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信息

2021-12-23

矿山安全信息 2021年33期
关键词:煤炭煤矿能源

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工作会召开

2021年9月2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杭州市召开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工作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副会长孙守仁,华电煤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旺旺,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守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王世斌,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明,华能煤业公司副总经理于忠升,河南省工信厅安全生产监察员程乐金,山西省能源局杨建平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行业协调部副主任铁旭初主持。

会上,孙守仁作了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坚持高标定位 争当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主旨报告。系统回顾了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当前安全高效煤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指出,我国开展安全高效煤矿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煤矿的机械化水平,加快我国煤矿的现代化进程。在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全高效煤矿建设必须秉承初心,充分发挥探路先行的引领作用,锚定“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分别介绍了本省推进安全高效煤矿建设的方法和思路;陕煤集团、华能煤业公司、国能神东公司、晋能控股集团分别以“智能化建设”“管理创新”“安全高效集团(矿区)建设”和“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做了交流发言;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太堡露天矿、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公司斜沟煤矿、内蒙古伊泰京粤酸刺沟矿业有限公司则围绕“科技创新”“班组建设”“优化系统”“减人提效”,介绍了各自的实践经验。

梁嘉琨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双碳”目标下,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仍没有改变。安全高效煤矿要从近30年的建设历程中汲取经验、温故知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同时要发扬成绩、乘势而上,继续当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他表示,本次会议将表彰对象聚焦到一线采掘队伍身上,彰显的是对煤矿一线工人的关心关爱和价值肯定。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由此带来的开采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也给煤矿井下一线工人带来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作为支撑煤矿发展的脊梁,煤矿一线工人理应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荣誉。

他指出,安全高效煤矿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必须要深入调研、精准分析,以翔实的数据和客观的案例为支撑,形成高质量、有内涵的研究报告,更好地为政府建言献策、为行业谋划发展。

他强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始终秉承面向行业、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理念,以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为初心使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为基层企业服务,为推动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表彰了973家2018-2019年度安全高效煤矿和51家安全高效集团(矿区),发布了千万吨采煤队、千米掘进队和原煤工效超过100t/工的煤矿名单,并向获奖单位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

为切实保障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措施落实落地、取得成效,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

督导工作以现场督导为主,重点督导有关省区、企业煤炭增产增供政策落实情况,核增和释放先进产能情况,有关项目建设投产手续办理情况,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落实情况,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煤炭生产、运输、交易、销售环节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燃煤发电“基准价+上下浮动”市场化价格机制落实情况。

督导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督促相关地方、企业对照国家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措施自查自纠,对落实不到位的将严格督促整改;对捏造、散布煤炭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价格行为,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及时查处,努力保障能源市场平稳运行,为能源保供稳价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针对释放先进产能中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工作将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产能释放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并行办理相关手续等措施,努力增加煤炭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煤需求。

21家煤炭企业上榜2021中国企业500强

2021年9月24-25日,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0 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 强”榜单。共有251 家国有企业,249 家民营企业上榜,涉及75个行业,制造业企业入围249家;服务业企业入围176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前3位。

今年共有21家煤炭企业上榜。其中,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围榜单前100名。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新增上榜企业,有8 家企业排名较去年有所提升,11家企业排名下降,1家企业排名持平。

从2021 中国企业500 强的数据分析来看,呈现以下4个特点:

1.规模逆势增长

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实现营业收入89.83 万亿元,比上年500 强增长4.43%,高于2020 年我国GDP3%的名义增速。

行业门槛明显提高:2021 中国企业500 强入围门槛(营业收入)由上年的359.61 亿元升至392.36亿元。

资产总额增长加快:2021 中国企业500 强资产总额为343.58万亿元,比上年500强增长10%。

“千亿俱乐部”规模更大:“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增加5家,达到222家;万亿级企业保持在8家,分别是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建集团、中国平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职工队伍相对增加:2021 中国企业500 强员工总数为3339.60万人,比上年500强增加26.71万人,增幅为0.81%;500强企业员工总数占202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口(45433万人)的7.35%。

2.效益稳中有进

净利润增速各异:2021 中国企业500 强共实现利润总额60023.43 亿元,比上年增长7.75%;实现净利润407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利润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利润下滑企业增至183家,与上年500强相比,亏损企业增加1家;合计亏损560.56亿元,平均亏损额从9.01亿元大幅增至20.02亿元。

3.研发强度创历史新高

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半数以上。2021 中国企业500 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3066.47 亿元,增加了2312.41 亿元,增幅为21.50%;2021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占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4426亿元的53.49%,中国企业500强已经是中国研发投入的关键力量。

