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
2021-12-23于建洋
于建洋
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住建局建筑科学技术管理科
1 引言
当前我国在经济常态化发展背景之下,对于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政策以及法律方面进行了规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国家环保政策的提出,对于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工民建施工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国利民的项目,同时也是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行业,如何才能将节能技术更好地运用其中,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问题急需解决。而此次通过对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通过探讨,希望能够为工民建施工中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节能技术广泛的应用,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2 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应用的意义
2.1 节约能源、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
当前全球范围内能源都处于紧缺状态,而我国由于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也是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关键,如果无法处理好便会对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影响。工民建施工中需要较多的能源资源,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而且环保材料的应用,对于环境污染较小,为工民建施工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工民建施工环节,节能技术缓解了资源紧缺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特别是新能源的应用,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大力推广与节能环保理念相符,同时充分体现了国家所提倡的资源节约,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2.2 能够节约施工成本,增强施工效率
工民建施工过程中采用的节能技术可以使材料反复使用,实现了循环利用,既能够降低成本,同时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达到双赢局面。另外,节能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工民建施工环节使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断强化,不仅可以使工民建施工整体效率以及进度提高,而且施工质量也得到了保证。由此可见,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维护建筑市场良好的秩序。
3 工民建施工技术现状
随着我国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将节能环保作为了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共创和谐,建筑行业也投入到了节能环保的行列中,紧跟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节能技术应用到了施工各个环节。毋庸置疑,节能技术是未来各行各业发展趋势,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在此方面的研发力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给予节能技术较大的支持,促进市场环境的优化。当前市场发展中,建筑施工是节能技术应用较早且较为成熟的行业,发展态势较好,而且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管理体制。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同样也是如此,在取得不错成效的基础上,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节能技术应用主体仍需进一步明确,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情况的存在,依然会造成能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严重的时候会造成工民建施工整体质量下滑。
3.1 资源消耗大
工民建施工项目往往会涉及很多个环节,工作内容复杂且繁琐,其中包含着诸多个流程以及工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当某一环节衔接不到位时便会出现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很难避免,在很大程度上无形之中使工民建施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另外,资源的浪费会对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习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资源的浪费无疑违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如果长时间处于此种情况下,工民建施工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3.2 技术不达标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关系到了民生建设,为此我国一直以来都以高要求来规范工民建施工技术。由于工民建施工项目需要有较多的资金来维持日常运作,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通过技术设施设备、人工预算的降低来实现此目的,这必然会对工民建施工效率、质量带来影响,难以与规定要求相符。此现象的存在,企业会要求施工人员不断压缩成本,进而导致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同时质量不达标,市场竞争力也削弱了。另外工民建施工中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当前部分技术人员技术并不合格,无法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进而影响到了技术应用的效果。
4 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建议
4.1 屋顶绿化技术应用建议
