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R 指数和T-scan 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

2021-12-23杨琪琦胡江天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静态畸形牙齿

杨琪琦,胡江天,周 婷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云南 昆明 650031)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通过正畸治疗建立平衡稳定的咬合对维持口颌系统的功能和稳定非常重要,其对咀嚼系统的健康运行、发音及美观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正畸咬合疗效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

虽然不同专科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上下颌牙齿动静态时的咬合接触可被统称为咬合[1]。静态咬合为当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静止时“静态”的牙齿接触,动态咬合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移动时“动态”的牙齿之间的接触[2],正畸治疗后的目标是二者的共同获得,然而如今的正畸疗效评价往往局限于静态咬合[3],正畸治疗后的静态咬合评价有诸多方法,但动态咬合的评价缺乏有效工具。如何评价正畸治疗后咬合疗效成为正畸医生关注的问题。在静态咬合评价的方法中,同行评价(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指数现已取得广泛应用,而T-scan 咬合系统是目前唯一可用于评价动态咬合的工具。本文就PAR 指数和Tscan 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正畸咬合评价提供临床指导。

1 PAR 指数

当正畸治疗结束时,临床医师常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结束治疗,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西方国家一直较为关注指数的开发。PAR 指数在1987 年第一次被提出,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指数[4],是一种通过对错畸形模型进行牙、测量来表达其与正常差异的一种测量方法,其涵盖了错畸形口内静态咬合的各个指标,根据严重程度不同进行计分,分值的大小可反映错畸形的严重程度,可将治疗结果量化。通过对治疗前后PAR 指数的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对比可反映出治疗的改善程度。

1.1 PAR 指数组成

PAR 指数包括:(1)牙齿排列错位程度;(2)颊部牙齿咬合关系;(3)覆盖;(4)覆;(5)上下中线偏差5 个部分。

通过测量后根据标准计分,每个部分测量方法及内容如下:(1)牙齿排列错位程度:从一侧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对侧第一磨牙的近中接触点,以相邻两颗牙的接触点之间平行于平面的最短距离计分,全口牙列分为六个部分。此部分能够体现牙列拥挤的情况,通过正畸前后的测量可以反映出牙列拥挤的改善程度。(2)颊部牙齿咬合关系:测量从尖牙到最后一颗磨牙矢状、垂直、横向三个方向上的咬合情况,分为左右侧两区。此部分能够体现出后牙段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情况,通过正畸前后的测量可以反映出后牙咬合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3)覆盖:上前牙切缘超过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其中包含前牙反的测量,可反映出咬合矢状向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4)覆:上前牙切缘超过下切牙唇面的垂直距离,其中包括前牙开的测量,可反映出咬合垂直向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5)上下中线偏差:记录中线的偏差与下中切牙的关系,可反映出中线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

关于计分,不同的国家及地区有不同的权重系统[4−5],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英国的权重系统:上前牙段牙齿错位分乘以1;下前牙段牙齿错位分乘以1;左颊侧区咬合关系分乘以1;右颊侧区咬合关系乘以1;覆盖乘以6;覆乘以2;中线乘以4;最后计算出正畸前后的PAR 指数得分,矫治前的PAR 分数可反映出错畸形的严重程度,治疗前加权PAR 分值大于40 分时,可认为该患者存在严重的错畸形[6]。矫治后的PAR 分数亦反映出错畸形的严重程度,当治疗后加权PAR分值小于10 分时,可认为经过正畸治疗后取得医患双方均可接受的牙关系,等于或小于5 分表明牙关系与理想的关系接近[7]。随后可进行矫治结果的等级评价:加权PAR 总分值减少百分率少于30% 代表变坏或没改善;加权PAR 总分值减少百分率等于30% 或以上代表有改善;加权PAR 总分值减少22 分以上代表极大改善[6,8]。

1.2 PAR 指数运用于正畸咬合疗效评价的优势

1.2.1 可靠性高,效度良好自PAR 指数发明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效度进行了验证。Richmond 等[10]4 名检查者接受了专业训练后,随机抽取38 副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测量,过8 周后再次测量。结果显示4 名检查者组内和组间的一致性良好,都存在高度的可靠性;Chaitra Ramanathan等[11]国外学者研究也表明PAR 具有极好的效度,可用于评估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王英男等[12]国内学者研究表明PAR 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数较佳,同时可作为临床认知的佐证。

