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误读的高丽使馆遗址:“一带一路的活化石”
2021-12-23徐晓虹
徐晓虹
(宁波教育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宁波 315016)
众所周知,在千年商埠的宁波有一个高丽使馆,古称为“高丽使行馆”或者“高丽行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但是,市民对高丽使馆有很多误读,比如误读之一:高丽使馆是当时高丽韩国人在中国设置的大使馆;误读之二:高丽使馆是当时宁波人接待高丽使者的地方;误读之三:高丽使馆是宋朝最早接待高丽使者的驿站……其他的误读不一一枚举,这些观点涉及高丽使馆的所有权、存在年代、功能、作用、性质等,本文试图匡正误读。
一、追溯高丽使行馆的建造始末
宁波市月湖景区的东岸有块“高丽使馆遗址”碑,还有“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室,这是源于1999年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成绩:清理出宋代的建筑基址和都酒务作坊酒瓶等大量宋朝以来的遗迹;出土了北宋时代典型越窑制品,以碗、盘为大宗物件;特别是“元丰通宝”钱币,在柱础基础中发现铸造于公元1111年的“政和通宝”钱币,一些高丽制作的青瓷残片等珍贵文物[1]。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中国与高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陈列馆里标注着:熙宁七年(1074年)明州开始接待高丽使者;政和七年(1117年)在明州建造了高丽使馆,供高丽使节居住。
《玉海》里关于高丽使馆的文字,原汁原味都是引自《宝庆四明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朝在山东登州设置馆驿以接待高丽来使,类似于开封京都的“同文馆”,各市舶司和各大重镇一般都设置了“高丽亭”,规格不低,专门接待来宋朝的高丽使者。这个“亭”不是宁波话里的凉亭之意,而是馆舍,如《陋室铭》中之“西蜀子云亭”,是“室”的意思。而《宝庆四明志》明确指出这个“亭”属于“公宇”。
《宝庆四明志卷三》记载:“都酒务,美禄坊子,城西南一百一十步。皇朝天禧五年置。绍兴五年以其地为通判南厅,务迁子城南平桥下街西高丽使行馆。淳熙七年,有以其地赐相臣史浩。今宝奎精舍是也,务又迁于湖西观音寺侧。嘉定元年省罢,添差通判南厅,通判移治西厅。务乃复旧基比较瞻军二务萃焉。扁曰三酒务其偏为藏春园,其外为庆丰楼。楼,嘉定十六年守赵师嵒所建也。宝庆三年,守胡榘重修。务屋凡费楮劵四千一百四十七缗有竒。”
所以,第一个误读:高丽使馆是当时高丽韩国人在中国设置的大使馆,显然贻笑大方,高丽使馆是宋朝的中国人建造的当时叫“高丽使行馆”,也叫“高丽行衙”。那么,为什么要建造“高丽使行馆”?跟皇帝很头疼的一个问题相关。因为建造馆舍、迎送高丽使节(面子)都要大量钱财,宋徽宗对此一筹莫展,而朝廷财政捉襟见肘(里子),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解了徽宗之困。
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国“遣其臣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看来,为躲避辽契丹威胁,高丽请求改由明州登岸。当然,这个可怜巴巴的“乞求”得到宋朝廷准许,居然还下令严禁舶商自海道取北路航线往返高丽。明州,于是就成为赴高丽等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的始发港,宁波海港地位陡然提高。
