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汉墓发掘简报
2021-12-23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古墓葬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宁芜公路以东、软件大道以南、秦淮新河以北,距罐子山1.5千米。(图1)2020年10月,为配合两桥(西善桥、铁心桥)项目实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该地块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出古代墓葬47座,时代为汉、六朝、明、清。其中1座汉代砖室墓(编号为2020NYXLM29,以下简称M29),出土一批铜、陶、釉陶、石等质地的遗物。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1 M29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29为斜坡墓道砖券单室墓,方向198°,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图2)
图2 M29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室之南,斜坡状,平面呈长方形,竖穴直壁,残长2.26米,宽1~1.28米,残深0.42米,坡度18°。墓道内填土呈黄褐色,土质紧密,包含少许碎砖块。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砖墙及上部砌砖已破坏。长4.8米,宽2.12米,残高0.42~0.68米。墓室三壁、底部均为青砖垒砌。墓壁由一层砖横向顺砌和一层砖纵向顺砌上下叠压而成,底部平铺一层“人”字形铺地砖。砖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少数端、侧面模印几何花纹(图3)。出土随葬品11件,主要集中于墓室左侧。未发现葬具和人骨。
图3 墓砖花纹拓片
二、随葬品
(一)陶器/釉陶器
器类主要有陶罐、陶甑、陶盆等,共计6件。
釉陶罐 1件。标本M29:4,夹砂陶胎,器表施酱色釉,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折沿,圆肩,鼓腹,平底内凹,肩部贴附2个对称的泥条竖系,系上饰蕉叶纹,器身饰多道凹弦纹。口径11.6厘米,底径8.8厘米,高19.2厘米。(图4-1,图6-1)
陶罐 3件。依腹部形态不同分为二型。
A型 2件。标本M29:1,夹砂陶胎,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折沿,溜肩无系,鼓腹,平底内凹,器体最大径位于器身正中,肩饰3道弦纹,间以一圈水波纹,自肩至腹则遍饰梳篦纹。口径16厘米,底径11.2厘米,高30.2厘米。(图4-2,图6-2)标本M29:3,夹砂陶胎,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折沿,溜肩无系,鼓腹,平底内凹,器体最大径位于器身正中,肩饰4道凹弦纹,间以两圈水波纹,自肩至腹则遍饰梳篦纹。口径13.6厘米,底径11.2厘米,高30厘米。(图4-3,图6-3)
B型 1件。标本M29:2,夹砂陶胎,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微敛,溜肩,弧腹斜收,平底内凹,器身满饰细密的斜小方格纹。口径15.2厘米,底径13.2厘米,高33.2厘米。(图4-4,图6-4)
陶盆 1件。标本M29:5,灰陶胎,圆唇,敞口,卷沿,弧腹,圜底近平,矮圈足,器表饰4道凹弦纹。口径25.6厘米,底径15.6厘米,高11.8厘米。(图4-5,图6-5)
图4 M29出土陶器
陶甑 1件。标本M29:11,灰陶胎,尖唇,侈口,宽卷沿,弧腹,平底,底有7个箅孔,箅孔呈圆形,饰凹弦纹。口径40厘米,底径15.2厘米,高19.6厘米。(图4-6,图6-6)
(二)铜器
器类主要有铜剑、铜镜、铜带钩,共4件。
铜带钩 1件。标本M29:6,钩部呈水禽动物头状。长12厘米,宽1.2厘米,厚0.6厘米。(图5-1,图6-7)
