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元素”融入外语课堂课前展示的价值与策略
2022-01-05严明贵
严明贵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
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是美国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指课堂上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讲解某一话题或书中某个章节的教学实践活动[1],它是社会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产物,其流程为学生自己选择课题(project),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presentation),然后其他同学就展示者所谈的课题展开讨论(seminar),即PPS教学法[2]。课堂展示按内容可分为自由课题展示和指定课题展示,按形式可分为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也可以是以上各种展示的综合。
课前展示(值日报告)可以说是课堂展示的一种或者一部分。课前展示指的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某一话题或教材中某一章节内容(任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3]。课前展示在内容形式上灵活多样,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话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教师正式授课前的几分钟(一般3-5分钟)通过陈述、报告和演示向全体同学呈现。时间允许的话,学生可以就所展示话题进行讨论,教师就所展示话题进行提问和点评。因此,课前展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途径之一,它在外语课堂中广泛存在。
一、课前展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国内学者对课前展示做过许多研究。陈建刚指出“英语课前值日报告”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4],其形式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如对话、讲故事、短剧表演、演讲、唱英文歌曲、给电影片段配音等形式向全体同学作英文展示”[5]144。作为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展示对学生的各项英语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口语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6],而且“锻炼和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5]144”(郭良英)。刘元秀[7]82在Deci & Ryan的“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考察学习动机与“值日报告”效果的相关性,发现只要找到学生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并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总体上“值日报告”是一种利大于弊的课前热身活动,应该继续提倡。另外,郭良英提到,课前展示活动的有效评价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同时要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评价语言的艺术性[8]。欧国芳[9]阐述了课前展示活动是许多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一,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毋庸置疑,但在实施过程中,课前展示在形式及内容上缺乏创新,流于形式。另外,听众不能很好地理解展示的内容也是课堂展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10]106。可见,传统课前展示需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开发,有助听众的接受和理解。
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的Kramsch教授指出,文化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外,还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导入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文化教学应该渗透到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11]。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往往注重西方(外国)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立德树人、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
二、“中国元素”在课前展示中的渗透和融合
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展示具有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任课教师在开学伊始介绍课前展示的总体安排,解释课前展示流程(见图1),使学生对课前展示的总体安排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遵循计划。班级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我。
图1 课前展示流程图
课前展示中的材料选择十分重要,它是学生能否较好完成课前展示的重要前提,也是听众能否接受和理解的重要保证。好的选题能够让课前展示者得到有效锻炼,让台下听讲同学“听有所得”。“中国元素”可以成为课前展示的选题之一。
课前展示者和听者都熟悉“中国元素”,至少有所了解。一般来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形成于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中国人创造和传承,并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是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它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中国元素”体现在汉语语言的各个方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12]53。课前展示中融合“中国元素”可以让听者更感兴趣且富有挑战性,让展示者更有资源且易于把握。
课前展示者可借助互联网,翻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收集和整理与“中国元素”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中国元素”分类。“中国元素”涉及节日风俗、文学哲学、服装饮食、建筑历史和文体艺术等方方面面。在课前展示中,展示者可以结合课程或教材内容讲述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如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和夸父追日等传播中国精神。传统美食(地方美食)的介绍可以丰富学习者的饮食文化。在哲学方面,儒学、老庄等哲学思想值得学习和思考。京剧、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知识的整理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介绍历史名胜(地方名胜),如长城、故宫等可以让大家更加明白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婚俗文化也可以是课前展示的内容选择。
当然,“中国元素”也不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
三、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价值所在
从内容选择和展示过程来看,课前展示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在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昂苏尔·玛阿里曾经说过,“听人说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倡导课前展示中的高效倾听不仅让展示者努力做到高效表达,有话题可说,做到说明白、说清楚,而且让听者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倾听,目的是能听见、听清楚、听明白。
(一)促进展示者有提高,保证参听者有收获
“中国元素”相关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为学生了解,因此便于说者和听者接受。课前展示者通过阅读涉及“中国元素”的汉语或外语材料,撰写展示报告(借助PPT),上台展示,在翻译、篇章组织和口语表达等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中国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渗透,可以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13]。
高一虹[14]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m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并加以阐释: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英语界众多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都是通今博古、在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在课前展示的准备和训练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丁往道先生的《中国文化掠影》(Limpses of Chinese Culture)等,都是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典范,都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最佳选择。
课前展示中也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介绍。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而要对比并发现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学习者就必须对两种文化都有所了解,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15]79。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可以达到此目的。
