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结构和组分的影响
2021-12-23雷廷宙李在峰杨树华
王 新, 雷廷宙, 李在峰, 杨树华,
郜 毅2, 辛晓菲2, 张利亚4
(1.河南省科学院,郑州 450002; 2.河南省生物质能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8;3.常州大学城乡矿山研究院,江苏常州 213164; 4.河南博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 4500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其作为一种可持续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高效利用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重视,然而由于秸秆资源的低品质性,例如:高氧含量、低热值、研磨难度大等缺点,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每年有数亿吨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处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秸秆工业化利用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前期预处理,进而使秸秆资源得到高效利用[1-2]. 而烘焙预处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生产技术,受到广泛关注[3].
烘焙预处理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200~300 ℃范围内脱除生物质中的水分及析出挥发分的低温热解过程[4]. 生物质经烘焙预处理后,能够提高燃料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能量密度、元素含量及热值等方面[5].相关的学者开展了生物质烘焙预处理的研究,Chen等[6]以棉秆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烘焙温度下秸秆特性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烘焙过的生物质炭颜色变深,可研磨性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更细的颗粒并降低了研磨能耗. Wang等[7-8]采用低温烘焙技术探究烘焙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烘焙能够改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的热稳定性高于半纤维素,在较低的烘焙温度下,半纤维素会发生羟基的脱水和侧链的解离. 叶扬天等[9]以杨柳枝为研究对象,并建立能量平衡计算方法,对烘焙后的生物质进行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烘焙过程中生物质能量消耗不大,能够满足生物质烘焙能量自给. 烘焙过程中生物质存在一定的质量和能量平衡,烘焙后的生物炭质量产率一般70%左右,能量产率90%左右[10].Wang等[11]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氮气气氛下,将棉秸秆和麦秸秆进行烘焙处理,结果表明,最佳的烘焙温度在230~250 ℃之间,反应时间在30 min左右. 此外原料含水率、氧气浓度、加热速率等因素均会影响生物质的烘焙效果,其中反应温度和烘焙时间是影响烘焙过程的主要因素[12].
玉米秸秆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之一,一直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而在生物质烘焙研究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原料广泛,对玉米秸秆的烘焙预处理研究明显较少. 本文采用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烘焙温度(220、240、250、260、280 ℃)和不同烘焙停留时间(20、40、60 min)对玉米秸秆结构和组分的影响,为后期制备清洁成型燃料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本文选取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玉米秸秆(CS)为实验原料,实验前,将秸秆粉碎,并在101-1AS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内105 ℃条件下烘24 h,密封于自封袋内备用. CS原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及组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玉米秸秆原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及组分分析Tab.1 Industrial analysis,elemental analysis,calorific value and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raw corn straw
1.2 实验方法
秸秆的烘焙预处理实验在SXL-1400型箱式电阻炉构成的半封闭系统中进行,箱式电阻炉内部尺寸为300 mm×250 mm×250 mm. 每次实验前选取6个坩埚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3 g左右的样品分别放入坩埚中并盖上盖子. 首先将电阻炉以10 ℃/min 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分别加热到目标温度220、240、250、260、280 ℃下,然后迅速把坩埚放入电阻炉燃烧室内的恒温区内,并在不同目标温度下分别停留20、40、60 min.整个烘焙预处理过程中无外载气体的进入. 烘焙完成后,将不同烘焙条件下的样品分别密封于自封袋中,并放置干燥器内备用. 为了便于叙述,对于不同条件下的烘焙产物分别按CSXXX-YY的形式命名,例如,CS220-20表示秸秆的烘焙温度为220 ℃、停留时间为20 min,并用CS0表示玉米秸秆原样.
1.3 分析方法
为确保不同工况下烘焙产物结构和组分的准确性,每次实验前均将烘焙前后的样品在105 ℃下烘干至目标要求.
1.3.1 样品的质量和能量产率 质量产率(mass yield)和能量产率(energy yield)分别反映了不同烘焙条件对秸秆质量和能量损失的影响,是烘焙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mass、Yenergy分别表示样品的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MT,t、HHVT,t分别为烘焙温度T和烘焙停留时间t下对应样品的质量和高位热值;M0、HHV0分别为烘焙预处理前样品的质量和高位热值.
1.3.2 扫描电镜分析 取烘焙前后的样品分别放置于含有导电胶的铜柱表面,使用JEC3000FC型全自动离子溅射仪对样品喷金处理,采用JSM6510型扫描电镜(日本电子制造)观察烘焙前后样品的形貌.
