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比较研究
2021-12-23骆徽
骆 徽
一、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一脉相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当前我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一百年来,正是由于强大文化自信思想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战胜种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自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页。的新理念,历届党的领导人始终把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将我国文化自信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形势下,深入研究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观,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共同的理论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植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透彻了解和深切热爱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透彻了解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产生的一个必要前提。“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毛泽东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他一生孜孜不倦的阅读。在毛泽东时代,差不多人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那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深深热爱。近代中国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否要保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以其一生的革命实践做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他深信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绝对不会消亡,也绝对不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是毛泽东文化自信心生发的养料。因为这种热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由衷的自豪与赞叹。他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页。。毛泽东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最大特点——实践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构成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二)习近平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交融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片面地将西方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广宣传。面对当下形势,“中国模式”亟须通过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增进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熟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本质和精髓,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含义。习近平在国内外多次讲话中对传统文化引经据典,其语言表述彰显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意识。习近平引用《管子·正世》中的“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话语,来强调中国与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并巩固平等互信关系的重要性;引用《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警句,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时期重塑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可见,习近平不仅非常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展示,而且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三、共同的文化立场:自觉服务于人民大众
(一)毛泽东的文化立场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新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大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7)《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因此,新文化的发展是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人民大众最现实的需要就是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
抗日战争时期,新文化在当时承担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这一重大历史责任。因此,毛泽东针对形势,准确及时地提出了“文化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指导方针,把人民利益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顺利前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文化与实践劳动相结合”的文化建设理论。任何文化的价值都在于其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文化与生产相分离的状态。因为,文化与生产的分离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体现形式,它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与此相反,社会主义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还必须消除这种社会差别和不平等。因此实现文化和劳动相结合、智力和体力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需要文化,而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五千多年而没有断流,就是在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文化发展必须以实现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为基本价值导向。只有坚持文化发展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文化领域专门人才对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特殊作用。因为专门文化人才是象征民族精神和引领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不仅能够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提炼文化元素,而且可以使文化艺术创新和发展,引领新的文化潮流。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专门人才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新功能,引导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全部才智。唯有如此,才能为充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对待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批判性的兼收并蓄
(一)毛泽东始终坚持“拿来主义”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求我们解放思想,破除对西方的迷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是打破西方至上这一迷信桎梏的关键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打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优越论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针对西方文化,毛泽东不仅敢于承认其先进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保持警惕。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能否定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采取批判性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和中西结合的基本原则,只要有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都要大胆借鉴并使其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习近平提出“文明互鉴”的先进理念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具有鲜明的全球视野,他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新理念和始终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三大原则。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学习,才能促使不同种族的人民都能够清醒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保持相互尊重与平等交流,才能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谋求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是习近平提出“文明互鉴”的根本意义所在。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理性看待本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既不能文化自卑也不能文化自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扎下了牢固的文化自信根基,但是我们绝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开放胸怀来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五、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毛泽东坚持把“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自我觉醒和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新民主主义文化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废除封建思想和旧观念,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毛泽东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内容:我们要建立的是自己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9)《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这种新文化是中华民族抵制外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和文艺方针。毛泽东在此背景下坚信中国文化在未来必将大放异彩。“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1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建设新中国也需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绝不能割断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功能就应该转为服务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二)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命题
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本所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与相互融合,这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
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在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2012年,习近平正式提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命题,科学阐述了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
六、不同的理论布局:“一个思想、两个理论”与“四个自信、五位一体”
(一)毛泽东文化自信观蕴于“一个思想和两个理论”之中
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在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引导下开始迈向文化自强之路。毛泽东文化思想及文化理论包括“一个思想”和“两个理论”,“一个思想”即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思想,“两个理论”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文化革命思想是贯穿毛泽东文化理论始终的思想。毛泽东文化革命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是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其现实源泉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变革诉求,其核心观点是关注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毛泽东特别强调用实践的观点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列宁关于通过文化革命建构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宗旨,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在与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辩证统一中认识文化革命。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原则、立场、框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主要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3)赵剑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形成过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服务,为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体现了“四个自信”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更为开阔和明确的文化建构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全国人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制度优势以及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在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文化成果。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密相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为全面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要素的活力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与内在精神动力。“五位一体”中的五个方面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曾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观,表达了他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共存,防止社会片面发展,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念。
七、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创新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把文化自信落实到价值观自信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创新之处
习近平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提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体现了习近平的价值观自信论包含着古今贯通的历史意识与和而不同的辩证意识。2014年,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正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之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齐聚民心。
(二)习近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文化自信观的核心地位。“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习近平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主要源自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其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时,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与认同感。这种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型文化,也是吸纳了世界文明有益成分的开放性文化。
(三)习近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本质上凝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前行的最根本动力。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把握,他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它来源于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162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与思想道德资源,其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提倡”之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解读与深刻诠释。
(四)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他在众多场合中分别针对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文艺工作者、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提出了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9页。,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页。,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领头雁”等不同要求。在践行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上,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优秀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八、结 语
伟大的梦想总是需要伟大的精神文化来做支撑的。中国梦不仅是物质雄厚之梦、精神强大之梦,也是文化兴盛之梦。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与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都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动力源泉,将中华文明与“中国梦”相结合,不仅引领我们自信张扬地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更加需要我们继续传承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党的十九大以后,文化发展成为顺应我国主要矛盾转化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我国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目标,更是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竞争与融合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要放眼未来,环视世界,不仅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正能量,还要通过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赋予其崭新的发展活力与时代意义。我们要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结合,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结合,在同世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重新塑造中华文明的崭新未来,同时也要谋划世界文明的和谐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