1.2.2 应用简便广泛,易于操作通过矫治前的PAR 得分情况可对错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划分,且操作难度不大,可为临床工作带来便利。通过矫治后的PAR 得分情况可判断其偏离理想或正常的差距,其可作为判断临床矫治是否结束的依据,也可以此作为评价正畸治疗的效果的依据,为临床工作作出指导,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数之一。

PAR 指数的改变情况可反映出正畸治疗的疗效,可从牙齿排列情况、垂直向、矢状向、中线改善情况等几个方面评价正畸治疗带来的效果,通过矫治前后PAR 总分的减少情况,可从整体评价正畸治疗带来的改善。通过PAR 指数的应用,可用来对比不同矫治器或不同矫治系统正畸治疗前后的异同,从而可对新型矫治器的疗效进行判断,如国内学者裴秀洁[13]利用PAR 指数评价隐形矫治系统,从而得出该系统在治疗一些简单病例时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也可对两种矫治器在治疗错畸形的不同方面及总体的分数改变进行比较,从而对不同矫治器在治疗疗效方面的异同及优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孙晓卫等[14]运用PAR 指数评价采用直丝弓和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同种错畸形时的疗效,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nteri V,Jiafeng Gu[15−16]利用PAR 指数对传统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患者矫治疗效进行评价,根据PAR 指数的减少比较传统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疗效差异。当然,利用PAR 指数也可探讨同种矫治器治疗不同类型错畸形的疗效,或对同类错畸形选择不同方案时的不同疗效,Ileri 等[17]用PAR 指数对安氏I 类不同拔牙方式的正畸疗效进行评价,发现不拔牙矫治的效果优于其他拔牙方式的矫治效果。

2 T-scan 咬合系统

2.1 T-scan 咬合系统的由来和发展

临床普遍检查咬合的方法包括咬合纸检查、咬合蜡片、咬硅橡胶、研究模型检查等,这些方法缺乏客观性和再现性,以及描述动态咬合的困难[18]。1987 年Maness 等[19]发明了T-scan I 咬合记录分析仪,其对咬合的记录首次引入时间参数,可以对接触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经过不断更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第3 代T-scan III,它是一种由嵌入在具有牙弓形态手柄的灵活压敏咬合传感器实时测量和记录咬合接触,力和时间的咬合分析系统[20−22],是目前唯一可用于动态评估的咬合分析系统。T-scan III 系统既可以分析正常的咬合接触情况,为口腔正畸临床中咬合的调整提供依据;又可分析错畸形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为各类错畸形的咬合调整提供更合适的方案;还可分析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等,为口腔正畸治疗的进步提供了更多途径,现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正畸咬合评价中。

2.2 T-scan 咬合系统运用于正畸咬合疗效评价的优势

动态咬合主要集中咬合接触、咬合时间、咬合力值分布几方面,咬合接触的数量及分布则是评价咬合平衡稳定的主要指标,咬合接触形式主要有牙尖交错的接触、前伸的接触、侧方的接触,咬合时间指的是各种咬合运动的时间,咬合力值分布影响咬合的平衡。T-scan III 系统的定量、客观、可靠的特点能为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动态咬合提供精准的依据,已成为口腔正畸临床咬合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咬合早接触和干扰的精确定位在进行下颌的运动时,最初的咬合接触显得尤为重要,如最初的咬合接触产生异常,则称为咬合早接触或干扰。从下颌姿势位进行咬合到达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on,ICP)时,如果出现了一个或者几个最先接触的咬合点,且时间与广泛的咬合接触相差0.2 s 以上,则称为咬合早接触。干扰则是在前伸咬合或侧方咬合时发生的,在进行前伸咬合时,只应有前牙的接触,如此时后牙产生了一至多个咬合点,则称为前伸干扰,同理在进行侧方咬合时,无论是组牙功能还是尖牙保护,其接触都只应发生在工作侧,如非工作侧产生了一至多个咬合点,则称为侧方干扰。

