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新任辅导员的领导力提升策略
——从毛泽东领导哲学的视角看
2021-12-23祝杨军
祝杨军
(首都师范大学 招生就业处,北京 100048)
根据彼得原理,在组织中,员工总是倾向于被提拔到其不胜任的岗位。换句话说,许多岗位都是被不能胜任的员工所占据,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佳。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旦进入“彼得陷阱”,对学校和学生发展造成的影响很大。“辅导员虽不是领导者,但其处于第一线的岗位性质决定了必须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否则只能成为学生培养过程的‘局外人’。”[1]高校新任辅导员的领导力水平与具体工作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更大:新任辅导员从“学生”到“教师”“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会导致适应力障碍,使其感到本领恐慌,滋生强烈的“不胜任感”。有的新任辅导员不知道如何运用“突然增大的权力”,从原来只需要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学生”,转变为具有一定组织、评判、决断等权限的“辅导员”,尚未实现从“学生思维”到“管理者思维”的转变。有的新任辅导员急于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但又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达成,更不知道如何在“树立威信”与“和学生打成一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有的新任辅导员困惑于如何保证或者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既要得到学校认同,又要得到学生认同,实属不易。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卓越领导者,他的领导哲学和实践经验极其丰富,领导艺术炉火纯青。深入学习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哲学,能够帮助高校新任辅导员尽快走出彼得困境,破解领导力缺乏和水平不足带来的难题。
一、积极调整心态,对“权力”保持敬畏
对于大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而言,以前的身份是学生,主要扮演的是追随者角色,只在极其有限的程度上参与管理工作,如担任学生干部,助管、助研或是助教。现在的身份则是教师,一方面,依然扮演追随者角色,须服从学校和学院管理;另一方面,开始扮演领导者角色,成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学习督导者、就业指导者和心理疏导者等。从心理上说,身份变化,“权力”增大,辅导员容易沾沾自喜,优越感膨胀。有的辅导员把身份变化理解为“能力证明”,认为自己学习努力、工作出色,才能得到高校教职,把获得对学生的管理权当作骄傲的资本;有的辅导员认为现有工作不过是以往学生干部工作的延伸,只要继续兢兢业业,就能胜任辅导员岗位;有的辅导员认为身份变化之后,今时不同往日,应该靠后指挥,让手下的学生干部冲锋在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错误心理导致了严重后果,一些辅导员到岗几天后,就被学生贴上了“官僚主义”“不会当老师”“缺乏担当”等各种各样的标签,形象受损。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夕,广大的领导干部也面临类似问题。战争即将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后,领导干部就要履新,即发生身份转变,开始经受执政考验。为了解决履新领导的心态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要争取“考个好成绩”,不要当李自成。他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即“两个务必”。在此之后,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两个务必”?这是因为,因身份转变而带来的权力增大会导致骄傲情绪,会使领导者出现面对决策不理性、面对群众没耐心、面对问题看不见、面对干部不爱惜的局面。面对决策不理性,是说人在骄傲情绪下,容易在缺乏细致地分析判断基础上激情决策,导致决策质量低下,造成严重后果。面对群众没耐心,是说领导干部有了优越感之后自我膨胀,自认为高人一等,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不回应群众关切,不在乎群众利益,结果丧失了群众基础,工作无法开展。面对问题看不见,是说领导干部目空一切,只想着抓大事,不注重小细节,沉不下心、静不下气,最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面对干部不爱惜是说领导干部总是高高在上,不注意下属情感诉求和正当利益诉求,动则呵斥,颐指气使,只用人,不激励,导致下属离心离德。毛泽东正是看到了领导干部在胜利面前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才严肃提出“两个务必”,希望领导干部能够继续保持战争时期那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正是因为践行“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端正履新心态,实现了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平稳过渡。
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告诉我们,辅导员从“学生”“考生”走向“教师”“管理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权力”,对“权力”保持敬畏。根据现代领导学原理,领导力就是指影响力,强调权变性、动态性、情境性和方向性。高校辅导员领导力就是指辅导员在学校和学院情境下,通过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对学生加诸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相应工作的过程。“在本质属性上,辅导员领导力是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正向的影响力;在目标指向上,辅导员领导力是聚焦学生政治思想层面的引领力;在实践养成上,辅导员领导力是辅导员带领和引导学生的一种积极的行动力。”[2]辅导员的“权力”,既包括职位权力,又包括非职位权力,前者是辅导员岗位所合法地赋予,后者是辅导员通过自身的能力、魅力和魄力等实现。很多时候,非职位权力影响力更大,实效性更强。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千差万别,始终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领导力面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条件、不同方法下效率和效果也不同。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是双向的,辅导员在对学生施加影响力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辅导员施加反作用力。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善于运用领导力,学生就报之以良好的追随力;反之,辅导员不善于运用领导力,学生就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抗。
