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房贷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2021-1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大主体——企业、个人(家庭)、政府,这三大主体都应该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三大主体自身治理的基本财务纪律。总体来讲都应该是以收定支、量入而出,收支上大体平衡。
目前,全球非常重视收入分配效应。中国最近也在讨论收入分配: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等。除了国家税收方面所体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外,住房贷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收入再分配功能的金融业务。往往富裕的人可能是全款买房,同时存款比较多,大家常说80%的存款是20%的人存的,这些存款可以支持中低收入的人贷款买房,这样实际上有非常好的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很值得研究。同时这个业务风险比较小,因为有抵押品,而且抵押品也做了各种各样的保险。当然,如果金融业务做的不合适,也有可能把有一些很好的产品给做歪了,本来是向中低收入倾斜的,结果向富人去倾斜了,出现了很多便于炒股的资产投资,比如说抵押品再融资等等。总之,对金融企业来讲,除了对企业的融资以外,对个人的融资也应该提倡不能嫌贫爱富,盲目追求交易量或者是交易收入。
金融业历史上积累的几种个人金融业务,还是很有价值的。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倾向,认为科技发展了,老的东西没用了,过时了,转而去追求时尚,追求新东西,其实,很多传统的业务是探索多年的结果,是很有潜力的,当然传统业务也要结合科技不断改善。特别是个人金融业务,在个人收支平衡、抵押与风险管理、制定价格与回报这几个方面,需要权衡,要有选择,不能单纯只追求某一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个人金融业务包括五种,一是住房抵押贷款,二是车贷,三是耐用消费品贷款,四是学生贷款,在中国叫助学贷款。此外,还有一种有身份证就可以提供的贷款,按身份证可以自动建一个账户,当然前提是身份证要牢靠,过去日本就实行过拿身份证就可以贷款的业务,这个贷款金额有限,是普惠性的,有临时应用的功能。
个人贷款中也有一小部分实际上是经营性贷款,或者是个体经营性贷款。目前由于疫情的影响出现越来越多的所谓自由职业。从金融业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商户来讲,首先他们自己要有一定资本,还要有一定的配套贷款,配套贷款和个人资本实际上就是依靠自己,对自己的个人资本是负有责任的,所以风险也不会太高。现在还有一个情况大家很重视,就是个人资本可以创业。就创业而言,依靠消费贷款或者一些循环性的贷款,其实并不合适。创业应该申请风险投资,还是要和创业的融资机构打交道。也就是说,个体经营性贷款跟消费_生贷款要区别开来,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如果这几样东西都做好了,以后我们还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无指向的、不受限制的经常性个人消费贷款?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来讲,如果前面这些项目都做得很好的话,那么无指向的、经常_生的消费贷款或个人贷款,在经济上不一定能起太好的作用,在经济整体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见得很大。
下面说一下信用卡。大家说信用卡过去给个人做了很多贷款,新兴的支付公司和新兴的小型金融企业就会说,既然信用卡可以这么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首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信用卡诞生的历史。卡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信用卡发展的早,后来借记卡数量大幅增大,比重也大幅上升。信用卡从设计角度看,确实给消费者做了贷款,最开始是为了实现“事后付款”,消费后25天如果你没有开支票,或者是用其他方式把你花的钱给付上,会收取一定利息。当然既然有这样一种业务,也可能会有一些个体经营的经营性贷款,在多家银行开多张卡,转来转去,或者有一些利用循环信贷搞个人经营,不过总体来讲还是占的比例比较小,同时这么做的成本也比较高。
后来有了借记卡,就是花自己的钱,中间不存在贷款。借记卡之所以晚于信用卡发展起来,有很多是技术上的原因,也就是说在远程通讯、数据网络条件不成熟、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在线的实时付款,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那时所提供的支付便利,实际上是借助于信用卡组织的授权中心,而这个授权中心所获取的数据和数据处理的量并不大,根据卡号是否正规合适,没进黑名单就让你支付了。到后来数据网络越来越健全,借记卡才可能流行,也就是说你在用借记卡支付的时候,金额可以当场从你的银行账户里头扣减了。当然商户并不是马上就得到了钱,和立即支付還有一些区别。
不要把信用卡理解为是为了消费贷款所创造的产品,其起源和当时的技术限制都是为了支付便利,特别是零售支付便利。因此发卡行对此要有一定的风控,消费者有财务平衡,要自律。卡组织、发卡行以及涉及卡的这些机构,有时候也会觉得这种支付业务经济收益不够,大银行的内部风控又比较紧,因此有时候也会谋求做大业务,所以我们也在历史上偶尔发现过信用卡被用于非法支付的情况。因此,当我们观察信用卡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当前存在的说法,即银行卡既然可以办个贷,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为什么不可以办个贷?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值得推敲的。
宏观上,如果在调控经济缺乏手段,或者宏观经济分析不够透彻的情况下,有时候也会变相或盲目过度地支持经常性消费信贷,也就是无指向消费信贷,包括有些地方对P2P(点对点)网贷,曾经手放得很松,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有时候会不景气。经济不景气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疫情以来会有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也包括经济危机的冲击等等,因此,大家想拉动总需求,拉动总需求的一个办法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扩大消费。若要扩大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包括教育消费,已经有一些很好的金融产品去应对,当然也可以再进一步发展一些产品。但是,是否需要大幅度地依靠所谓无指向的经常性消费这种贷款来提升总需求呢?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是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多,那么有可能就过度依赖这种无指向、经常性消费的金融支持。而这种金融支持可能带来风险,也就是说涉及到不可持续的问题,还会造成其他一些社会问题。
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看一个经济体到底有多少储蓄,这些储蓄支持什么,或者说如何配置是最好的。大家都知道,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应该通过投资来创造新的能力,发挥新的潜力。若是需要支持消费,那么支持什么样的消费?会不会使得债务比例关系出现异常?比如说中国现在个人和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上升非常陕,这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问题,以及它和经济一般均衡之间的关系,要优化资源配置。如果通过认真优化来计算配置的话,可能最终给经常性消费这种无指向贷款的配置不会很多。当然大家也可以从双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贷款有可能通过循环,又变成企业的利润。
总结一下。从经济学对金融业务的分析来讲,经常性个人消费金融,除了比较成熟的若干种以外,当前是否真的到了应该大幅扩展的阶段?即便是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大数据发展的所谓“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有很多潜能,会在很多方面发挥用途,但是,不是一定会在无指向性经常性个贷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数据处理方面,大数据的处理究竟是什么机理?也就是算法的可解释性问题,这是目前大家关心比较多的。金融因为具有普惠性,具有准公共性,所以使用黑箱算法,也就是在不能解释模型的具体机理的情况下,包括有一些说是利用人工智能,但其实多数不是人工智能,而只是一种相关分析的做法,甚至是一种打分的做法,这些做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使用,需要冷静分析。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目前讨论比较多,就是不管用什么做法,要避免偏见,避免歧视。其中包括,即便有一些个人犯过—些错,在个人财务上出现一些问题,也不应该做出过分的处理。美国曾经有—个案例,后来通过立法说明,年轻人如果发生了信用卡拖欠,不应作为个人入学或找工作方面的参考。
还有—个问题是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目前有关消费者,特别是消费金融方面的很多大数据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应该保存或使用的,是应该删除掉的,这使得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又出现很多新的挑战。
总之,如何使用大数据,大数据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是否可以依赖黑箱算法,其中也包括打分式算法,金融科技的一些新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方式上能够运用在个人信贷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