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歌里,倾听一万种回声

2021-12-23黄国辉

西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杰山海诗集

黄国辉

手捧陈人杰的新诗集《山海间》,心里还在回忆读他的上一部诗集《西藏书》时的情形。出版《西藏书》时,陈人杰在诗人之外,还是一名企业援藏干部,身负着那个身份所赋予他在经济领域的使命任务。及《山海间》出版,他已经化身高原上的一名职业的文艺工作者,把他的全身心都投入到西藏的文艺事业之中,伏于这诗里行间。《山海间》的推出,似乎也是他个人这一切际遇转寰的诗歌见证。

《山海间》是陈人杰的第二部高原诗作。我拿到书时,第一惊诧的倒是书的装帧之精美和用心。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往往凝聚着作者于书的用情和用心,以及审美。显然在《山海间》上,你能看到陈人杰所投入的全部,似乎他把自己对诗歌品质的要求,也延伸到了书籍这一更具象的物体上。

在文本上,与《西藏书》相比,《山海间》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更多沉浸式的书写。随着作者连续三届援藏并最后把工作关系留在西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他立身站位的变化,更展现了他在诗情诗意之中的变迁。身份是外在的,而内心潜在的游龙也已经蜕变成高原的山河湖草。在诗集里,所体会到的不再是一个外来者或初来者的心绪,而是诗人把血脉系于这片高原的由里而外的情感迸发。继《西藏书》之后,西藏之于诗人似乎拓展出了另一个观察和思考维度,引发了更蓬勃的情感和更细致的感怀。如果说在《西藏书》里,诗人关注的更多是人物和风景的意象,那在《山海间》中,他则更关注高原生活的细节和天地风物中所生发出的哲思,并能更巧妙地展现这片高原土地上神性与人性的交融。

诗集的编发本身也暗藏玄机。第一卷“世界屋脊的瓦片下”,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空灵的想象。诗人把诗情拧成一股股绳索,或长或短,或疏或密,所扎紧的都是在高原上每一个生动的细节,或神山圣湖,或亲密友人,或深涧或草木,它们都成为了诗歌的入口。而进入到诗的内部,又会发现,所有这些意象都被注入了诗人独到的解读,它们是沉迷的,是忘我而诚恳的,是随性且未失去牵绊的。诗人的内心有多丰富,诗歌的内里就有多纠缠。它们从笔间流淌出来,仿佛不是为了仅仅被吟诵,而是为了把我们引入诗人的生活和视野,引入他无尽的想象。

从这个角度说,第一卷的书写更加趋向内敛,更加愿意在诗歌里展示诗人内心的天马行空和万物共生。这组诗以短诗切入,却字字珠玑,很快把情绪覆盖到那片茫茫的原野之中,从《冻红的石头》到《云》再到《草》,从《陈塘沟》到《吉隆沟》到《慈觉林》,每一处能幻化的想象都是独立的,却又都在精神深处互为勾连。“相对于粗枝大叶的人间/我喜欢无助地摇晃/爬上过古老的星空,知道/伟大的软肋在哪里/我的一生很短,但痛苦更动人”(《草》);“扎曲河经过故乡/它流向哪里/哪里就是岁月的裂痕”(《扎曲河》),这些来自于高原风物的神性启示,呼应着内在的情绪,但又都深深扎根于诗人对诗歌意象的敏锐抓取。

及至此卷的后一部分,随着诗歌文本被逐渐加长,诗的意境呈现出更加多维和立体,情感表述的空间和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对于高原上最不能回避的生命与死亡的问题,诗人也以他的诗性的包容和敏锐的思辨作出回应,于是有了“山峦起伏,一个人/终需渐渐放平/既没有存在,也没有消失”的喟叹,有了“风吹金顶,母牦牛部落/人间的裂隙,嵌入/先行者的夕陽,慈悲的心咒/与雪域周遭的寂寞”(《骷髅墙砌来星光》)的顿悟。可以注意到,诗人的创作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非常强烈的生命自省意识,这既来源于对圣洁之地的自然反思,同样也是高原在诗人内心世界的灵性烛照。