新任职阶段是辅导员形象树立的关键阶段。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是说第一印象会对人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极大影响人与人的后续交往。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可能第一时间深入了解辅导员情况,但是却会对他的思想品行和做事风格形成主观印象。如果辅导员总是以教师和管理者身份自居,仅仅要求学生服从,学生就会千方百计与其对抗。相反地,谦虚、谨慎能彰显辅导员的自信、责任、和善,不骄、不躁能彰显辅导员的胸怀、魄力、修养,会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认为辅导员平易近人、值得信赖,乐于与辅导员交往,乐于吐露心声,乐于接受其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能彰显辅导员实干、苦干、能干,不仅会使辅导员受到学校和学院重视,同时能给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此一来,学生会对辅导员实现基本认同,辅导员的正面形象就能够树立起来。学生一旦认同辅导员,就会认同辅导员所做的工作。“两个务必”属于辅导员的情商特质范畴,“辅导员情商特质包括辅导员的自我情绪控制力、自我激励力、人际感知力、人际沟通力和协调力等诸多方面。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度重视辅导员的情商培养已成为提升其领导力的重要途径。”[3]
二、掌握领导力律,“权力”运用保持必要张力
领导力不是领导者的专属,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影响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高水平领导力运用专家。领导力是有规律的。新任辅导员对领导力规律认知不足,缺乏领导力运用经验,而“经验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前景、最具潜力的强大的领导者发展要素”[4]。辅导员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补齐领导力“短板”。新任辅导员首先需要掌握的是领导力律。领导力律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
1943年6月,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文中,毛泽东深刻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毛泽东在这里揭示的,就是哲学层面的领导力律,即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亲身践行了群众路线:他的文章清楚明了、语言平实,普通老百姓都能读懂,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瓦解敌人构筑的意识形态壁垒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注重调查研究,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来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铸就了实事求是的优良党风;他打土豪,搞土地改革,还土地于民,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他搞统一战线,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战争出力;他要求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助群众搞生产、解决困难;在他的带领下,党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与群众相濡以沫,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正是因为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人民群众的拥戴、支持和帮助下,突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封锁、打击,成长壮大,夺取全国政权。由此可见,群众路线就是领导力律的最核心形态。
“群众路线”领导力律的现代表述形式为:在一定范围内,领导力与能力距离成正比,与心理距离成反比[5]。具体而言,只有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比学生高,学生才能认同,自觉追随;但又不能表现得过高,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无法效仿。只有辅导员在心理上与学生靠近,学生才能感受到关怀,才能凝聚;但是又不能太近,否则学生容易行为随意,无法约束。一般而言,辅导员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与学生的能力距离,但不容易把握好心理距离。
有的新任辅导员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变了,对学生有了一定管理权,“面子”也就增大了,生怕与学生距离近了,威信没了。实际上,身份变化仅仅意味着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以前不同,虽然有了“权力”,但“权力”也意味着责任。学生年轻、有朝气,是感情丰富的复杂个体,仅仅只通过辅导员职位权力影响学生,很可能会造成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能树立正面形象的新任辅导员而言,更容易导致工作实效性的降低。因此,辅导员对职位权力的运用要慎之又慎,更不能因为辅导员“权力”增大了,与学生的距离就疏远了。
有的新任辅导员则相反,还没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担心如果与学生保持距离,学生就可能对自己有看法、有意见,于是,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甚至“称兄道弟”。实际上,身份角色的变化决定了其工作任务、性质、权限等各方面的变化。如果没有必要的距离,就可能导致有令不行、人情泛滥、赏罚不明等后果。并且,辅导员不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都保持绝对程度的“亲密无间”,那些自觉“不受待见”的学生会感到颓丧,于是自动与组织保持距离。这就是说,辅导员与学生缩小心理距离,但并不是越小越好。对心理距离的把控艺术,需要长时间的学生工作实践才能把握。
