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叶野闻》字词校释

2021-12-23

关键词:文义字形

鞠 雪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十叶野闻》是近代文言笔记集,1917 年7 月由上海国华书局首次刊印,作者是清末小说家许指严(1875-1923)。由于其祖父在清末曾充官幕,许指严自幼就比较熟悉清朝官场的掌故;作者精于旧学,民初更游京师两载,益增其闻见,所以曾著多种清代及民初的笔记小说。《十叶野闻》内容多记清代宫廷秘闻及官场的种种黑幕,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其中的事件也不乏取自传闻,所述之事常常前后矛盾,与事实不符。尽管如此,《十叶野闻》还是生动地叙述了晚清政府的腐败黑暗,可与晚清谴责小说互为补充。

《十叶野闻》共31 节,10 万余字。中华书局2007 年收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再次出版,由张国英据1920 年第四版点校整理;这次再版,着重近代史部分,删去其中内容荒诞不经的地方,并使用简体字排印,方便人们阅读。本文将以中华书局2007 年出版的《十叶野闻》为底本,采用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以及其他训诂方法,对该书进行整理。

一、文字问题

1.明珠每入修书馆,必使人辇金巨万,遇文字之佳妙,誊写之工秀者,皆分赐之,多寡无所吝,以是寒唆争感纫[1]4。

【按】“寒唆”不辞,典籍中并未出现其用例,应为“寒畯”之误。“寒畯”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个释义:“①出身微寒而才能杰出的人。②犹寒微。”[2]4962据文义,上例“寒畯”的释义应为第一个义项。又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李太尉德裕颇为寒畯开路,及谪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六年》:“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亦作“寒俊”。唆、畯二字,字形相近,又不明词义,点校时出现错误。

2.又数年,偶失馆,家居岁暮,侘傺无聊,室入交谪,至愤懑不克容身,因避居友人家[1]10。

【按】“室入交谪”不辞,应为“室人交谪”,出自《诗经·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谪,责也。郑玄笺云:“我从外而入,在室之人更迭遍来责我,使己去也。言室人亦不知己志。”后“室人交谪”用作一个成语,义为“家里人都责备”。如清闲斋氏《夜谭随录》:“每至薪水不供,未免室人交谪。”人、入二字极易混淆,本例因不知典故,不明词义,故而致错。

3.死守之义,不足以责此辈,只得听之,氏则倚剑与并为命而已[1]20。

【按】据上下文义,“并”为“井”之误。据《畏庐琐记》载:吾乡沈文肃葆桢守广信时,喧传洪杨之兵大至,文肃取救于外,夫人婴城自守。已而文肃归,敌果围城,夫人自治饘粥犒军,以剑授文肃,曰:“贼来君以剑抵之,吾自入井,免为所辱。”因对井为誓,矢报国家。已而得饶廷选一军,敌退。后四十年,公外孙李畲曾宗言权(代理)府篆,迎养太夫人,畲曾立“誓井堂”于署中。《清史稿》卷五百八《列女传》有相关记载:“仆役散走,林怀印倚井坐誓死。”在本例下文中有:“乡间士民不喻其心,以舆来迎,赴封禁山避贼,指剑与井示之,皆泣而去。”据以上例证可知应为“氏则倚剑与井为命而已”,井、并二字字形相近,又不联系史实与下文,故而致错。

4.同治帝以游冶致疾,遂天其年[1]34。

【按】据文义,“遂天其年”不辞,应为“遂夭其年”。“夭”义为“未成年的人死去”。据《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嬉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此时同治帝19岁。本书《垂帘波影录》中有记载:“最好与健儿角技,凡蹴鞠蹶张之戏无不能,而常出冶游,更为夭丧之一大原因。”天、夭二字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致错。

