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应个体化治疗
2021-12-23蒋莹莹陈新月郑素军
蒋莹莹,任 姗,陈新月,郑素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a.肝病消化中心,b.肝病一科,北京 100069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1],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2]。慢性HBV感染是一个动态过程,反映了HBV复制和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HBeAg状态、HBV DNA和ALT水平,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被分为4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长期以来,HBV感染分期有助于确定患者所处疾病状态、评估疾病进展的风险,对于指导何时启动抗病毒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在临床实际中经常会接诊一些不属于上述任何一期的慢性HBV感染者,这些患者即处于“不确定期”(indeterminate phrase)[3]或者“灰区”(grey zone,GZ)[4]。关于不确定期的概念,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2]、《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HBV感染的管理》[5]、《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乙型肝炎的管理》[6]等均未明确提及。在《2018年美国肝病学会乙型肝炎指引声明意见: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4]中提到GZ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ALT>正常值上限(ULN)但<2×ULN,不论HBV DNA水平高低;(2)ALT≤ULN,HBeAg阳性、HBV DNA≤2×104IU/mL或HBeAg阴性、HBV DNA≥2×103IU/mL;(3)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2×104IU/mL或HBeAg阴性、HBV DNA<2×103IU/mL。但是,在我国HBV感染患者分期过程中,更关注的是ALT水平是否于正常值范围,并未对超过1×ULN患者进一步细分。我国研究者Yao等[7]结合2019年版指南中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期标准,将不确定期划分为4类GZ人群:(1)GZ-A:HBeAg阳性,ALT正常,血清HBV DNA≤106IU/mL;(2)GZ-B:HBeAg阳性,ALT升高,血清HBV DNA≤2×104IU/mL;(3)GZ-C:HBeAg阴性,ALT正常,血清HBV DNA≥2×103IU/mL;(4)GZ-D:HBeAg阴性,ALT升高,血清HBV DNA≤2×103IU/mL。总之,“不确定期”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仍需进一步明确。
目前,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亦不完全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确定期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仍需进一步调查。Huang等[3]研究显示,在基线纳入的3366例慢性HBV感染者(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人群)中,不确定期患者约占39%。而在Hsu等[8]研究中,不确定期患者(美国亚裔人群)占37%(应用ALT ULN为40 U/L)或33%(应用改良后ALT ULN标准:男性30 U/L,女性19 U/L)。我国南京地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纳入的47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27.78%(1322例)患者处于不确定期。尽管上述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国家或地区,但可以看出,不确定期患者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自然史及转归尚未完全阐明。Huang等[3]对基线处于不确定期的13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10年,仍有52.7%患者处于不确定期,21.7%过渡到免疫活动期(包括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而保持不确定期患者的10年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免疫控制期患者(4.6% vs 0.5%,P<0.000 1)。在对年龄、HBeAg状态、HBV DNA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后,不确定期患者肝癌发生的风险比不活动期高14倍。在保持不确定期患者中,45岁及以上患者肝癌发生的风险比45岁以下的患者高18倍。此外,有研究[9]发现,与正在接受治疗的免疫活动期患者相比,HBeAg阴性、HBV DNA水平高(HBV DNA≥2×103IU/mL)且ALT水平正常的未经治疗的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其发展至需要肝移植治疗或罹患肝癌风险更高。由于不确定期患者可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患者转归也有一定差异。Yao等[7]研究显示,GZ-B患者发生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风险较高。此外高龄、HBeAg阳性、ALT水平高是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是否应该治疗?如何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定论。Hsu等[8]研究显示,ALT正常值标准会影响慢性HBV感染疾病阶段判断。当使用改良后的ALT标准,153例患者中有42例(27%)患者的疾病阶段发生变化。其中,7例(17%)原诊断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按照新的ALT正常值标准诊断为免疫清除期;13例(31%)原诊断免疫控制期的患者,按照新的ALT正常值标准诊断为不确定期(HBeAg阴性,ALT升高,血清HBV DNA<2×103IU/mL),而高达19例(45%)患者从不确定期(HBeAg阴性,ALT正常,血清HBV DNA≥2×103IU/mL)转变成再活动期。从理论上讲,使用改良后ALT标准来评估我国现阶段HBV疾病感染阶段,应该有更高比例不确定期(目前我国ALT ULN多数为40 U/L标准)患者处于再活动期(使用改良后ALT标准评估)。根据我国2019年版指南[2],处于再活动期患者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但Bonacci等[10]并不主张对不确定期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该研究显示,在长期(中位随访时间8.2年)随访过程中,40%不确定期患者可转变为不活动期,只有6.3%不确定期患者进展为需要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但该研究仅纳入HBeAg阴性的不确定期患者,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对于不确定期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用药。首先,对于ALT升高,处于GZ-B或GZ-D患者,可按我国2019年版指南进行处理,只要HBV DNA阳性就应抗病毒治疗。其次,对于GZ-A、GZ-C患者,建议定期监测ALT和HBV DNA水平,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若存在明显炎症和/或纤维化时则启动抗病毒治疗。总之,在决定是否治疗之前,应结合患者所处的不确定期的类型、年龄、HBeAg状态、家族史、依从性、经济能力等因素,分析治疗的利弊,在征求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开始抗病毒治疗。
综上,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并不少见,其潜在疾病进展风险和危害也不容忽视。然而,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定义、自然史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以及具体方案等问题,均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这将为今后扩大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人群、更新指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蒋莹莹负责文章起草;任姗负责文章修改;陈新月、郑素军负责整体思路,文章修改及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