原来由于北方先后为辽、金所占据,传统的通往朝鲜半岛的官方航线受阻,宋神宗熙宁年后,为了抗击辽国收复北方的失地,推行了“联丽制辽”的外交政策。因此,明州,就成为国家定点的与高丽国唯一合法的官方往来港口,可以推测,就是通过明州,来实现宋朝与高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往来。徽钦朝期间,是继神宗之后出现的又一轮奉使高丽的高潮。所以,随着来往规模的持续扩大,后来宋徽宗顺应民意,升格“高丽使”为“国信使”,在明州建造高丽使行馆承办高丽诸项事务,还派出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前往高丽国[3]。
高丽使行馆的具体地址:1135年(绍兴五年)是作为都酒务,1180年(淳熙七年)该地被赐给史浩丞相作府宅,宝奎精舍成为史府内的丞相建筑[2],所以,高丽使行馆与都酒务、宝奎精舍三者在建设的选址上,有时间先后的迭代关系[4]。就在现在宁波市内的宝奎巷宝奎庙附近,至于多少建筑面积、到底地址是否重复、重复面积多少,学者见仁见智[2-6]。
二、标榜高丽使行馆的建筑主人
《宝庆四明志卷六》载:“政和七年,郡人楼异除知隋州,陛辞建议:‘于明置高丽司,曰:来远局。创二巨航,百画舫,以应办三韩岁使。且请垦州之广德湖为田,收岁租以足用。’既对,改知明州,复请‘移温之船场于明,以便工役’。创高丽使行馆,今宝奎精舍,即其地也。”高丽使馆的建筑主人是楼异,字试可,楼常之子,楼郁之孙,又是楼钥之祖,都是甬上名人。楼异任郡守自政和七年(1117年)到宣和三年七月初三(1121年8月17日)。
关于楼异生平,文献学家俞信芳查证:《鄞塘楼氏宗谱卷三》中《追远行传第七世》:“生于嘉祐七年壬寅正月十四日(1062年2月25日),出身元丰八年己丑登焦蹈榜进士。历仕饶州、兖州教授,知河南登封县,迁宗正丞,知泗州。四迁至朝奉大夫,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太府卿鸿胪卿知秀州、隋州,改知明州,加金紫,改龙图阁徽猷阁直学士,典庆元路乡郡,官至朝议大夫,赠通议大夫。封谯国、福国、齐国、楚国公,谥忠闽。王辟广德湖田七万七千余亩。其租粮赡军士,勅封丰惠庙额,享祀春秋。卒于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1124年2月2日,按楼钥《嵩岳图跋》作“五年”)。”干道《四明图经》载:“楼异徽猷阁待制,政和七年至宣和四年。”《宝庆四明志卷一》中《郡守国朝》:“徽猷阁待制政和七年(1117年)知,异明人也。任满,命再。睦寇猖獗,蹂践邻郡。异备御有方,六邑无犯。”[2]明朝的卢熊撰《苏州府志》卷十九《牧守题名》:“按《实录》:楼异‘宣和三年七月乙丑(初三,1121年8月17日)徽猷阁待制自知明州徙平江府,乙酉(二十三日,1121年9月6日)升直学士。四年署衙作徽猷阁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平江军府事,主管神霄玉清万寿宫兼管内劝农事赐金鱼袋,五年以疾丐祠,提举崇福宫’。”
上文解读为,楼异在1085年(元丰八年)中进士,初任汾州司理参军,后调任永兴军虞幕府,又任东京文绣院监正,知大宗正丞。1099年(元符二年)任登封县令。三年后,“迁度支员外郎,以养亲求知泗水。后来为吏部右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太府鸿胪卿,除直秘阁、知秀州”。1117年(政和七年),以馆阁学士知随州事。至此,主角楼异的人生转机来了。《宋史》载“政和末,知随州,入辞,请于明州置高丽一司,创百舟,应使者之须,以遵元丰旧制”。楼异很有个性,向皇帝辞别,明确不愿去随州当官,而是请求回到故乡明州。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的朝廷,正为财政拮据而左右为难,楼异胸有成竹破解这道难题。他大胆建言,奏请在明州设置“高丽一司”即明州高丽使行馆,依照宋神宗元丰年间的旧制,说明原来就有的,只不过是重开宋朝与高丽的贸易;设置来远局,废填广德湖为田,建造高丽使行馆同时,造神舟巨舶和画舫有一百艘之多,以提供给出使高丽及高丽使者来宋的时候使用。当时,低投入高回报率的建议受到徽宗的赞许与充分支持,竟支出皇帝“内帑钱”即私房钱六千万,作为建海船的经费[4]。
明州鄞西部一直是依赖广德湖的湖水灌溉,虽然曾经是有名的水利工程,极盛时可以灌溉2000顷田地;但后来湖面一部分,慢慢已被土豪侵占为田。楼异到任后,大手一挥下令“尽泄湖水,废湖为田”。于是,垦辟湖田七万二千余亩,每年居然可收租谷三万六千石,收其田租以给国用,老百姓遭了殃,《宝庆四明志卷十二水》中有记载。