根据领导力律,新任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学习和管理技能锻炼,表现出自己在综合能力水平方面的较大优势,即扩大能力距离,赢得学生认同。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密切联系,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多向他们解释、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多以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引导,获取他们认同与支持。除了工作以身作则,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即缩小心理距离,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工作业绩。从方法论上讲,新任辅导员应更多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行为魅力。所谓人格魅力,就是通过自己的品行、风格和价值观影响学生;所谓行为魅力,就是通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学生。简言之,魅力型辅导员往往更受学生欢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激励,通过不断增加其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新时代所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重任”[6]。
三、学会抓大放小,把“权力”用到对的地方
新任辅导员角色转变之后,对“权力”的使用容易进入两大误区:一是迷恋“权力”,管得过细过死,喜欢享受特权。有的辅导员对社团的管理事无巨细,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请示汇报。有的辅导员对学生助理要求苛刻,经常要求其帮助自己完成私事。二是辅导员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愿意使用“权力”。有的辅导员“害怕”学生,拒绝在评优评奖、学生冲突等环节中使用“权力”,把责任推给班主任、院领导;有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权力”持高度警惕性,于是秉承“不做不错”的信条而无所作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任辅导员不能把“权力”用到对的地方,也就是说,辅导员不知道应该用权力做什么、不做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给出的解决策略是:抓大放小。他指出,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主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关于出主意,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以《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核心人物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曹操是最厉害的,因为他能迅速抓住要点,多谋善断。刘备也不错,但比曹操略逊,因为他往往不能最快最好地做出决策。袁绍不行,他不能谋、不能断,反应迟缓。袁绍作为领导不胜任,所以才在官渡大战中败北。关于用干部,毛泽东常用“吴下阿蒙”的典故,认为孙权是善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典范。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因幼时家贫读书不多。孙权不以他出身贫贱,唯贤是举,任命他为军中将领。但吕蒙仍旧常常以军务繁忙为由不读书。孙权知道后,以汉武帝和自己读书的经历劝诫吕蒙。吕蒙于是奋进,终成大器。邓小平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抓大放小”,“大”就是指重要之事,所谓“重要”就是指对全局有较大影响。“小”就是指普通之事,所谓“普通”就是指对全局的影响不大或者可控。简单地说,就是领导干部用权,既不能越俎代庖,什么都管,只需要抓“决策”和“用人”;又不能什么都不管,至少要做好决策用好人。“抓大放小”的应有之义就是让领导者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避免不重要的事情分心劳神,这才是权力的有效运用。
毛泽东的领导哲学启示我们,对于新任辅导员而言,要尽快把注意力从琐碎的日常学生工作、行政事务中转到“决策”“用人”方面来。“决策”是学生管理的核心,正确的决策能够加快学生工作运转效率,提升工作效能;“领导力强能使决策更为科学,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尊敬、钦佩、崇拜之心,增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7]。决策分为四个阶段:有效信息收集、形成备选方案、挑选或重组方案、执行反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耗时较长,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讨,主要由学生完成,辅导员只负责指导。例如学院要举办研究生学术节,关于学术节的举办形式、时间、地点、主题、征文、拟邀请专家名单等,都可以授权学生组织进行。第四阶段同样主要由学生完成,辅导员只是起到监督作用。辅导员关注的重点在第三阶段。这是因为,挑选方案或重组方案除了需要辅导员个人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管理经验外,必须有“权力”支撑拍板定案,比如经费、安全和意识形态。
“决策”与“用人”密不可分。一方面,“用人”是“决策”的关键。举办研究生学术节的决策科学与否,关键是学生有没有能力收集足够的高质量信息、形成质量较高的备选方案,“决策”形成之后有没有能力执行到位。由辅导员包办不如不办!另一方面,与“决策”一样,“用人”水平决定着学生工作的好坏。大型活动中,把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用好用活,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又可以发挥学生所长、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三国演义》中,孙权大胆任用“青年干部”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八十万;诸葛亮错用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贻误战机。由此可见,“用人”重在知人、善用、培养,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领悟。
既然“决策”和“用人”事关全局,辅导员就更应该抓住“牛鼻子”,不应再沉湎于繁杂、琐碎的事务之中。学会抓大放小,把“权力”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四、运用矛盾分析,因时因事使用“权力”
尽管学生的成长轨迹是从“学校”到“学校”,但其所在城市、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新任辅导员面临的情况可能相当复杂: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然而考试毕竟具有竞争性,低分学生可能因此怨恨教师;评优评奖能为未来发展增加砝码,然而名额有限,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规则解释者和执行者的辅导员可能成为矛盾中心;宿舍中多人同住,冲突时有发生,严重时辅导员必须插手这类很难说得清楚的“家务事”;大学生正处妙龄,因恋爱造成情绪困扰并不鲜见,如有极端情形,辅导员必须早发现早干预。如何破解这类复杂问题?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矛盾分析!
