台,提升产业价值链。依托重要货运物流枢纽,建设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储备基地,推进能源、矿物资和木材等重要原材料交易平台建设,提升集聚、运输、仓储、交易、生产(转换)能力,拓展特色产业物流金融,打造重要的原材料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供应中心,培育重要原材料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优势产业产成品交易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和区域服务平台,共同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线上交易、支付、仓储、运输、加工、数据、技术、资讯等一站式服务,打通交易、通关、仓储、物流等数据接口,迅速集聚海量市场信息资源。依托平台资源集聚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特点,鼓励发展产品设计研发,创新新技术应用场景,反哺新产品开发,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三是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带动产业升级。深化与全国性可流转仓单登记公司合作,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仓单融资新模式。营造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配套服务企业三者协同发展。通过对企业上游采购、仓储、配送等进行统一管理,引导供应链各环节加强协同,减少货物积压、提高周转率。开发需求预测、采购寻源、需求/订单监控、交付分析、质量管控等功能,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四是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网络,增强产业链韧性。聚焦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加强生产制造和消费流通环节关键产品的充分储备。推进供应链的多元化,部署推进重点产品核心零部件替代方案。落实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透明性、可控性审查,推动构建安全可靠的软件供应链可信组件资源平台,切实保障软件供应链安全。运用区块链数据加密、防篡改、资产数字凭证化等特性,提升供应链信息安全性。鼓励企业在周边国家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中心等,提高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缓解区域供应链需求和供给压力。
五是推动供应链产业链智慧化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的智能物流服务网络,应用智能技术,创新平台模式,为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智能信息服务、“仓运配”物流供应链服务。利用信息化系统连接供应商、经销商、物流服务商,实时采集和反馈货物的物流信息。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供应链流程化为抓手,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促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可视化,打造敏捷、精准、可定制、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跨产业和突破企业边界的供应链生态圈。
六是加强创新管理,提高供应链、产业链创新能力。围绕核心优势产业,建设供应链科创中心,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智力支持、行业咨询等,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创新与应用实验室,密切政、产、学、研协作。鼓励“链主企业”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提高产业垂直整合度。考虑企业的个性需求,为“链主企业”提档升级、技术革新等提供全方位支持。面向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共同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