当然,宋徽宗对楼异的政绩——其私房钱的投资快速高额回报很满意,堙湖为田应该在1118年(政和八年),因为在《宝庆四明志卷十二》中《湖田》载:“明年湖田成,及高丽罢使,岁起发上供,自水军驻扎定海、江东两寨,朝廷科拨专充粮米。”于是,宋徽宗又给他加官来晋爵,命令楼异连任明州牧,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又升至徽猷阁待制,在月湖松岛建造宅院“书锦堂”。《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特恩除职》上写着:“宣和元年二月九日(1119年3月21日),诏‘知明州楼异职事修举,应奉有劳,可特除秘阁修撰,令再任。’”所以,楼异先生不仅对其老板皇帝极端负责,而且对宋朝明州城的建设,功劳也很大。
以上史书文字,用宁波现存的“宋徽宗御笔碑”可为佐证,碑额为四字的“省降御笔”立于1118年(政和八年);碑额为二字“御笔”的立于1119年(政和九年),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对明州通使高丽及打造贡船等事所做的批示[4]。看来,明州知州楼异很讲究证据:将自己通使高丽及打造贡船等事上奏朝廷,宋徽宗对其所奏的亲笔批示,自成一体的瘦金体宋徽宗御批,一一摹刻石碑,立于自己居所月湖的锦照堂。碑阴为1212年(嘉定五年)楼异之孙楼钥所撰,是对该碑历史沿革的具体说明。南宋初期此碑被移至鄞西丰惠庙收藏,现在集仕港广德庵内。
“宋徽宗御笔碑”证明高丽使馆是宋朝在地方政府体系中,唯一为他国外交往来设立的官职的官僚机构。所以,“高丽使馆实际上是高丽使行馆,即现代意义上的国宾馆,是宋朝宁波专门建立后用于接待高丽使节的国宾馆。”[4]因此,是宋徽宗同意并委派楼异建造了高丽使行馆,高丽使行馆所有权属于宋朝廷,对于第二个误读:高丽使馆是当时宁波人接待高丽使者的地方;这种理解也很难怪,里面有这么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典故。
三、探究高丽使行馆的功能作用
1117年楼异到任明州知州后,置高丽司,亲自掌管通丽事务,在月湖之滨创建高丽使行馆,用于安置宋丽使节,新设的高丽司也设于高丽使行馆内,以便于管理。楼异所建的高丽使行馆,在其后时段与高丽交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虽然高丽使者不享有现代意义上的治外法权,与当今的“大使馆”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宋朝廷接待中外使者、商团的馆邑,作为中外文化往来和民族交往的迎宾馆,也有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经济意义。考察高丽使行馆作用:一是从高丽来的使者居住之地;二是简单的礼仪性“国事”活动的承办地,朝廷向高丽使节赐物或者宴请的主要场所;三是宋丽两国等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主要地点。
宋朝廷和高丽国接见并宴请使臣,高兴了互相交换些礼物,高丽献“贡”,宋朝廷赏“赐”,贡品一般为麝香、人参等高丽特产,宋朝廷需要的高丽药材、漆器以及金银器,包括赐物等也自然放进高丽使馆。除此以外,使团当然携有一定数量货物贸易也需要堆放。所以,第三个功能显现:在馆内贸易。起初,宋朝批准东京商人到同文馆(高丽使臣驻地)交易;宋与西夏议和后,将“使至京时,就驿贸易”明确作为主要缔结条款,后来这种“就驿贸易”方式流行。高丽使团来宋,公务之余,兼从事个人贸易。同样,前往高丽时,宋使团也会置办货物随船,据记载高丽首都“开城聚市,罗列百货”,民间贸易也挡不住地繁荣,据统计宋明州与高丽有记载的贸易往来达120余次,累计人数多达百余人[3]。所以,作为迎宾馆的高丽使馆,当然是宋朝对外贸易的合法地点之一。