5.众故侯上醉时向索,欲以激上怒,抑知上反斥诸姬之不应力索,不责杏花春也[1]46。

【按】据文义,“侯”为“候”之误,此处义应为“等候”。侯、候二字字形相近,又未审文义,故而致错。

6.慈禧曰:“李莲英一奴才耳。太后欲捽而去之,如刲羊豕,在我亦安能庇护?外间谣传,安可尽信?太后惝不愤,欲如何则如何耳,奈何无故责人!”[1]51

【按】据文义,“惝”为“倘”之误。“惝”义为“失意的样子”,“太后惝不愤”不辞,实为“太后倘不愤”。惝、倘二字部首相似,又不明词义,故而致错。

7.七格格故与密谈,良久不丢[1]52。

【按】据文义,“丢”为“去”之误,实为“良久不去”。他例如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七:“后居九真观,曾命弟子至县市斋物,不及期还,诘其故,云于山口见一巨兽当路,良久不去,以故迟滞。”丢、去二字繁体相差较大,疑简体排印是致错。

8.文曰:“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壶。”[1]53

【按】据文义,“宫壶”应为“宫壸”之误。“宫壶”在《汉语大词典》[2]4839中有三个义项:①即宫漏;②借指时刻;③御酒。壶为盛酒器,用以指代酒。以上三个义项放在此次句中,文义不顺。“宫壸”一词,同“宫阃”,犹言帝王后宫。如《南史·后妃传论》:“文宣宫壸,无闻於丧德;后主嗣业,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另,“宫壸”还借指后妃,如《元史·成宗纪四》:“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於宫壸,外则委於宰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篇》:“朝廷之政,既非其(天子、诸侯之子)所与闻;宫壸之閒有所失德,则正为嫌隙窥伺之府。”本例中“宫壸”应为“帝王后宫”。壶、壸二字字形相近,若不审词义,极易致错。

9.李大怒,潜某监于太后,杀之[1]71。

【按】据文义,“潜”为“谮”之误。联系前文“西幸之日,李与其党藏贮之,后为某内监所泄,竟为外人攫得”可知,本例用“潜”文义不顺。《玉篇》:“谮,谗也。”有“说别人坏话,诬陷,中伤”等义,《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公羊传·庄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潜”的繁体为“潛”,潛、谮二字字形相近,又未审文义,故而致误。

10.慈禧喜养宗室女为己女,以充侍从,壮观赡,亦其好自夸耀之一端也[1]74。

【按】据文义,“观赡”不辞,应为“观瞻”之误。“观瞻”一词,义为“瞻望;观赏;观看”。本书《垂帘波影录》中亦有“观瞻”不误的例子:“颐和园之修理,乃移海军经费以足成者,将以为慈禧六旬万寿大壮观瞻,而不意天道之巧,即于是岁出中日战事,败衄频仍,遂致并庆祝亦罢之,而颐和园之乐事,终不克圆满也。”[1]62他例如清曾曰瑛《汀州府志》:“卫官既无家兵,又鲜工役,势必召募亲随,以壮观瞻。”瞻、赡二字字形相近,因偏旁讹误,又未审文义,故而致错。

11.慈禧当国之世,众怵于母后之威,咸以肃颇为叛逆[1]89。

【按】“颇”为“顺”之误。本章围绕肃顺事迹而写,联系上下文可知为“肃顺”。颇、顺二字字形相似,但在此处有误,实不应该。

12.当此国库支拙之秋,何堪再听隐匿,此皆污吏奸民,串通作弊,实有妨于国家惟正之供不鲜[1]93。

【按】“支拙”不辞,据文义及词义,应为“支绌”之误。“支绌”一词,义为“谓处境窘促,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亦写作“支诎”。《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饷需支绌,即不能不后兵而先勇。”清冯煦《皖政辑要》:“惟是漕粮系维正之供,漕折银两即系折放俸甲专款,近来仓储支绌异常,开放时虞匮乏,该抚务饬所属迅速征收,按应解部库漕折银数扫数起解,毋稍迟延蒂欠。”拙、绌二字字形相近,稍有疏忽,极易致误。

