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遵循*

2021-12-23姬君彩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姬君彩

(1.南京林业大学;2.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关键字:双循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新时代

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化,以战略性、紧迫性、实践性为特征,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到不断丰富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突出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1]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成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答题,有力推动了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阐析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对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最终决胜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其特有的内涵模式和理论品质,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整合生态,确保环境容量、生态质量以及资源能源在可承载能力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内涵看,绿色发展在于把环境质量、环境容量与生态保护和资源能源承载力等因素进行相互协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从理念看,绿色发展的核心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2]为此,本文从三个维度透析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内涵,即理论与模式创新、发展趋向绿色化和发展路径绿色化,并将社会发展置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系统生态平衡之中,从绿色发展理念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探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绿色发展路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理论与模式创新

从理论发展逻辑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创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理论层面,绿色发展不只是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而是放眼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社会与自然、自然与经济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3],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和全过程。绿色发展理念,其理论逻辑起点是把生态环境资源视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绿色化、行为生态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主要内容和根本指标。

开启并深化发展绿色模式,把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以低碳、循环、可持续来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中,全面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相关理论,全面有效解决新时代人类面临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进行环境治理现代化、生态保护制度化的建设,按照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完整性及其固有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有效修复、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能力和生态平衡能力,建构具有新时代新特征的全民生态教育体系,从而推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4]

(二)理念与价值取向

绿色发展处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位置,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围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环境友好等多纬目标的价值取向,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既是应对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目标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和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的重要发展途径,更是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和美丽中国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辉煌成就的背后,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系统失律、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的百年目标”如期实现的瓶颈。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严峻态势,以及频繁发生的破坏生态和其他环境灾害等突出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控、修复和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现,亦是“新的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遵照其生态目标的价值取向,倡导资源节约循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才能如期实现新的百年目标,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5]

(三)目标与实践遵循

绿色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发展低碳可循环、全面可持续,节约而又高效地利用资源,加大治理环境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措施”[6],还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目标进行实践遵循。一是培育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为目标的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活消费绿色化来适应社会环保与人民健康需要的生态绿色经济。二是培育以将绿色发展放在生态及环境上的政治思想,透过广泛、草根式、参与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来达成生态清明、环境优美为目标的绿色政治。[7]三是培育以生产消费、技术营销等在内的能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文化,要进行绿色生态思维、环境哲学、生态美学、环境伦理等宣传教育,以及推进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的实践。四是培育以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干扰与破坏,推动形成生态的绿色社会。着力打造以绿色生态为核心,融入并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功能要素,形成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绿色综合体”。

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其所倡导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真正地突出了绿色发展和“五位一体”全面建设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地位。[8]

二、全面领会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题与主线

十七大报告阐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9]从理论和政策层面抛出三重生态观,逐步实现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圆融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从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的逻辑层面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五大文明”建设的始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之路

生态(ecology),源于古希腊OLKOS,原指“住所”或“栖息地”,当前主要指的是生物之间、生物与地球环境以及生物生存状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通过人类对自然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改变了这种生态规律,将原生态的大自然按照人类意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这就形成了人类的初始文明,至人类社会文明历经人类对自然恐惧崇拜的渔猎采集时期的原始文明,至初步征服时期的农耕文明,以及人类对自然进行超限度甚至破坏性开发时期的工业文明,而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迈向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时期。生态文明是人类构筑在生态文化知识、科技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文明高级形态,把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顺应自然、维护保护自然作为前提,做“大自然的忠实朋友”;以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把可协调、可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或模式作为发展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发展绿色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道路。

纵观世界近代发展史,自20世纪30年代,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在各地相继出现,其中就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①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件影响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即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尤其是近年来爆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事件及环境污染现象,无不暴露出工业文明急需新的文明来替代。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它是对三百多年工业文明全过程的反思。理论界或学界有人把人类农耕文明视为“黄色文明”、工业文明看成“黑色文明”,而把人类与自然实现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看作“绿色文明”。[10]刘惊铎教授在《生态体验论》一书中,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层面来反思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系统思考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既强调人类内在的行为自觉与自律,又强调人类外在的行为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从某种意义上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对历史上出现的不同文明形态特别是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之路,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是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应有之义。