我国人口众多,对于房屋需求较大,为此房屋建筑开发面积日益增长,热岛现象进而形成。此时节能技术中屋顶绿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工程能源消耗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使热岛效应得到了缓解。关于层顶绿化技术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对于房屋屋面渗水问题导致的开裂情况,为了能够将房屋受损面积减小,可采用绿化防水处理技术,将防水层、涂膜防水层使用寿命增加,提高房屋安全系数;第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楼群聚集,水泥路面大范围的覆盖,逐渐减少的植被,出现了城市高温现象,导致同一区域城区温度高于郊区,而建筑屋顶绿化可对城市温度进行调节,房屋建筑日益增加,绿化面积逐渐扩大,起到了很好的空气净化作用,噪声减少,热量降低的同时,热岛效应减缓;第三,为减小早晚以及换季温差带给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施工过程中可将保温设施安装于屋顶上,使室内外温差缩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屋顶承重力考虑进去,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得到维护,实现城市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4.2 墙体保温施工技术应用建议
墙体保温技术主要包含外墙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层保温。例如外墙保温岩棉板就是非常好的保温专用材料,不仅抗压性、抗拉伸性较高,而且吸水、吸湿性较低,稳定性较好,热膨胀、收缩现象很少出现,同时还具备了耐老化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保温节能功能,防火性能较强。外墙内保温,主要是采用保温层的方法,将其加于外墙内侧,但当前保温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如蓄热力缺陷,断式制冷方法在东北地区并不适用。夹层保温也就是将保温材料加于外墙体夹层中,起到保温效果。
4.3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建议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资源,在应用的时候较为便利,成本费用较低。但应用太阳能技术要讲究方法:一是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其主要采用的是光伏发电,将电能传送到用户房间,为其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性;二是太阳能热水技术,这也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借助能量的积攒,进而形成热能。技术成本低,操作方便简捷,主要通过真空管、平板等为载体,将能量进行传输。但此技术需要充足的阳光,如果在晚上、雨天、冬季的时候,作用的发挥会受到限制;三是太阳能空调技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空调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传统技术难以满足环保需求,而太阳能空调发展前景较好,其中光电转化电能制冷、吸收式制冷两项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四是太阳能储电技术,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对太阳能进行有效吸收,并转化为电能、热能,此技术多用于路灯或电池中。当前我国太阳能技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为了能够将其利用率提高,深入研究依然不能停止,进一步使此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4.4 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建议
对于工民建施工而言,整个建筑物中,门窗是门面。一是门窗可使整个建筑物更美,将住户舒适度提高;二是门窗是室内、室外连接的纽带,可使室内温度得到有效调节,促进空气的流通;三是门窗能够实现通风和采光,由此可见,对于工民建而言,门窗技术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断桥铝门窗,其主要是由铝塑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此材料的门窗导热性较好,使室内和室外形成热桥桥梁,促进了室内导热加快,长时间保持较为稳定的温度,而且减少了噪声,节能减排的效果较好;中空玻璃主要是由两片或多片玻璃粘接在一起,每片玻璃间留有空间,高性能的中空玻璃镀有金属膜,不仅能够使室内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减轻了暖气负荷,隔热、隔音、美观适用且环保;Low-E玻璃也就是低辐射玻璃,将多层金属、其他化合物镀于玻璃表面,镀膜层不仅透光性较好,而且隔热效果明显。
4.5 施工场地的合理规划
在工民建施工中,合理规划场地同样也是绿色环保的重点。相关数据显示,在施工现场周边环境中200m 左右的区域,可以使用的材料占比达到了70%以上,要想将这些材料进行重复利用,施工企业就要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情况充分调研,准确掌握,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例如一些常用的施工设备可以放置在施工较近位置,使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同时,将来回取物的时间缩短。同时针对现场线路进行细致考察,在经过认真计算后完成合理布置。例如,将主干道大量施工材料清理,避免材料堆放占据道路,影响使用效率。在将施工材料、时间浪费降低的同时,使资源利用率提高。
4.6 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建议
工民建施工过程中,材料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基础,而节能环保型材料的应用可以将能源利用率提高,确保保温效果。(1)施工环节可添加粉煤灰,其属于固体废弃物,将其充分利用到水泥混合材料中,不仅实现了混凝土的加固,而且减少了开支,效益提高了。(2)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材料制作技术日益提升,工民建施工中具备较好防水性、密封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确保了建筑质量,提高了安全系数。同时在防水密封材料方面加大研发的力度,将其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3)工民建施工中水泥占比较大,虽然作用很大,但污染严重,针对此情况可以加大生态水泥的投入使用力度,以尾渣、废渣等作为原料,形成固体废物以后充分利用,生态水泥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绿色环保性能较为突出,是工民建施工中非常可取的方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节能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工民建施工对于节能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施工企业要加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总结经验,在不断优化与进步中充分发挥节能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推动工民建快速转型与升级的同时,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做到节能减排与降耗,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