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本科生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对创新能力提升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12-23张志辉詹倩怡臧青邓秀梅周心怡翁舒畅赵瑞雪李儒键杨淳刘晓青黎毅敏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本科生医学生

张志辉,詹倩怡,臧青,邓秀梅,周心怡,翁舒畅,赵瑞雪,李儒键,杨淳,刘晓青,黎毅敏*

(1.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120;2.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广东广州 511436)

创新能力及其实践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也是当下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个人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作为当今社会具有高知识文化素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关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尤其是对于医学生,肩负着建设我国医学事业的重大责任,他们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学发展。

目前,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此各高校广泛开展了课外创新培训项目,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我国医学界输送创新型人才[3, 4]。随着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校已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课外创新培训项目训练体系,并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同时不断完善和赋予时代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高校调查数据显示,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学生覆盖面达17.7%,并不断提高[5]。课外创新培训项目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把书本知识融合到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启发创新意识。然而,目前针对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在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质量评估研究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对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状况,以为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在2020年8月至9月期间,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每年级样本大小为50例,每年级总人数为500人,以0.1为样本比例从2015-2019级大一至大五每年级随机抽取50名学生,共250名医学生参加本次调查研究。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2020年6至7月,查阅相关报道和文献,并通过学校第一临床学院教研室专业委员会研讨及多次学科专家咨询,自行设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随后应用“问卷星”软件制作电子版调查问卷,发放至目标微信群上填写及收集调查信息。

1.2.2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部分,包括问卷引导语、性别、年龄、年级等;(2)课外创新训练项目参与情况调查部分,包括第一次参与项目的时间、参与动机、参与次数、选题类型、成果等,若回答未参与过课外创新训练项目,此部分无需作答;(3)课外创新训练项目个人及环境评价部分,包括个人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创新水平提高情况等。

1.2.3资料收集 由学校第一临床学院教研室专业委员会同意后,通过微信群向研究对象发放电子版调查问卷,并要求独立完成后上存提交保存。使用“问卷星”软件功能设置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和评分题,以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为尽可能减少问卷填写的偏移,前期制定了标准一致的相关定义和指南进行问卷说明。

1.2.4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不涉及具体个人信息。每份问卷的答题时间需<5 min,题目只能答题一次,全部设置问题均需完成回答,否则问卷视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共回收有效问卷250份,其中男性120名(48%),女性130名(52%),不同年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人群中位年龄21岁,不同年级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对象主要来自地级市,占比28.8%。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n (%)]

2.2 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参与状况

250名研究对象中,有226人(90.4%)认同有必要参加科研项目,193人(77.2%)认同自身已具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相关知识,58.8%的研究对象已参加过科研项目,且不同年级的参加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参与项目以自然科学类课题为主,而哲学社科类和发明创造类次之。参与科研项目的中位次数为1次。有20.4%的人已经取得相关科研成果。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动机方面,有助于获取学分、评优和未来升学工作是研究对象参加科研项目的主要动机,不同年级研究对象的主要动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参与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对象中未来计划参与科研项目的占比达30.4%,且不同年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参与状况[n (%)]

2.3 创新能力的个人及环境评价

对不同年级创新能力的个人及环境评价进行定量评分,评分为0~10分,均取整数,并把0~3分、4~6分、7~9分和10分评价为较差、一般、良好、优秀四个等级。在个人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研究对象总体以及不同年级间自身创新能力评价均为一般,而个人创新热情程度和参与科研后个人创新水平可提高程度评价方面,大一的研究对象自身评价水平最高,然而其他年级评价有所下降。在学校创新环境评价方面,各年级的研究对象均认为学校创新氛围一般,此外五个年级的研究对象均认为学校对于科研立项资金资助程度和创新奖励程度一般。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创新能力的个人及环境评价(分,

3 讨 论

大学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阵地,积极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当前,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6]。作为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已在医学院校获得广泛应用和推广[6, 7]。本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例,探讨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对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校医学本科生创新意识较强,愿意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培训项目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外创新培训项目对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受调查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个人创新热情及参与科研后个人创新水平的提高程度评价均为一般,对学校创新环境的评价并不高。

基于此,学校应该从整体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们建议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加强建设:

(1)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知教育。PBL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是国际上流行的医学教学方法[8]。与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基础的医学教学方法相比, PBL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回答和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最终使学生明白创新能力是指拥有新思维、新构想,以及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探索新事物的能力。(2)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医学院校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例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性比赛、发明创造作品竞赛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主要为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了解最新前沿科技动态,并找到创新突破点以进一步探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水平。(3)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强化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4)完善课程体系,开设创新课程,激发医学生科研创新热情。(5)实施全面全程“导师制”,导师亲自教学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项目,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6)加大科研立项经费投入,设立专门的创新科研奖学金,使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并调动学生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7)目前,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任务较重,课外创新能力培训应该注重个体化。

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创新意识较强,并能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培训项目,但课外创新培训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需持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包括改善教学模式、组织学术竞赛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等。此外,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内部个人强烈的创新兴趣和欲望,也需要外部校园文化环境上给予肯定和支持。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本科生医学生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