13.毓大喜,函赞为:“办理有法,果然天诞奇才,安内攘外,保佑大清,此国家之福也。”[1]101

【按】“函赞”不辞,据文义,应为“亟赞”之误。“亟赞”义为“屡次称赞”。本书《垂帘波影录》:“帝闻其言,亟赞叹以为然,乃始微行。”他例如《福州府志》(万历本):“福州自景祐建学,弦诵无闻,铸亟赞其守,延师增廪以教之,一时学者,靡然向风。”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官乃亟赞其有学识也,而又阴主其说,匿不使余知也。”函、亟二字字形相差较大,疑把“亟”误为“函”的异体字“凾”,故而致错。“函”“亟”相混例,参见曾良先生《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3]142。

14.饮食衣服,慈禧绝不忴顾,醇王福晋常为之哭泣[1]107。

【按】“忴顾”不辞,据文义,应为“怜顾”之误。“怜顾”一词,义为“爱护照顾。”宋龙衮《江南野史》:“苟君王察臣忠勇,怜顾本枝,救患恤邻,遏强附顺。”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你娘并无那子母情,你爷怎肯相怜顾。”忴、怜二字字形相近,若不审文义,极易致误。

15.虽然我一刑余贱者,纵剀切言之,亦鸟足动听[1]108。

【按】“鸟足动听”不辞,据文义,应为“乌足动听”之误,义为“哪里值得动听”。“乌足”为偏正短语,由疑问代词“乌”和助动词“足”构成,用于反诘询问,相当于“哪里值得”“哪里能够”“何足”。他例如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玄奖曰:‘往事乌足论邪?’”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史臣曰:‘曩霄之事契丹,虽世为甥舅,乌足得其志哉!’”乌、鸟二字字形相近,又不明文义,故而出错。

17.又每遇太后、帝之生辰及三节朝贺,王大臣及外省督抚例进如意或贡珍物,由内务府内监递进其过手费辄方金或数千金不等,至少亦数百金[1]126。

【按】“方金”不辞,据文义,应为“万金”之误。万、方二字字形相近,疑简体排印时出错。

18.惟念宗社至重,前巳吁恳皇太后训政[1]144。澂憬然若有所悟,乃使警厅密为防范,而已则微服往窥之,果非贝勒,及福晋出,则似曾相识,确为某邸中人物也[1]154。

【按】以上两例据文义,“巳”为“已”之误,“已”为“己”之误。巳、已、己三字字形相近,经常混用。曾良先生在《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中说:“‘己’‘已’‘巳’三字在古籍中不别,须据上下文而定。”[4]58

19.乃㧦璧及五妾仆人等研鞫之[1]147。

【按】据文义,“㧦”为“拘”之误,《说文》:“拘,止也。”本句中,“拘”义为“逮捕,关押”,“研鞫”为“勘问,审讯”,文义前后一致。他例如《元史·廉希贤传》:“至元初,北部王拘杀使者。”《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言摎諕。”㧦、拘二字字形相近,若不审文义,极易致错。

20.有贩羊肉者,衣服破敞,肩荷担一,每日过门以为常[1]156。

【按】“破敞”不辞,据文义,应为“破敝”,“破敝”一词,义为“破旧、破烂”,亦作“破弊”。他例如《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赵昇和同辈在田间收穀,忽见路旁一人叩头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童年约十四五,衣履破敝,而眉目极姣好。”敞、敝二字字形相近,稍有疏忽,极易致误。“敝”“敞”相混例,参见曾良先生《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3]133。

21.少年携酒一壶、熟鸡一只,直据上座,取鸡、洒且酌且啖,大言曰:“我来观汝等长技,何不一试演?”[1]164

【按】据文义,“洒”为“酒”之误。洒、酒二字字形相近,又不审文义,故而致错。

二、词语问题

1.盖珅之欺弄高宗,实有操纵盈肭之术。大抵择贿赂之最重者,骤与高位,高宗固知之[1]13。

【按】此处“盈肭”一词,义为“盈亏。盈满亏损”,为“盈朒”的异形词,“肭”为“朒”的异体字。《汉语大词典》《辞海》等语文大型辞书均未收录“盈肭”,而收录“盈朒”。他例如《天演论》:“其伸缩盈朒之数,岂凡夫所与知者哉!”“盈朒”在《汉语大词典》[2]11020中的另一义项“指不足之处”,如《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或某地商务之暀衰,则恒视其地之农产盈朒以为率。”