1.3.3 热值 参考GB/T 30727—2014标准,采用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产的5E-KCIII型快速热量仪进行热值测定,将称取(1±0.1)g样品的坩埚置于氧弹内,控制氧弹中氧气的压力为2.8~3.0 MPa,测定样品的热值.1.3.4 工业分析 参考GB/T 28731—2012标准分析烘焙前后样品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及固定碳含量,其中利用101-1AS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水分的测定,SX-4-10型箱式电阻炉进行灰分、挥发分含量的测定,固定碳含量采用差减法计算获得,各成分含量以空气干燥基为基准.
1.3.5 元素分析 采用意大利Euro Vector公司产的EA3000型元素分析仪对烘焙前后的样品进行C、H、N含量的分析,其中玉米秸秆中S含量过低,忽略不计;O含量的测定采用差减法计算获得.
1.3.6 组分分析 利用意大利VELP公司的FIWE型纤维素测定仪,采用范式(Van Soest)纤维素测定方法对烘焙前后的样品进行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其原理是分别利用这三大组分在中性洗涤液、酸性洗涤液和72%浓硫酸中的降解性质不同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的微观形貌
烘焙前后秸秆的微观结构变化可以由扫描电镜图(SEM)清楚观察到. 不同烘焙条件下玉米秸秆的SEM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玉米秸秆原样表面光滑,结构完整. 以烘焙停留时间为20 min为例,明显观察到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细胞壁孔洞结构增大且增多,这是由于烘焙过程中,发生脱羟基反应,使生物质内部组织发生结构软化,同时细胞壁中的氢键和共价化学键发生断裂,细胞壁产生皱缩,导致生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形. 从烘焙停留时间的角度来看,以烘焙温度为280 ℃为例,发现随着烘焙停留时间的延长,生物质炭骨架发生断裂的现象,这是由于烘焙停留时间的延长,有助于生物质充分的发生分解反应,使生物质细胞壁原有的纤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质脆性增强,发生断裂现象.
图1 烘焙前后不同条件下玉米秸秆的扫面电镜图Fig.1 SEM of corn straw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torrefaction
2.2 样品的理化性质
秸秆的元素成分作为燃料最基本的构成,C、H、O元素的含量与燃料的燃烧性能和发热量密切相关,其中C是燃料中最基本的可燃元素,H是仅次于C的可燃成分,O不能燃烧释放热量. 在烘焙过程中,O与燃料中的C、H结合生成CO2和H2O,从而使燃料成分中可燃元素C、H的含量相对减少,使燃料热值降低;工业分析成分是秸秆特性的重要指标,其中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是表征秸秆燃烧特性的重要指标;此外热值也是秸秆重要的特征,代表了秸秆的能量密度,决定了秸秆的价值[13].
2.2.1 烘焙温度的影响 烘焙预处理过程中,由于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的不同,秸秆中三大组分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烘焙停留时间的延长,有助于生物质更充分地发生分解反应,因此在烘焙停留时间为60 min 时,不同烘焙温度下(220、240、250、260、280 ℃),秸秆的基本理化性质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烘焙温度下玉米秸秆的基本物性参数Tab.2 Basic physical parameters of corn straw at different torrefaction temperatures
如表2 所示,秸秆经过烘焙预处理后,从元素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玉米秸秆中C含量逐渐增大,O含量逐渐降低,N、H含量变化不明显. 挥发分和固定碳作为秸秆的可燃部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挥发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由原来的72.27%降低到31.45%,固定碳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由原来的12.75%增加到47.61%. 在烘焙预处理过程中,玉米秸秆中的内在及外在水分会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而蒸发逸出,同时玉米秸秆中的三大组分也因受热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使部分产物以气体或液体的形式析出,最终造成了挥发分含量的减少和灰分含量的增加,此外玉米秸秆受热分解过程中,由于木质素的降解,易产生积碳,导致固定碳的含量增加[14]. 由于生物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温度不同,分别为240~350 ℃、225~325 ℃、200~500 ℃,半纤维素热稳定最差,在较低的烘焙温度下开始降解,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较高温度下降解,因此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使得C含量较低的半纤维素降解,在生物质中所占比例降低,而C含量较高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所占比例升高,最终导致生物质C含量的增加[15]. 烘焙后O含量的减少,是由于O 元素在烘焙过程中以H2O、CO2、CO和有机酸等形式脱除. 由于秸秆中水分及O元素的脱除,导致烘焙后产物热值的升高,从表2 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玉米秸秆的热值由原来的14.185 MJ/kg升高至21.258 MJ/kg.
