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性沟通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约束带使用的影响

2021-12-23揭英凤罗春苗廖亚兰许芳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约束

揭英凤, 罗春苗, 廖亚兰, 许芳

(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1 精神科, 2 情感障碍科, 3 门诊部, 广东 湛江52401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病, 症状表现为累及感知觉、思维、 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1]。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 智能正常, 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激越行为。 激越是指一种躁动不安及精神紧张的状态, 激越行为发作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的风险[2]。 常规护理已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激越行为, 但仍存在不足。 目前, 治疗性沟通技术越来越广泛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且取得一定的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治疗性沟通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约束带使用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 例。 纳入标准: 符合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相关标准;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指标: 患传染性疾病; 严重躯体、 脑损伤; 患恶性肿瘤; 合并其他精神疾病。 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男36 例, 女14 例; 年龄28 ~55 岁, 平均 (42.91 ±9.42) 岁; 病程1 ~5 年, 平均 (3.43 ± 1.95) 年。 对照组男34例, 女16 例; 年龄26 ~58 岁, 平均 (41.46 ± 8.79) 岁; 病程1 ~6 年, 平均 (3.74 ± 1.63) 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A)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包括: ①宣教护理: 开展健康知识、 用药宣教、 康复案例分享等活动, 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 增强康复信心。 ②用药护理: 严格规定用药时间、剂量、 方式, 强调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 并进行监督。 ③职业功能训练: 设置售卖、 保洁、 配送、 家政、 烹饪等岗位, 并根据患者特长、 兴趣、 个性进行岗位分组。 由精神科医师集中通过视听教学、 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等方式授课, 培训患者社交技能、 职业技能, 1.5 h/d, 连续授课7 d。 实行阶段情景考核通过后可上岗。 护理人员汇总与评估患者工作情况, 给出意见及建议, 并予以相应鼓励与指导。 ④认知功能训练: 培养患者自主用餐、 穿衣、 收拾个人卫生、 梳洗打扮、 整理床铺、 物品摆放等能力; 鼓励其多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培养兴趣; 引导患者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了解社会时事, 减弱与社会的脱节感; 鼓励患者多与外界交流, 扩大交际圈, 消除抵触、 害怕心理, 提升患者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能力。 (B)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治疗性沟通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 ①构建合作关系: 采取开放式结合封闭式的沟通方式, 针对服药、 职业技能及认知功能训练依从性差的患者, 可迂回提问了解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 与其认真耐心分析有关行为的弊端, 提升其重视程度。 ②共情沟通: 评估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用专业心理知识疏导。 采用音乐疗法、 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治疗、 情绪转移法, 引导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树立治疗信心。 强调科学作息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睡前听助眠音乐, 也可睡前用温热水泡脚,饮用热牛奶来增强睡眠质量, 提升归属感。 安慰理解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不适感及药物反应强的患者, 协助其找到有效缓解方案。 针对有打人、 破坏公物、 自伤等激越行为预兆的患者,在有激越行为征兆前与其沟通, 帮助转移注意力, 或引导患者采取拳击、 听音乐、 看书等方式发泄, 并向患者分析激越行为造成的后果。 对沟通无效者实施分时段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约束期间平复患者情绪, 稳定后解除约束, 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及理解。 ③肢体沟通: 要站立在患者右侧或正前方, 保持适当距离。 面部呈微笑状态, 直视患者, 通过握手、 拍肩、 抚背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支持与关心, 在患者自行控制激越行为或日常生活自理行为取得较好效果时可通过竖大拇指、 点赞的方式增强其成就感。 两组均干预3 个月, 结束时评估干预效果。

1.3 评价指标①于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采用激越行为量表(CMAI)[4]评估患者躯体攻击行为、 语言攻击行为, 0 ~10分, 分数越高则激越行为控制情况越差。 ②统计并比较干预期间两组患者的约束带使用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MAI 评分干预后, 两组的躯体攻击行为、 语言攻击行为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躯体攻击行为、 语言攻击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CMAI 评分比较 ( ± s, 分)

注: 与该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躯体攻击行为 语言攻击行为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5.68±1.35 2.12±1.03* 6.53±1.45 2.24±0.64*对照组 50 5.78±1.36 3.87±1.42* 6.68±1.47 3.89±0.96*t 0.369 7.054 0.514 10.112 P 0.713 0.000 0.609 0.000

2.2 约束带使用情况干预期间, 观察组约束带使用次数为(15.71 ± 2.68) 次, 少于对照组的 (22.35 ± 3.74) 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0.205, P =0.000)。

3 讨论

精神分裂主要是自身精神活动的分裂, 即情感活动、 思维活动、 意志行为活动分裂, 表现为思维、 情感、 行为的不统一与不协调, 以及整个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不统一、 不协调[5]。精神分裂往往起病于青壮年, 迁延难愈。 大部分患者以慢性衰退和疾病的慢性化为主要疾病趋势。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逐年上升, 对患者激越行为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 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 降低激越行为的严重程度。 一般护理较为强硬, 患者在护理期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长期以往会明显降低患者治疗、 护理依从性[6]。 同时护理期间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 不利于患者增强自我调节激越行为的能力。在无医护人员监护情况下, 激越行为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会有所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两组的CMAI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CMAI 评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干预期间约束带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 表明治疗性沟通技术能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行为, 减少约束带使用次数。 分析其原因为: 治疗性沟通技术着重强调与患者构建合作关系, 以委婉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明确事情的利弊关系[7]。 随着医患关系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 患者可参与事情的决策, 参与治疗目标的制定, 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8]。 通过加强与患者的共情沟通, 理解支持患者, 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 让患者体会到尊重与关爱。 同时在患者发生激越行为前实施心理疏导、 发泄转移或人性化约束等, 降低激越行为发生率及严重程度[9]。此外, 通过行为沟通, 使用肢体语言提升患者的自我认同感,进而提升患者治疗、 护理依从性, 达到缓解激越行为的目的,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综上所述, 治疗性沟通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行为, 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约束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与病情严重程度、语言能力及智力水平的关系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马和骑师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