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21-12-23赵鹏
赵 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629000)
0 引言
近十多年来,在国家相关职业教育政策的激励下,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地方产业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把握地方产业链对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地方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对人才需求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要使培养的人才真正满足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各产业链对人才需求,必须深入地方各产业链,进行大量基础调研、统计分析和研究,包括各产业链节的组成、各产业链节对应的企业、各企业涉及的岗位、岗位能力要求、人才需求状况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机械产业链所属大、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机械产业链关键岗位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从事产品开发、智能化产品设计加工、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素养突出、跨界应用能力出色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 专业对接产业链,加强专业群建设
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分析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和重点扶持产业方向,掌握每个产业链节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作用,每个产业链节对应的企业对关键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设置状况,将相关专业嵌入到产业链的各个链节,形成“专业对接产业链”。一个完整的机械产品制造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供应、零件加工、装配、控制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生产管理、质量检测、销售、售后服务等链节,每一个链节涉及很多相互关联的企业,每个企业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大致设置了产品设计岗、产品加工岗、产品装配岗、生产管理岗、质量检测岗、运行维护岗、经营管理岗等岗位群,产业链上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对现有的机械类专业中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岗位分析发现,不同的专业的人才培养可对应产业链上同一岗位,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均可胜任产品加工岗、生产管等理岗。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群建设时,围绕机械产品加工产业链,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工业机器人专业、机械制造专业为基础,按照专业基础相同、教学资源共享、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原则,升级、改造、融合组成机械制造专业群。
3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以下原则: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产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内容与产业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手段与真实职业岗位相适应,同时要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之中。高职院校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深入调研各产业链上各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共性要求,以产教深度融合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构建素质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逐级提升,同时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核心技术要求、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等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4 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应根据机械产业链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按照基层共享、核心分立、中层互选、高层拓展的原则,构建素质教育+专业平台+模块+拓展的模块化、项目制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模块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大国工匠教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平台”是实现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拓展”模块是旨在对接机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提升拓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突出的岗位能力、跨界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依托机械产业的真实工作项目,构建“五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五阶”是指工程实践认知、通用实践操作、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生产项目综合实操、职业能力岗位创新,分三个阶段实施完成。第一阶段主要在一年级,完成工程实践认知、通用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和基础(通用)实践认知能力;第二阶段主要在二年级,完成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生产项目综合实操训练,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基于真实生产项目流程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阶段主要在三年级,完成职业能力岗位创新训练,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培训、产品设计加工等,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5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应围绕机械产品产业链上各关键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趋势,按开放性、理实一体模式,整合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在原有的实训中心基础上,优化升级和新建,新建实训基地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前瞻性;由于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高、技术更新快,可考虑建设共享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通过VR/AR、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机械产品制造从设计、加工、装配、维护等过程的仿真实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校企深度融合,选择优质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产品设计、加工、运行维护等岗位的生产性实训,积极拓宽实习及就业渠道,实现高品质就业,为企业持续培养和输送人才。
6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群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建章立制,制定青年教师校本培养制度,根据专业特色及教师特点开展个性化培养,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实践技能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等,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等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指导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技术创新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团队创新能力。
7 结语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机械产品产业链发展和新技术、工艺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群建设,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持续培养和输送跨界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