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文化表征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进路

2021-12-23丰,谢

关键词:思政思想工作

张 丰,谢 平

(南京邮电大学 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23)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并与一定的阶级利益相联系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彰显党和国家的形象,关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交融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结合新时代社会文化表征,全面分析新发展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深刻认识该项工作面临的挑战,对其不足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进路,对维护高校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既给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也深刻影响了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传播快、范围广且具有开放特性的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师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各种繁杂的思想文化,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更加隐蔽、手段更趋多元,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各种与高校相关的事件和信息极易引发社会关注,这都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大了凝聚师生共识的难度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处于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过渡的转型期”[3],改革攻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艰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极易在网络上发酵和升级。不负责任的网络推手,为实现个人利益,经常散布谣言、捏造是非,进行博人眼球、混淆视听的负面报道,既扰乱了网络和社会秩序,又损害了政府和高校公信力,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师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判断。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手段创新和实效不足,容易在网络和师生中造成空泛化、标签化的认识,使得凝聚高校师生共识的任务非常繁重。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增大了网络舆论斗争的难度

通过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掠夺压榨等手段,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现代化,确立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敌对势力,为掌握和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从未放弃分化、西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凭借其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优势不断制造事端,长期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进行网络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利用其在网络信息中的主动权、话语权,策划输出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观念,加紧争夺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渗透动摇青年师生的思想信念,阻碍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广大青年大学生尚缺乏清醒判断和理性辨识相关网络信息的能力,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反动观点的侵蚀,导致价值观念混乱和思想认知迷茫,滋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情况。

(三)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大了阵地管控工作的难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的总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在网民群体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学生数量最多,占比达21%”[4],大学生群体成为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信息的急速发布、裂变传播,思想观念的激烈交锋,“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去中心化等特点”[5],加剧了信息的杂烩化,网络成为高校负面信息和社会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渠道。由于部分网络平台管控不严,缺乏对信息发布的把关审核,网络谣言、蹭热点和侵权问题时有发生,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二、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研判质量亟待提高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和举措,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目标和方向。高校逐步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擦亮马克思主义底色”[6],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研判、改进的问题。

(一)工作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存在手段不多、方法不新等问题,不能及时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和舆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判不足,预案准备不充分、应对不精准。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还没有完全上升到“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7],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二是高校已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并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但基层党组织对任务的理解不全面,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抓手不多。高校党委对于问责追责办法的执行和具体实施还缺乏统一标准,存在知责容易追责不易的情况。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还存在短板,一线处理舆情的同志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够深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途径、载体、话语方式、时机等把握不够准确,在舆论引导、议题设置等方面能力欠缺,应对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客观存在不会抓的本领恐慌。

(二)网络阵地建设管理不到位

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能力不足,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针对性策划能力欠缺,网络传播表达方式陈旧,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还需要不断提升。一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信息立体式传播机制呈现出多对多、面对面的特点,网络舆情管控难度加大;高校对网络舆情监测的技术手段不够成熟,学校层面掌握舆情信息与二级学院共享不及时、网络舆论引导和干预度不够。二是由于网络新媒体广泛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对信息的获取和接受有了更多自主筛选的空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的渠道、方法和手段上,在主动设置议题和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上,与师生需要、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推进媒体融合建设的力度不够,高校传统舆论阵地的作用不凸显,在推动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对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以及对该工作的方法、途径、载体、话语方式等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完全有效适应日益复杂的舆论场。

(三)“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不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行业和领域在进行技术革新和关系重构,高等教育传统的二元师生关系开始面临多元主体的挑战。一是高校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理念不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科研中重业务、轻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广大教师群体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学习交流与研讨不够,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二是高校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不充分。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还不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不强,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充分,实践性、创新性还不够凸显。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虽能达到基本要求,但师资队伍年龄及职称结构还不尽合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多;个别思政课教师还存在突破讲授纪律、“讲马不信马”的情况。三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一些教师对自己所教授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不多,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课堂教学还没有全面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改进的实践进路

高校党委、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强化理论武装,凝聚党心民心,突出思想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要不断强化阵地管理,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担负把握正确方向、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管好意识形态阵地的职责,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定。

(一)加强理论学习武装,把牢思想建设“定心石”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认识和掌握真理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战胜非马克思主义的过程。”[8]高校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现实的体现,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必须坚持不懈深化学习宣传,使之成为“明辨是非、祛除杂念的思想利器,成为牢记宗旨、保持本色的价值追求”[8],成为追求真理、一心向党的“定心石”。