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1.77%,快速提高了0.16个百分点,也是研发强度20年来提高最快的一年,创下了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强度的新高。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高于服务业,并且二者都保持上升态势。航空航天业在研发强度、平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上居于首位;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人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中居于首位。

4.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持续走高

专利质量持续改善。2021中国企业500强共拥有有效专利总数144.86 万件,专利拥有量增加了22.43万件,增长了16.89%。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9.46万件,增长了22.7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增长。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持续走高。2021 中国企业500强累计参与标准制定68950项,增长8.46%,参与标准制定实现二连增。共参与了7616 项国际标准制定,比上年增加了45 项,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在75 个行业中,有42 个行业的企业国际化比率高于或等于50%。

东北地区发电采暖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东北地区发电采暖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集中签约仪式近日在京举行,签署的煤炭中长期合同涉及国内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保供煤矿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此举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今冬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确保东北地区采暖季民生用煤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需求。

本次煤炭供需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将在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平台录入,供需双方在线签订诚信履约承诺,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负责做好履约监测工作。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表示,长期以来,中长期合同在稳定供需关系和煤炭价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推动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提前锁定资源和价格,可以平抑煤价的大幅波动,降低民生用煤成本,有利于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发电供热用煤成本的下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发电供热企业亏损的情况。

李云卿说,保障发电供热煤炭可靠稳定供应,事关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开展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既确保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而且充分发挥了煤炭中长期合同保供稳价作用,降低用煤成本,稳定社会预期。

李云卿强调,必须严格抓好合同执行。本次合同一经签订,必须100%执行。对于不按承诺签订合同、签订虚假合同和不严格履行合同的将进行通报公示,取消保供煤矿资格,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忠民透露,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供需双方的煤炭中长期合同需要在线录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平台进行合同汇总确认,并签订诚信履约承诺,截至目前,今年煤炭中长期合同整体执行率超过90%。

“下一阶段,煤炭市场供需紧张局势将趋于缓解。”李忠民说,当前增加供应力度很大,预计后续度冬时期,供热发电煤炭资源有充分保障,煤价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力。另外,各地冬储的经验也日趋丰富,东北三省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提前冬储。再加上国家发改委在迎峰度夏刚刚进入尾声就启动保障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为发电供热企业做好了前期供应准备工作,预计到度冬关键时期,煤价将维持在合理区间。

生态环境部选取唐山等16个城市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9 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为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进行部署。

《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3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到2022 年底,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监测支撑。

区域层面,基于现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及地基遥感站,结合卫星遥感手段,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开展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天地一体监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年度变化监测和生态系统固碳监测。

城市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分布等因素,选取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盘锦、南通等16 个城市,分基础试点、综合试点和海洋试点三类,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

重点行业层面,选择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五类重点行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等11个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有序开展试点,组织做好试点工作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应用。

我国首家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投入运营

近日,投资2.1 亿元、历经3 年谋划建设的国内首家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按下“启动键”。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启动运营,解决了项目创新过程中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畅的问题,架起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创新的桥梁。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占地约200 亩,分两期建设。一期2020 年3 月动工,11月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8 个项目安装设备,4个项目具备试车条件。3 年来,该中试基地持续开展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前沿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引进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降碳创新技术研发项目,对延伸宁东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强链、延链、扩链、增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以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全社会R&D 投入强度达2.1%,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组建了14家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了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 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创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行将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

从中国银行获悉,从2021 年第四季度开始,除已签约项目外,中国银行将不再向境外的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

这是日前中国银行制定的《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该行动计划从组织架构、业务发展策略、产品创新、绿色运营、压力测试、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科技赋能等15个方面详细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计划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 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绿色信贷占比逐年上升。境内对公绿色贷款余额占境内对公贷款的比例较“十三五”末提升不低于5 个百分点,力争达到10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将加快行业授信结构调整,加强“高能耗、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行业余额管控,境内对公“两高”行业信贷余额占比逐年下降,加大对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绿色项目的授信支持。

《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是落实《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的具体化措施,是中国银行积极践行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助力推动我国实现“3060目标”的体现。

作为负责任的国际性银行,中国银行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 年6月底,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突破万亿元,较今年初增长超过15%,大幅超过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今年中国银行加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积极践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组共同主席的职责。

中国银行表示,未来将继续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持续关注产业发展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行业授信政策及流程,为中国实现“3060目标”和全球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贡献金融力量,为构建人类绿色家园贡献中行力量。

猜你喜欢

煤炭煤矿能源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煤炭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煤炭的“未来”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