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政府在明州与定海县(现在镇海)建有“乐宾馆”和“航济亭”接待高丽来使,这些才是后来楼异所建明州高丽使馆的前身,即使不算柔远亭。《宝庆四明志卷十八定海县志》第一《公宇》里面记载:“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1078年)建。为丽使往还赐燕之地。建炎兵毁,遂废。”“柔远亭,县南五十步,旧名巨川。崇宁二年(1103年)令徐禋重建更名。建炎四年毁于兵。”考证可得:“航济亭”遗址,就在今宁波市镇海区城关招宝山街道南大街路与城河路交叉口镇海百货大楼附近,规模不大,主要功能只是为高丽使节往来举行宴会的场所。
所以,最早的高丽使馆并不在月湖景区遗址这里。误读之三:高丽使馆是宋朝最早接待高丽使者的驿站,这个“最早的”的误读牵强附会,不能想当然,还要强调考证。
四、惋惜高丽行使馆的衰退被毁
宋朝与高丽的两国关系始终比较复杂,当时间隔着契丹等国,在北宋末期,积贫示弱的宋皇朝无法显示出大气的王国姿态,反而扮演着儿皇帝的角色,行事需要看契丹、金国的脸色,但是对于高丽又表现出防范的疑心病,害怕高丽勾结契丹等国,尴尬复杂的心态与行为彻底损害了两国的正常交往,终结两国曾经友好的关系[4]。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八月赤日炎炎,金兵再次渡江南下,威逼临安,懦弱的宋高宗携群臣仓皇出逃,金兵一路乘势追击[5]。“火烧论”考证[2]:高丽使馆存在的时间应该到1130年(建炎四年),是年正月天寒地冻,金帅完颜宗弼大破明州城,追击宋高宗,一直追到昌国州;1130年2月退兵时,明州城被野蛮的金兵大火焚毁殆尽,仅剩下东南处的佛寺建筑与些许民居残留。
南宋初年,“金国既盛,高丽使改而行金”,北宋“经营北方”的战略目标,因势力与利益的变化而宣告破灭,宋朝廷与高丽官方往来的“贡赐贸易”自然就迅速衰退;于是高丽使馆的作用随之减弱[6]。最后有记载是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高丽遣使至明州”,是明州接待的最后一批高丽官方使者。
南宋与高丽使者官方来往慢慢断绝,《宋史》载:“六年,高丽持牒官金稚圭至明州,赐银帛,遣之,惧其为金间也。”宋朝廷在宁宗庆元间,更进一步“诏禁商人持铜钱入高丽,盖绝之也”。当然,这是朝廷官方的禁令。无论如何,在整个南宋期间,除高宗绍兴二年外,宋与高丽就无官方往来记载。在这种“诏禁”政治大背景下,被焚后的高丽使馆,就断不可能在明州重建。
朝廷政策之下有对策,两国民间贸易不仅未断绝,而且比北宋更繁荣,《宝庆四明志》记载了一份由高丽输入的货物单:“甲,细色:银子、人参、麝香、红花、茯苓,蜡。乙,粗色:大布、小布、毛丝布,油、松子、榛子、椎子、杏仁、松花、栗、枣肉、细辛、山茱萸,百附子、芜荑、甘草、防风、牛滕、白术、远志,姜黄、香油、紫菜、螺头、螺钿、皮角、翎毛、虎皮、漆、青器。”可见物品数量、质量、种类,吃穿用度一应俱全,中草药、补品众多,甚至还有货币,还分等级,如甲等,细色,相当于高档品。
五、结语
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第一次提到“活化石”的中外城市,列出第一个古港就是宁波,即“一带一路”首发站!高丽使馆,首先因为操办宋朝与高丽各种事务而扩大了明州的造船、航运两大事业规模;又基于海上航路、交往的长期延续,双方贸易通过合法方式得到迅速发展;第二,高丽使馆也使宋朝与高丽,特别是商人间有序合法往来,经济交流空前繁荣,加上浙江帮、宁波帮商人的积极介入,有力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促进了明州与高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扩大了社会交流,使宗教方面的人员、典籍、宗派学说,科技方面的造船、航海、建筑、历法、纺织、印刷、农业良种技术,文化方面的书籍、音乐、诗歌、雕版、中医、制瓷、舞蹈等学术双向、全方位交流[7];第四,还使远离京畿的明州,成为与东亚交往的沿海唯一港口,显著提高了宁波港城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综上所述,虽然容易被种种误读,虽然存在时间短暂,虽尚有疑问没有答案,毋庸置疑,宁波高丽使馆遗址,就是“一带一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