(二)拓展口语锻炼资料,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因此,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丰富和拓展课前展示的内容,也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语言与文化的镜像关系表明民族文化都要反映到该民族的语言当中,每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变体都依赖其独特文化而存在,成功的、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必须顺利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中国本土化的特色英语具有充分的可理解性和交际功能,它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国特色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融合中国元素的特色英语能将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思想意识通过音译、直译等方式传达给世界,同时保留中国文化的蕴涵与中国语言特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功能和作用[12]55。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他指出,中国的许多中青年学者虽有比较高水准的英语,但在与外国语交往过程中,却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16]。例如,许多大学生能够流利地说出很多西方文化中的节日及其来源、内容和庆祝形式等,但他们却很少能流利地介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12]102,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可它们也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存在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偏低,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15]78这一问题。
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有助外语学习,更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和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三)融中国元素入课堂,推课程思政出效果
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课前展示也是一种推动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展示,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探究,潜能得到开发,可持续能力得到发展,政治鉴别力增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让学生从传统的文化成绩优越向能力卓越发展。因此,课前展示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任课教师在开展课前展示这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高指导力度,确保课堂的严肃性、科学性、政治性,确保课程思政收到良好效果。
四、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展示作为常规性课堂教学活动有必要完善其监督机制,任课教师需加强课前指导和课堂监督。学生的听讲质量取决于展示学生的话题选择和展示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前展示且融入“中国元素”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课前展示环境,保证课前展示“有序开展”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前展示过程中,教师需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室安静,确保上台的同学能顺利完成课前展示。对于全班同学来说,人人都是说者,人人也是听者。说者和听者的角色互换,学生需学会相互尊重。说者通过说的内容质量、讲的技巧手段来体现对听者的尊重。听者可以通过眼神交流、认真听讲、点头微笑等对展示者表示支持。
(二)做好课前展示的辅导工作,保证课前展示“值得一听”
要使课前展示不成为走过场、应付了事的教学活动,我们必须考虑展示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控制好课前展示的时间和节奏,关键是不能浪费广大听讲学生的宝贵时间。教师课前可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跟展示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展示者来说,需思考自己在课前展示中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讲,如何讲等关键问题。对听讲学生来说:“是什么”层面的问题只能短暂吸引注意力;“为什么”才能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否则听者会出现思维上的放松,出现走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进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如何讲”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课前展示的技巧性。另外,我们有必要或可尝试进行课前展示的视频录像,因为展示者在视频录像这一要求的督促下势必会认真准备、反复演练,以求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三)完善课前展示的评价标准,保证课前展示“有的放矢”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课前展示效果的关键,以便教师对学生课前展示中的整个环节进行控制、考评和反馈。《课前展示评价表》(表1)[17]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师生可以对照《课前展示评价表》共同完成课前展示的评价考核。例如,我们可以明确课前展示成绩中师生打分成绩各占50%,课前展示成绩占学生平时成绩的5%。班级有专人做好过程记载,也可同步录像,以保障展示学生成绩的真实和有效。
表1 课前展示自我评价表
时间把握准确 ☆☆☆☆☆☆☆☆☆☆表情自然、仪表大方 ☆☆☆☆☆☆☆☆☆☆表达流畅,无停顿,语速适中 ☆☆☆☆☆☆☆☆☆☆
(四)整合课前展示和授课内容,保证课前展示“一举多得”
一般教师认为,课前展示和课程内容相互独立,并不关联。实际上,课前展示和课程内容可以做到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学期伊始,任课教师就应规划针对整个学期学生的课前展示内容。教师通过选题辅导对整个学期的课前展示选题有所了解,且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和初步整合授课内容和课前展示,使两者做到自然衔接;学生在准备课前展示的同时也预习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中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等都有所了解:这就给中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外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中英文对照的有关中国民俗(中国故事、中国建筑、中国哲学等)的读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内容,且着重阅读和学习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内容。如,我们在讲到西方婚俗的话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用英文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中国婚俗等知识在课前展示中呈现给同学。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们用英语介绍我们的中国文化能提高包括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另外,教师可就课前展示内容对台上的展示者和台下的听讲者进行提问和点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的课前展示准备情况,也能提高听讲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可以由教师针对课前展示内容事先准备,也可以现场生成。教师的点评和引导内容贵精不贵多,既要让展示者明白自己展示中的优与劣,也要让听讲同学在听的基础上有所延伸。简明扼要、恰到好处的点评可以让课堂自然过渡到授课内容。
课前展示归根到底是一项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它需要相关任课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尽心指导和严格监控。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们将课内知识和生活经历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扮演着研究者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从而由被动的听众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因此课堂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可以把他个人的经历与经验与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很好的整合[2]49。另外,课前展示中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内容讨论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课前展示的最终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前展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更是一种能力的自我拓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学校教学却会受学时所限,这无疑给教师和学生的教授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为此,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除利用正常的课堂时间在学校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外,还需利用业余时间长期积累,留心习得,以更好地掌握、习得中国文化,更好地提高运用所学语言来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18]46。
总之,课前展示中融入“中国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增强和巩固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入,为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症”开辟了一条可操作、易实践且行之有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