由第二卷“山海间”更多现实主义方向的书写开始,诗集的风格峰回路转,就像一只羽翼蓬张的兀鹫终落于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从这里,诗歌不再像空灵中的奏鸣,更像雪山上的流云和像扫过山间的微风,更像匍匐于土地上的坚硬的石头和柔软的河流。

脱贫攻坚和个人的情感关怀是这一卷的主题。脱贫攻坚赋予诗歌的现实主义力量首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彰显。两首长组诗结构精巧,各有侧重,诗风也回归到更质朴的节奏中。它们既有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又有诗人情感的肆意发挥。诗人随手抓取的事物,都来自于他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所见所闻所历,在那里,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足以激发一片诗心。而每一个特定的事物都不简单,都在诗人笔下焕发出支撑时代变化和生活变迁的光彩与力量。叶巴村是“亲爱的骨肉”,怒江在“翻译那曲雪浪”,村委会的招牌,张大人花,甚至将“将苹果扣在啤酒杯上/苦乐的滋味与苍蝇、蚂蚁分享”这样的小节入诗,生活况味交织,诗意便不断沉入那片贫脊而充满希望的山谷之中。

相比前两首甚至之前所有的诗,《与妻书》则终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脆弱而敏感的诗人形象。陈人杰曾经跟我提起过诱发他这组诗兴的那个场景,那是在黄昏的拉萨河畔,他卧于湖滨长椅之上,仰望将黑的天空。淡淡的星辰下,河风轻拂,那一刻,他眼泪沽涌而出。在孤独中挣扎,或许是诗人的常态,但我们所能从诗中看到的,却是他于柔软处隐藏的坚韧,于开阔之处的纯粹。或念或思,或悔恨或执着,或沉静或汹涌,都渗透在诗的每一个角落里。我以为,《与妻书》由此成为这本诗集最为精彩的情感注脚。

第三卷“馈赠与汹涌”,我则更愿称之为“散章”。在这一部分,高原的意象不再是全部,诗集的节奏终于由一条拧紧的绳索挥散成飘逸的丝线。诗歌触摸到了诗人高原生活更为细微的一部分,甚至是高原之外的另一部分,创作由此也不再被困囿在一种思维和想象的模式里,而带来了更加多变的形态和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

从风格来说,第三部分的诗歌更加随性旷达,与前两部分产生了迥然的落差。从内容的角度说,我更愿意把它看作诗人对生活的日常检视和自我梳理,发散性的诗歌主题是诗人创作的日常,但一旦归于诗集之中时,它显示的是诗人最丰富也最基础的那部分情感。那是最不需要装饰,也最无法隐藏的部分。而在其中,我再一次看到了诗人成长于江南灵秀之地内心所天生具备的细腻与敏锐、博爱与通达。

一部诗集,诗歌创作的来由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到诗性的统一和审美的判定,也关系到诗歌阅读的品评。在《山海间》里,可以看到陈人杰作为诗人创作的成熟,无论是意象的丰富还是遣词的考究,无论是结构的搭建还是情绪的张驰,都展现出了他对诗歌纯熟的把控力。同时,在他对诗歌的选取和诗集的架构中,又可以看到他自身于诗歌创作逻辑的一些特殊理解。这是属于诗人的最理性的一部分。

当然,陈人杰于诗歌的激情从来都无可质疑,他的执着都袒露在诗作里,“我是一,也是万千丘壑”(《桑丹康桑雪山》),“如果爱不能成为你的声带/大海就不会在高原体内低吟”(《黑颈鹤——赠韩书力》)。他的诗,每一首读来似乎都会产生不同的回响,带动不同的情绪。那也许就是高原赋予他的无数诗性饱满的回声。

《山海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诗如其名。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猜你喜欢

人杰山海诗集
下一场山海
山海为鉴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一湾山海融“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