结合表1和表2,不同烘焙程度下秸秆的O/C和H/C 原子比如图2 所示. 由图2 可知,秸秆的元素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生物质原料的O/C和H/C原子比较高,烘焙后的生物质炭具有更低的O/C和H/C原子比,且随烘焙程度的增加,O/C和H/C原子比越小. O/C和H/C原子比的关系能够反映出生物质炭的品质,该比例越小,生物质炭的品质越好.
烘焙停留时间为60 min时,秸秆的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随烘焙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样品的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均呈下降趋势. 当烘焙温度低于240 ℃时,固体产物的质量产率有所降低,由81.49%降低到74.26%,与秸秆原样相比,下降了7.23%. 主要是因为在较低的烘焙温度条件下,秸秆的失重主要以脱水为主,导致秸秆失重现象并不显著[16]. 烘焙温度为240~260 ℃时,固体产物的质量产率下降不明显;烘焙温度为280 ℃时,此时固体产物的质量产率剧烈下降,降低到58.86%,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烘焙温度,使生物质热解反应剧烈,加剧了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其中半纤维素降解最为剧烈,秸秆析出的产物也就越多. 当烘焙温度低于260 ℃时,固体产物的能量产率变化不明显;超过260 ℃时,固体产物的能量产率急剧下降,能量损失较大. 综合考虑,烘焙温度为240 ℃时,秸秆的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较大. 结合图2可知,此时秸秆的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2.2.2 烘焙时间的影响 在烘焙温度为240 ℃,不同烘焙停留时间下(20、40、60 min),探究烘焙停留时间对玉米秸秆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图2 不同烘焙程度下玉米秸秆的O/C和H/C原子比关系图Fig.2 Variations in O/C and H/C atomic ratios of corn straw under different torrefaction levels
图3 烘焙后玉米秸秆的质量和能量产率Fig.3 The mass yield and energy yield of corn straw after torrefaction
由表3可知,当烘焙停留时间为60 min时,秸秆得到更充分的分解,秸秆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明显观察到,随着烘焙停留时间的延长,秸秆O含量和挥发分含量呈现下降趋势,C含量和固定碳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热值也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与表2对比,发现其各成分含量的变化量均低于不同温度下各成分含量的变化量,这说明烘焙停留时间对秸秆理化性质的影响要明显弱于烘焙温度.
表3 不同烘焙停留时间下玉米秸秆的基本物性参数Tab.3 Basic physical parameters of corn straw under different torrefaction residence times
在烘焙预处理过程中,随着秸秆烘焙温度的增加和停留时间的延长,观察到烘焙后的固相产物颜色明显加深. 以烘焙温度240 ℃为例,玉米秸秆的光学照片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秸秆颜色有明显变化,由棕色逐渐向黑色转变,接近生物炭的颜色,热值明显升高,提高了秸秆的燃料性能,因此秸秆烘焙预处理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烘焙程度的指标.
图4 原样和240 ℃下玉米秸秆的光学照片Fig.4 Images of raw corn straw and corn straw at 240 ℃
2.3 组分分析
秸秆是由纤维素作为骨架结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高分子物质相互穿插交织构成的高聚合物. 温度的变化对三组分的含量有较大影响,烘焙停留时间60 min,不同烘焙温度下(240、250、260 ℃),秸秆的组分分析如图5所示,研究发现,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由于三大组分热稳定性的不同,因此在烘焙过程中,半纤维素发生大量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生部分降解. 由图5可知,当烘焙温度为240 ℃时,半纤维素完全降解,其含量为0,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木质素的降解温度宽而降解量少,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烘焙停留时间60 min 下得到充分降解,从而造成了木质素含量的增加. 烘焙过程中,随着半纤维素的降解和木质素的软化,使秸秆细胞壁原有的纤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质脆性增强,发生如图1所示的断裂现象. 此外木质素软化时具有黏性,在纤维之间充当黏合剂,有利于秸秆制备成型燃料,为后期制备成型燃料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图5 不同烘焙温度下玉米秸秆的组分分析Fig.5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rn straw at different torrefaction temperatures
3 结论
本文利用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在不同烘焙温度和烘焙停留时间下探究了秸秆结构和组分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秸秆中三组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使细胞壁产生皱缩,C含量、固定碳和木质素含量及热值增加,O含量、挥发分和半纤维素含量下降,质量和能量产率逐渐降低. 烘焙温度对秸秆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烘焙停留时间. 当烘焙温度为240 ℃,烘焙停留时间为60 min时,秸秆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为后期制备成型燃料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