2.未几,果以道宪发江南,国泰不谙官场仪饰,几至决裂,旋以和相私人,乃勉与以督粮遗缺[1]14。

【按】“仪饰”义为“古代依照礼仪制度佩带或应用的装饰物”。据文义,词义不当;影印版《十叶野闻》为“仪注”,当义为“制度;仪节”。他例如南朝梁沈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

4.罗夜复苏,撑棺破,掀浮土而出,逃入啯匪大倭子党[1]169。

【按】“啯匪”亦称“啯噜子”“啯噜党”,是清代中前期活跃在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专门从事抢劫、偷窃活动的一群游民结社的组织。“啯噜”一词系四川土语,清政府也常把“啯噜”成为“啯匪”[5]160。现有的语文辞书均未收该词,《清史稿辞典》收录[6]2334。他例如《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一:“川北荒歉,与陕、甘毗连,盐枭啯匪多出其中,请先事豫防。”

三、标点及其他

1.明珠每入修书馆,必使人辇金巨万,遇文字之佳妙,誊写之工秀者,皆分赐之,多寡无所吝,以是寒唆争感纫[1]4。

【按】应为“遇文字之佳妙、誊写之工秀者,”“文字之佳妙”“誊写之工秀”是“遇”的宾语,“者”的定语。

2.闻仆者相传语,皆言某夫人即出见,而不及相公。老儒益疑,骇彼相公礼贤,岂妇人为政耶?有顷,仆入言某夫人至矣[1]11。

【按】应为:闻仆者相传语,皆言:“某夫人即出见,而不及相公。”老儒益疑骇:“彼相公礼贤,岂妇人为政耶?”有顷,仆入言:“某夫人至矣。”“疑骇”为一词,义为“疑惧;惊骇”,当属上而误属下,疑因不明词义而误断。另,此例为对话,引号应当注明。

3.又庚子之变,日本军拔帜先登,首据颐和园,以保护为名,盖踵庚申英法联军故事入据圆明园,园中宝藏,悉为两国所获[1]28。

【按】据文义,标点应为“盖踵庚申英法联军故事;入据圆明园,园中宝藏,悉为两国所获。”此属当断而未断之类。

4.题出,则以《不教民战》一章,而试帖则《飞旆入秦中》一句也[1]87。

【按】据文义,“飞旆入秦中”疑为帖中一句话,不应加书名号,应加引号。

5.上微笑点首,文达色变趋出,亟告步军统领。某,以勇士十余人,密随左右,上数日后见文达,犹责其多事[1]123。

【按】据文义,应为“亟告步军统领某,以勇士十余人”,“某”当属上。

6.谕中称其德性节烈,因不能随扈,遂自尽以死,不愿见京城之破,宗庙之辱云云[1]135。

【按】据文义,标点应为“不愿见京城之破、宗庙之辱云云。”“京城之破”“宗庙之辱”都属于不愿见的范围,为“不愿见”的宾语。

7.包衣人尤严主仆之分,主家贫困,包衣虽官宰辅,主至其家,则尊若父母,有取欲辄携去,弗能较也[1]92。

【按】“有取欲辄携去”不通。据上下文义,应为“有欲取辄携去”,词序不当。清末王述生《述庵秘录》记载该句:“包衣人严主仆之谊,主家贫困,包衣虽官宰辅,主至其家,则尊事若父母,有欲取辄携去,弗能较也。”

猜你喜欢

文义字形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喻文义作品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课堂深层识字的有效识字
顺,理,然后成章
顺理然后成章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