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研究
2021-12-22熊飞
熊飞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振兴乡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带动集体经济全面发展。传统村落目前出现凋零,产业衰退,人口减少,建筑破损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分析楼上村现状,结合村落资源,空间格局,建筑风貌布置等多维度对其保护发展路径提出新的策略以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发展策略 楼上村
0.引言
现今我国分五批进行筛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计6819个村子入选,数量庞大,分布地域之广,呈现我国各个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但是由于本地人口外流,产业滞后,文化断裂,认同不足等问题,使得现有传统村落出现凋零,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印记逐渐消失,失去特色,传统文化记忆流逝是一种资源浪费。传统村落有自身独特文化与风格,这也正是乡村振兴的起点。
1.楼上村概况
楼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建的寨子。整个村寨坐东北朝西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村寨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西部,石阡县南部,是国荣乡的交通中心,很多过境交通都要经过楼上村,形成了以楼上为参照的地理认知体系。其距国荣乡5.2公里,驾车需0.5小时;距佛顶山53公里,驾车需2小时。楼上村现有十个村民组,397户1653人,其中贫困人口80户306人,全村占地面积约7200亩,耕地面积为2260亩。
2. 楼上村空间特征
楼上村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街巷空间,横竖交叉构成为整体村落的骨架。
村子在空间布局上呈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天象“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聚落周边皆为稻田、山林,形成西南山地建造特色与汉族院落住宅相结合,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聚落格局。楼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铺路,斑驳凹凸。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3. 楼上村资源分析
3.1自然资源
楼上村古寨前有大面积梯田,一直延伸到廖贤河边,梯田景观是楼上古寨的特色之一,在观音阁可看到廖贤河和梯田景观。沿着山地等高线修建的台式田地给当地居民饮食提供了保障。楼上古寨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予优美的山体景观,山体景观更加突显了楼上古寨历史感。
3.2文化资源
楼上村文化资源包括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参天古木、廖贤河、寨右的山峰以及特色农作物种植,此外还有以人文活动为内涵的民间演艺、饮食风俗等。诸如:戏曲,毛龙灯,茶灯,木偶戏,唢呐等等,构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
3.3建筑布局及风貌
3.3.1 建筑布局
楼上村村域总面积为5.6 平方公里,下辖自然村有 10 个,分别为凉水井,正楼上,古寨一,古寨二,古寨三,古寨四,下苗寨,官塘,小屯。大部分居民聚集在正楼上和下苗寨,居民点规模较小。由于地势局限,居民点呈散状分布。
村中200 余栋民居中,明代建筑 5 栋,清代建筑 58 栋,民国建筑 34 栋,建筑空间布局以三合院形式为主,民居和聚落总体呈现一种高度的均衡性。
3.3.2建筑风貌
楼上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民居建筑颇具特色。建筑群是楼上村重要的旅游资源,村中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的木构建筑,质量多为二级,屋顶和立面样式统一和谐,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特色。楼上文物多,历史文化价值高,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2个。其中楼上古寨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侗族村寨。
4.问题分析
4.1人口方面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村内老龄化严重,且多数年轻人并不选择留在村里,导致村内房屋大多闲置,无人居住,年轻劳动力的丧失更加阻碍村子产业的发展。
4.2村集体经济
村内产业没有主要支撑点,且发展不足。楼上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为主,但基本是自给自足,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基本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农家乐和民宿超市等,但数量太少,未形成规模,也无法满足游客多样的需求,村民主要还是在外务工。
4.3公共設施
村内道路大多是石板路或碎石路,道路质量参差不齐,急需改善。当地仅有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这也是造成乡村空心化的原因之一。楼上村景点之间距离过远,难以形成连贯的路线。
4.4旅游配套业
村内目前有6处民宿,均为村民自家建筑改造而成,条件较为简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游客的满意度较低。村内的公共休息空间不足,仅有戏楼广场有休息座椅,村内景点分布较散,游客短暂休憩需求不能满足。
4.5品牌效应
楼上村所在铜仁市拥有丰富且成熟的旅游资源,楼上村在名气和规模方面都远远不够。明确楼上村自身定位,避免与市内或省内定位相似的旅游地形成竞争。
5.保护发展策略
5.1保护村落原貌,完善内部功能
楼上中心村是整个村域的规划保护区,本着保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地域特色性增强文化的延续性原则。保护古村落原貌为前提,植入旅游新元素,通过民居改造或闲置空间利用,达到建筑保护。
5.2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提升乡村活力
民俗文化空间是民俗文化的空间载体,是其在形成、传承、交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体现。古村落现有的特色民俗,节日以艺术创作、文化展览等方式融入其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经济、旅游经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村落保护工作中,也使文化、手工艺能得以传承。
5.3合理规划生活基础设施,实现生活现代化
提高道路质量,提升村域道路通达性。依据地势,尽可能的完善村内道路情况,本着保护文化空间的原则,保留村内风貌。增加休闲节点,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休闲生活广场或小的休息娱乐空间,适当摆放健身器材,使得楼上发展的同时村民的幸福度得到提升。提高医疗教育条件,填补村内医疗教育。
5.4完善产业结构,吸引人才回归
丰富产业内容。可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制茶体验项目等使得茶产业扩大,茶产业链更加完善。增加旅游业体验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在村内植入艺术工坊、茶体验、民俗表演空间、垂钓空间等元素,使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身份改变,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共同经营楼上,年轻人的注入会使得楼上产业活力得以提升。
5.5打造活态历史空间,提升文化自信
丰富文化内涵、烘托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空间。活态历史文化空间的打造体现出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古村落空间布局突出文化内涵,空间区域划分界定不同功能。提升村民的共荣意识,让村民积极参与楼上建设和对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景区品质和村民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
6总结
现今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传统村落要进行自我剖析,自我革命,找对出路来发展自身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带动村庄活力,带动产业振兴。楼上村资源丰富,依托自身优势,借助乡村振兴之风,着力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更好的带动村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富红,刘娟,杨钧月.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效果与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22):33-35.
[2]游小文,温莹蕾,边克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J].规划师,2007(S1):34-36.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