咬合早接触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张玉玮[23]在研究时发现咬合早接触容易导致牙周组织的损伤,咬合早接触面积越大则牙周组织损伤越大,且早接触患者左右力的差异显著高于正常人;咬合早接触还容易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24]。饶小波等[25]研究发现干扰是发生牙隐裂的重要因素,常晓荣等[26]研究表明牙根纵裂患者有干扰的几率高于正常人。这可能是因为不恰当的咬合接触使某颗或几颗牙齿受到了不良的力分力,其中水平向的分力对牙体有极大的破坏性,易产生牙隐裂或牙根纵裂等不良的牙体形态改变,这是临床上不愿看到的。同时早接触和干扰可能会导致咀嚼肌需要产生更大的力来完成咬合动作,如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引起咀嚼肌的疼痛不适。所以,任何早接触或干扰情况的存在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牙支持组织(黏膜、牙周组织和骨)、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变[23−26]。

T-scan III 系统区别于其他咬合评价系统的优点在于其在再现咬合过程时,引入了时间参数,能从电影动画中清楚地确定最初发生咬合接触的牙位,有无出现一个或几个的最初咬合接触,并将其准备定位,且与广泛的咬合接触的时间差距是多少,从而可以确定在咬合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早接触或干扰及其牙位。通过T-scan III 系统的这个性能,可以在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测得发生早接触及干扰的情况,从而对正畸治疗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价,或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引入Tscan III 系统的测量,当达到理想的咬合接触时,再结束矫治,取代临床常用的咬合纸调整方法。

2.2.2 咬合时间的可视化评价在 T-scan III 系统出现以前,确定咬合时间是非常困难的,通常咬合时间分别以下几种类型:咬合接触时间(occlusal time,OT):从下颌闭合过程中的第一个接触点的时间至稳定的牙尖交错位(ICP)的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前沿前牙切道斜面向前滑动至只有前牙接触的时间;侧方咬合分离时间:从牙尖交错位结束到完成侧向运动,分开工作侧、平衡侧磨牙干扰及平衡侧前磨牙干扰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OT 应小于0.2 s[27−29],超出这个范围即可能出现早接触。DT 应小于0.5 s[30−33],若大于此值则证明存在功能干扰。若咬合时间大于正常值,则会导致咀嚼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最终可导致肌疲劳、疼痛等症状,并伴有肌肉收缩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口颌系统功能紊乱。

通过T-scan III 系统的运用,可以准确反映出OT 及DT 的大小,正畸治疗前后咬合的变化,在咬合时间的评价上有其绝对的优势。

2.2.3 力值的分布理想的咬合具备的特征一定是平衡,理想状况下,左右侧咬合无差异是最佳的,但这显然难以实现。T-scan III 系统在使用时,可通过动画电影准确地识别左右侧的咬合力分布,以百分比来表示,以此,还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数: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左右侧力差值/力总值×100%,反映左右两侧力的差异情况,其值越小则左右两侧力差异越小[34−35],胡志刚等[36]研究发现,正常人群处于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左右侧牙弓力百分比差值的95%的参考范围为-15.50%~2.10%,这能为临床上评价左右侧力分布带来一定参考。

通过T-scan III 系统的使用,可获得正畸治疗前后左右侧咬合力的分布,得到通过正畸治疗后咬合力分布的改善情况,为咬合变化评价提供新的路径,是别的咬合评价工具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后同时获得动静态咬合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PAR 指数涵盖了Andrews正常六要素包含的目标,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正畸疗效评价方法之一,但正畸治疗不仅要求达到静态咬合的平衡,还需要达到动态咬合的平衡,采取PAR 指数和scan 咬合系统的形式评价正畸咬合变化,能同时获得正畸治疗前后的静态与动态咬合数据,直观展现错畸形患者的覆、覆盖、咬合关系等在ICP 的变化,同时综合分析功能运动中包括咬合接触顺序、咬合时间(OT 和DT)、咬合力分布等指标,提高了正畸治疗咬合评价的可信度及全面度,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值得在正畸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静态畸形牙齿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猜猜他是谁
可怜的牙齿
如何保护牙齿?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
怎么保护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