铜镜 2件。标本M29:8,龙虎镜,圆形,圆形尖顶纽,圆纽座。镜面微凸。镜背内区两组龙虎对峙。龙虎均高浮雕。外饰重弦纹、栉齿纹各一周。外区高于内区,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素缘,直径9.5厘米,缘厚0.5厘米。(图5-4)标本M29:12,圆形,半圆纽,圆纽座。镜面微凸。镜背内区以四乳隔为四区,刻画四组神人画像。每组三人。一组一人端坐,身前一人展袖立舞,右侧一人端坐抚琴。一组一人居中端坐;右侧一人低头躬身,手持笏,身前有一壶;左侧一人拢手持一物侍立,前有一禽鸟作站立回首鸣啼状。一组一人端坐,左手长袖扬起;前有二人各手持一长条物,呈躬身下蹲状,中间隔一禽鸟。一组二人共坐作交谈状,一人持物立于左侧,中间置一禽鸟。其外饰重弦纹、栉齿纹各一周。外区高于内区,饰锯齿纹一周,其外为一周装饰带,有龙、虎、双鱼、凤鸟等神兽禽鸟装饰。素缘,直径12.5厘米,缘厚1厘米。(图5-3)
铜剑 1件。标本M29:10,短腊,横截面呈菱形,中脊起棱,两从均匀,从与锋有多处铸造缺陷,薄格,扁茎无箍,圆首翻卷呈盘形。通长32.6厘米,腊部最宽处3.2厘米、最厚处1厘米。(图5-2,图6-8)
(三)石器
器类主要有石板(磨),共1套。
石板(磨) 1套。标本M29:7,石板2块,形制相同,为长方形,上置一带圆形纽之方形石磨,均为素面。石板1(标本M29:7-1)长12厘米、宽3.1厘米、厚0.7厘米(图5-6),石磨(标本M29:7-3)直径2.4厘米。(图5-5,图6-9)
图5 M29出土器物
三﹑结语
西善桥刘家村汉墓虽然未出土纪年材料,但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可以推断其大致年代。
刘家村汉墓墓葬形制为平面呈长方形的单砖室墓,墓壁用模印花纹砖砌筑,是江南东汉砖室墓常见的墓形。从以往的考古成果看,竖穴土坑砖室墓在东汉初期开始出现,至东汉中晚期砖室墓逐步流行。已发现的类似墓葬有南京市栖霞山化肥厂汉墓[1]、南京栖霞上坊庄汉墓[2]、南京湖熟汉代朱氏家族墓[3]等。本次刘家村发掘的汉代竖穴砖室墓与之类似,出土遗物大都具有东汉中晚期的特征。M29出土的酱釉陶罐(M29:4)与江苏邗江甘泉顺利东汉墓[4]Ⅱ式陶罐(M1:19)基本相似。此外,M29出土的陶罐(A型、B型)则与南京湖熟汉代朱氏家族墓(M2:1)[3]、南京市栖霞山化肥厂汉墓[1]、南京栖霞上坊庄汉墓(M16:1)[2]所出的同类器物形制特征基本相似,其中湖熟汉代朱氏家族墓M2为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的纪年墓,年代属东汉中期。其次,西汉到东汉中期以前,铜镜基本采用单线勾勒轮廓的方式呈现画面。而到东汉中晚期,画像镜、神兽镜、龙虎镜出现,线条式逐渐被浮雕式取代。综上分析,M29的年代可定为东汉中晚期。
两汉时期,今西善桥刘家村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当属秣陵。据《后汉书·地理制》及《续汉书·郡国制》相关记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濞反,六月,七国之乱平,吴国除。以吴郡属汉,以东阳、鄣二郡置江都国,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为加强中央集权,行“推恩分封”,以削弱诸侯王势力,封江都易王非子5人为丹阳、盱眙、胡孰(湖熟)、秣陵、淮陵侯。其中刘非之子刘缠为秣陵侯,领一县之地,秣陵县始为秣陵侯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缠死,谥“秣陵终侯”,因刘缠无后,秣陵侯国除,复为秣陵县。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后,秣陵县属丹阳郡。王莽篡汉,秣陵县一度改称宣亭县。东汉时仍称秣陵县。秣陵县乃秦改战国楚设之金陵邑,汉代沿置。其县域范围较大,包括今天南京主城区、雨花台区及江宁区北部、中部和西南沿江地区,其南界可能到达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地区)。一般认为汉代秣陵城继续沿用秦代县治,仍在今江宁区秣陵街道。这次发掘汉墓的刘家村位于今秣陵街道以西,是汉代墓葬分布区域。因此,本次汉墓的发掘对研究汉代秣陵县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掘,确定了M29的年代和性质,为认识和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形制演变、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发掘领队:李 翔
勘探:沈宏敏负责,武汉大学协助
发掘整理:王 海 王伯强 朱中秀
器物修复:吴瑞平 贾金海
线图:董补顺
摄影:骆 鹏
执笔:王 海 王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