(二)绿色发展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引领

通过对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分析,以及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应时而成。它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自然观的意蕴,不仅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等。绿色发展既是创新发展,也是协调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要看社会发展指标,更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必须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间良性互动”。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强调了“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指明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这一论点的主要内涵是不能“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更不能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不可持续的物质财富增长进行交换。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的就是生态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共享;其核心就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强调通过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国民经济。

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建设的新定义、对绿色发展内涵的新阐释,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辩证价值。因此,绿色发展不只是一种绿色概念,更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绿色发展是一个涉及生产与生活、思想和价值观的革命性的绿色变革。可以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遵循

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广泛深入运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化、工业化的深入和新型城镇化的广泛推进,山川、林草、水土等资源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已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严重制约国家规划和长远发展大计。从国家建设战略和发展全局来看,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它已经严重影响到政治、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如何解决这一影响国家、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在不断深化发展内涵、提升发展品质的过程中,绿色发展应运而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追求速度而不加节制的单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害。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人们对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渴望,对生态环境权益的维护,对公共生态产品的需要,以及对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生态公共产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社会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了“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国际话语。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治理、国际治理、全球博弈等相互交织的综合性问题,也是衡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否全面、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阶段积极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已成为“十四五”和“新的百年目标”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核心问题,是解决好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从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来看,就是要遵循绿色发展,切实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质生态产品就是指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及未被污染的土地。而主要矛盾转换的判断是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依据和大背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突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绿色发展正以其绿色化、高品质、可持续为目标愈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方式。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走绿色化、低碳化、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探寻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中找不足、补短板、存优势,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只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模式,进行精准施策、精准用策,决胜疫情防控,完成脱贫攻坚,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空间格局、产业布局,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人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全民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全社会落实绿色生产和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生产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的行为习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适应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一)开展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绿色生态人格

“社会是公民教育的大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场所”[11],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做实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美德等宣传教育。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职能,借助大数据网络平台,传播绿色生态知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发展绿色化氛围,宣传普及生态知识,传播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建构绿色发展价值观念。二要培育公民生态人格,形成生态绿色新思维,树立绿色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与生态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用绿色发展理念支撑其生态人格,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决胜疫情防控,坚持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着力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突出问题。三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育公民良好的生态意识,实施防治大气污染,实现天蓝;加快水污染防治,实现水碧;强化管控和修复土地污染,达到土净。与此同时,积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预防和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普及乡民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强化排污者的责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农”绿色行动。

(二)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绿色发展追求的不只是生态环境保护,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增效,因此,加大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保护广度、深度和力度,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体制和机制,鼓励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的开发,加大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创新政策的主导力度。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手段,其合理性与公正性直接影响到秩序安定、社会稳定和公民的生产生活计划,也创造或消解着社会发展内在动力。[12]二是绿色发展离不开公共环境政策,公共环境政策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关键。政府在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自然和社会生态通道,保全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三是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与设计,健全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生态建设的制度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四是在绿色发展具体层面上实现生态环保制度的规范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民众参与、民众监督,形成政府、社会和民众参与为一体的立体化制度监管体系。

(三)建立健全法律治理体系,筑造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生态法制体系,进行全面的生态政策引导,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一是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打击一切滥食、乱用、虐杀野生动物等危害生态、破坏环境的行为,更要有意识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增长而交易环境。[13]二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等法制体系,创新绿色科技体系,在全社会推广能源资源绿色改革,减少能源资源无效消耗,创新创建节俭机构,提高循环生产和生活系统生态保护能力。三是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观,推行绿色家庭以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旅游等创建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用生态美德、环境伦理及真情实感作为驱动,共同筑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的绿色底蕴,共同唱响“美丽中国”的绿色颂歌。

四、结语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认识的深度决定了践行的宽度,践行的宽度决定了贯彻的高度。习近平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路径,也是应对新冠疫情、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有效协调、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一个良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生活水平更加富裕,优美的生态环境全面形成,新的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尽快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低碳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