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阳县农机化发展探讨
2021-12-23青阳县农业机械综合服务中心
青阳县农业机械综合服务中心
□ 施善东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皖南北部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特色经济作物有桑蚕、竹木、茶叶、苎麻、花卉盆景、水产品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青阳县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青阳县农机化简况
“十三五”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拉动下,青阳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30.6千瓦,机耕面积2万公顷,机收面积1.7万公顷,机灌面积1.2万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5万公顷,农产品加工4.1万吨,水产机械化养殖产量1万吨,乡村农机从业人员2.5万人。农业机械化实现了4个转变,即: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实现种植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机械化转变;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转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然而,在“十四五”新时期,满足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投入主体多元化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建设滞后影响农机化发展后劲。青阳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面临一切农机化发展的共性和特殊因素。一是田块小,田地不平整、不规则,农机高效作业不能有效发挥;二是农田之间缺少机耕路,往往是有机无路;三是以家庭耕种为单位,农作物品种不一致,耕种时间不能统一,成熟期不同,田间管理、机收时间等不能统一。这些不利因素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机械化发展后劲。
2.部分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认识不足。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从事农机作业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小农经济意识严重,耕作模式基本上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作业为主,普遍缺乏大农业、现代农业思想,缺少新农机具、新技术,也不懂机具正常使用维护,新型农机具“高效、优质、低耗”性质不能充分发挥。
3.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农机方面补贴资金严重不足。以2021年为例,实际可用资金进一步减少,按规定享受补贴的农机范围较狭窄,农户承担资金较大,特别是购买大型农机时承担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第二,农机推广、示范培训等经费严重缺乏。目前经费仅够维持正常业务办公,无力支持全县新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三,县财政比较困难,对于农户购机无资金补助,也制约着全县农机化发展进程。
4.农业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目前,青阳县农机化发展仍处于粗放增长方式,水稻等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较快,经济作物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机具少;耕作机械多,种植、植保、收获机械少,尤其是插秧机、无人飞机更少。这种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机化的高质量发展。
三、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机化示范基地。通过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在政策保障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合理规划,按照示范基地标准,平整田地,集中连片,田园格式化、方格化;修建机耕路、排灌水渠,确保机械能够入田作业,水到渠成,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2.进一步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农机化部门自身效能建设,引进和培养农机化专业技术骨干,不断提高全县农机化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农机户技术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综合能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消除事故隐患,农机执法人员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部门配合,文明执法、优质服务,为农机户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3.加大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同时,县级要建立以财政支持、信贷扶持为依托,农民自筹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确保新农机具、新技术推广经费充足,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加大对农机示范区、示范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新型适用大型农机具及时推广普及应用,尽快转为生产力。
4.因地制宜推进农机结构调整。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原则,并根据县域地理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首先,在水稻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一条龙服务,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向大中型多功能化发展,植保机械向高效智能无人机发展,不断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其次,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黄精、茶叶为突破口,实现以黄精、茶叶为主的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提高附加值,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