1937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其中的第三章第一节就是《矛盾论》。他认为,矛盾分析的要义是:矛盾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与事物在本质上是直接同一的。矛盾一般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是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矛盾也会转化为主要矛盾。化解矛盾有三种方式: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或是矛盾双方融合成新的事物。毛泽东是领导艺术大师,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他都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效。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同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其文字修改稿,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中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比如提出了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后者应该运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同时强调指出,两类矛盾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要注意其互相转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转化成对抗性矛盾,同样的,敌我矛盾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转化成非对抗性矛盾。正是这一著作,阐明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给国内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指出了方向,从而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新任辅导员应该领悟如下要点:一是要意识到“权力”的“双刃剑”特征。辅导员运用“权力”,特别是职位权力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必须要有规矩、合程序、讲公平。近些年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多发,因为冲突未被及时干预而酿成刑事案件的情况屡见不鲜。辅导员“权力”用得适当,及时介入,就能够和睦关系,如通过“谈心谈话”权,把“小矛盾”变成“无矛盾”;“权力”运用不当,缺位或是越位,如“出于好心”过早、过多介入学生情侣冲突,有可能会加剧紧张局面,把“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二是“权力”运用关键在于分清主次和优先顺序。学生最急迫的需要是规范奖学金评定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还是畅通学生申诉通道?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政治立场不稳、思想意识不清还是组织力下降?最优先解决的具体问题应该是学生打架斗殴、某学生因考分低情绪极度抑郁还是社会极端势力对个别学生的侵蚀?辅导员必须对各类事务排好优先次序,逐一解决,而不是把时间、精力过度消耗在“搞平衡”“搞形式”等次要矛盾中。可以说,抓住了主次和优先顺序,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当然,这并不是说“次要”就绝对不重要。事实上,辅导员必须防止“次要”向“主要”转化,如“小情绪”学生几次找不到辅导员可能会变成“大情绪”。
三是处理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辅导员首先要学会区分原则性矛盾和非原则性矛盾,这是对“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一种现代阐释。原则性矛盾是指能够危害到学生工作全局的重大矛盾;非原则性矛盾是指能够对学生工作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但不足以危害整体的矛盾。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而在群体中盛行的歪风邪气、极端思想等属于原则性矛盾,必须运用“权力”坚决克服。某些网络用语、新潮社交、流行饮食等,属于非原则性矛盾,则不需要强行干预,而应以核心价值予以正向引导。严肃处理原则性矛盾、宽容对待非原则性矛盾,体现出辅导员高超的领导力运用智慧和宽阔心胸。
五、结语
“建设一支人格高尚、情感深厚、博学多才、形象好、语言美、意志坚、能吃苦、肯付出,在大学生眼中独具魅力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8]新任辅导员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变化,“权力”增大,工作内容调整,但由于领导力水平与具体工作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困惑不可避免。深入学习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哲学,能够帮助高校新任辅导员尽快走出彼得困境,破解领导力缺乏带来的难题。毛泽东的领导哲学启示,辅导员必须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对“权力”的敬畏,谨言慎行,这是领导力提升的前提;学习领导力律,把握与学生的能力距离、心理距离,让“权力”运用保持必要的张力,这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学会抓大放小,牢牢抓住“决策”和“用人”两个关键,把“权力”运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是领导力提升的保证;运用矛盾分析,分清主次,把握本质,因时因事分类应对,这是领导力提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