1.抓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高校要构建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网络,将校院领导、群团组织负责人纳入中心组成员,校中心组率先垂范带头学,院中心组带动党支部学,实现逐级带动学习。建立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实施办法,科学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推行集体学习领学方法,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巡学旁听制度。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辅导、个人自学、小组研讨等丰富形式,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成为理论的清醒者和坚定者。开展专题读书调研活动,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落实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高校要建立教师政治学习制度,推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意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常态化,规定学习时间和主题纲要,统筹建立教师党员集中理论学习日制度,各教学单位每周固定时间用于党员组织生活、教师理论学习、集中教学研讨等活动,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新形势、新要求,了解和掌握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路举措,为学校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3.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高校要突出深学深用抓学习教育,认真组织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用心走心抓宣传普及,在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不断增强时代感、吸引力,着力用新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方式组织国家民族纪念活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开展好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国家宪法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参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爱国、求知、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努力形成崇尚学习、坚持学习、全员学习的生动局面。定期组织开展形势报告会,传达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的客观理性判断,提高师生对新问题的辨析力,统一思想认识。

(二)旗帜鲜明亮剑发声,下好舆论斗争“先手棋”

开展舆论斗争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毫不犹豫坚持真理、抓住要害,有理有据有节发声,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帮助师生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要加强网络管理,壮大主流舆论,守好各类阵地,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1.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高校要坚持党管阵地的原则不动摇,严格执行意识形态管理的系列文件,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落实校内宣传橱窗、道旗标语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校内广告、宣传海报、横幅标语的审批制度。加强对微博、微信、短视频、自媒体公众号等的管理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审批备案,提升内容策划水平,定期开展校园网络内容针对性排查。严格执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意识形态审查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严把成果发布出口关。加强对订购报刊和出版物捐赠、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及项目的管理。出版物和校内报刊严格执行监督检查和“三审三校”程序,加大重大选题、敏感选题的把关力度,强化产品内容的筛查。

2.认真做好分析研判。高校要持续做好思想动态和舆情监测,实施教职工思想动态和师德师风报告制度、网络舆情日报周报专报制度、重要时间节点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动态动向,加强风险排查、预警监测和应对处置,避免发生重大负面舆情事件。对线上发现的舆情,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力求通过线下问题的解决来消除线上舆情。根据师生关注的热点及舆情走向,及时调整监测重点。针对专项问题,重点加强专报和预报,提前做出预判,提出应对建议。各单位对线下发现的师生思想动态,要及时与归口管理部门沟通,把握舆情走向,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建立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研判联席会议,加强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密切信息、应急及舆情处置的双向互动。

3.严格抓好责任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校党委责无旁贷”[9]。高校必须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检查考核、反馈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考核,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监督检查范围,纳入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明确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严禁在高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散发宗教类出版物及宣传品,坚决防范和制止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思想传播”[10]。

4.着力提升工作合力。意识形态工作靠宣传部门单打独斗难以为继,高校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全校各部门和院系共同参加、上下协调一致、政令畅通的工作格局”[9]。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活动,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背景调查、预审把关、报批和跟听责任,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政治立场审核和监督,避免因信息不足导致迟判或误判。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坚持社团成立、年检备案制度,对挂靠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导向;加强活动监管,组织“品牌社团”和“优秀学生社团干部”评选,举办社团巡礼节等,立项支持特色品牌社团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开展系统性常态化业务培训,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作专题报告,讲清讲透意识形态工作的道理和方法,提高工作队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

(三)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满足其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11]。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指导,“通过思想引领和信念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引方向”[12]。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面对更加独立、开放和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准确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主动加强与课堂的融合,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高校要坚持校领导联系学院、支部、思政课教师、班级制度,举办“思政大讲堂”,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思政课内容和方式,“用知识充实学生,用理论说服学生,用价值感召学生”[13],挖掘意识形态的前沿问题,引导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意识形态辨别能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课堂教学管理,实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组织公开课等教学活动,进行院级评比,遴选优秀案例。推进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鼓励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激励学生主动担当,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

2.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高校要更加注重汲取和传承以往优秀经验和成功模式,充分利用特有的校史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校精神的凝炼、挖掘和宣传,系统构建校史育人体系。深入开展校史学术报告会、思政教师学术沙龙、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涵育突出学校特质的校园文化,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计划,注重学科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展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4],拓展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组织好“礼敬中华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在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过程中,发挥思想引领的典型功效。

3.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校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创新思想教育形式与载体,着力构建“互联网+思政”的思政教育新格局,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发挥校内外宣传阵地力量,打造校园官网、专题网、新媒体和二级部门移动平台宣传矩阵。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组织选树师德先进典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持续推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开设思政专栏,推送思政教育的影像资料及典型案例,扩大教育覆盖面,唱响主旋律,凝聚育人力量。深入了解师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变化,着力发掘有温度的新闻事件与人物,与“两微两视”等新媒体信息共享,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校园故事,针对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事关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只有主动适应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