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造千园
2021-12-22董雪胡洁菲
董雪 胡洁菲
浦东新区环城绿带100米林带高桥段, 总占地面积约60公顷(受访者提供)
从迪士尼的烟花到不含隐私的疫情流调,“瓷器店里抓老鼠”成为上海精细防控的形象比喻,其实上海话里还有一句谚语与之异曲同工,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意思是利用狭窄的场地、簡陋的条件做成精妙复杂的事,用来形容上海正在千方百计为民造绿的“千园工程”十分贴切。
面积仅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多达2400余万,作为人口稠密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直面临生态空间缺乏的问题。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人均公共绿地只有0.132平方米,勉强能放下“一双鞋”。
市中心,用好“边角料”建“口袋公园”,见缝插绿;外环线,环城绿带内外分别连接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向环城公园带跃升;进一步向公共生态空间扩展,用绿道网络通江达海……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上海公共绿地从人均“一双鞋”跨越式增加到8.5平方米的“一间房”,超过了东京、大阪等都市。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上海公共绿地从人均“一双鞋”跨越式增加到8.5 平方米的“一间房”。
今年,进一步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上海提出全面推行“林长制”,公园城市是其中重要建设内容,到2025年上海全市公园数量要从“十三五”末的400余座增加到10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
公园绿地是城市吸引力、亲和力的体现,也是市民可亲近、可参与的文化空间和休闲去处。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说:“‘十四五’末,上海将基本实现出门5到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给市民游客带来‘生态绿洲处处有,公园城市任你游’的体验。”
“嗬!好大的一片绿色。”初次来上海的朋友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漫步在市中心,几乎每走过一个街口就是一个精致的口袋公园,再走几个街口还能遇见一个综合公园,加之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整个城市仿佛就坐落在一个大公园里。
到2021年底,上海市的公园总量将超过500座,其中100余座是口袋公园,为市民休闲、健身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据悉,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时,上海就靠“节衣缩食”修复、改建、新建了一批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昔日跑马厅北部改建的人民公园,从小村落变身而来的杨浦公园、和平公园。1992年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到了1.11平方米,略大于一张报纸。
到了本世纪初,上海的公园绿地数量开启“加速跑”,一批旧房危房密集区变身城市绿肺。2000年,上海建成了当时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生态型城市公园——总面积140.3公顷的世纪公园,公园的原址是一片以种植蔬菜和养殖为主的农田。同年,静安区和黄浦区两区交界处的延中绿地开建,开启上海市中心建造“都市森林”的序幕。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特别是市中心很难再像过去一样大规模拆房建绿了。”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石杨说,“所以我们必须盘活存量,倡导降低公园的门槛,老百姓楼底下哪怕几百平方米的街头绿地也可以改建成走得进、坐得下的小微休闲空间。”
让老百姓一出门就有公园绿地,能够停留赏景——近年来,上海市中心从大手笔建绿进入“见缝插绿”阶段,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从2016年开始研究口袋公园建设,从技术、扶持政策等层面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建成、提升改造了200余个口袋公园。
记者注意到,这些改建自“边角料”的口袋公园虽然小,但一点也不含糊。有的是中式园林风格,有的如同街头画廊,还有的在植物上做文章,苔藓、紫藤、白玉兰等主题多样,一花一木皆是生活志趣。
以黄浦区今夏建成的“追梦园”为例,这里原是一片杂乱工地,因配合轨交修建被闲置多年,一旁是大片的石库门小区,距离周边较大绿地有七八百米。现在这里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住在旁边石库门小区的居民推窗就能见花见绿,周边居民得空常聚在座椅上聊天赏景。
“黄浦土地资源稀缺,建筑、交通包括人口高度密集,群众对公园绿地的需求非常迫切。”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洪继梁说,“我们千方百计通过公共绿地、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区域内的绿化面积覆盖率。通过持续努力,黄浦的总体绿化覆盖率超过了19%。”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前湾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同时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新建、改建300座口袋公园,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
从高空俯瞰上海,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圈郁郁葱葱的大型绿化带沿着外环线环抱上海,宛若一条翡翠项链戴在这位东方美人优美的脖颈上,这条项链正是上海环城绿带。
2020 年11 月7 日,上海市静安区高楼中间的“口袋公园”(刘颖/摄)
“环城绿带正逐步实现从‘环绕中心城的绿化带’到‘环穿主城区的公园带’的功能跃升,创造更普惠的生态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周华杰说。
记者采访获悉,从1995年至今的二十余年间,上海在外环线外侧建成了一条宽度至少500米、环绕整个市区的大型绿化带(即“环城绿带”)。
其间,上海市绿化部门克服了国内无同类先例,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高、操作难度大,建设资金紧张等种种难题。当初栽下的树苗,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较好地发挥了调节温湿度、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
数据显示,环城绿带累计建绿4038公顷,使上海中心城成环成绿,其中的滨江森林公园、顾村公园、闵行体育公园等也已成为上海市民赏花观景的最佳去处。
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推动,环城绿带周边增加了大量的居民區、产业园区。环城绿带原先作为城郊绿化分隔带的景观面貌单一、游憩设施缺乏等短板问题逐步显现。
经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测算,未来距离市中心20公里至30公里的近郊绿环以内将承载约60%的上海居民,在环城绿带内休闲游憩将成为周边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居民对交通便捷、景观丰富的高品质公园绿地的诉求也将越来越高。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介绍,升级后的“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沟通17条生态间隔带,联动“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形成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
具体来看,“环上”“环内”“环外”“五个新城”四个区域有十余项重点工作。其中“环内”稳步推进10个楔形绿地建设,全面建成森兰、碧云、三林和桃浦等四个楔形绿地,加快推进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等五个楔形绿地规划建设,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研究,结合滨江森林公园功能提升,打造吴淞口区域绿色发展示范区。
“到‘十四五’末,‘环上’将建成49座以上的城市公园。在98公里长的外环绿带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公园,形成‘长藤多瓜’‘串珠成链’的格局。同时,‘环上’功能提升项目建设标准也已基本形成,主要包含景观提升、水体提质、硬质铺装、配套建筑、智慧公园、其他配套设施等6个方面的改造措施。”朱心军说。
“造绿”只是提升绿色软实力的第一步,提升生态感受度和生态服务水平是上海的持续探索。
斜阳打在极简主义的白色建筑上,蓝天映衬着远处的高楼……深秋里,骑车或漫步在徐汇滨江大道上,看黄浦江波光粼粼,梧桐树青黄掩映,不失为双休日一大惬意事。
“平时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在这里跑跑步、健健身,看看绿树和黄浦江,也算是从钢筋混凝土里解放了。”家住上海市徐汇区滨江小区的黄女士是一名白领,平时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写字楼间,她很珍惜看到碧水蓝天的日子。
如此“小确幸”得益于徐汇区的绿道建设工程。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正式贯通滨江8.4公里的绿道,根据各个道路线型各不相同,细分为9.21公里跑步道、8.95公里漫步道和8.4公里骑行道。如今,这条与黄浦江“相伴”而行的蜿蜒绿道还串起了网红油罐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公共篮球场等,让市民休闲也多了很多选择。
绿道是指依托绿带、林带、河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已完成绿道建设1093公里,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如此“通江达海”的公共生态空间是对传统公园的进一步补充。
根据今年6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实施全域绿道网络”位列公园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三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为了贯通外环绿道,展现“生态秀带”,“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新建市域绿道1000公里,其中骨干绿道500公里。具体包括启动实施大都市圈绿道,建设骨干绿道网络;郊区各区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区一环”;主城区沿骨干河道两侧20米构筑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持续推进以川杨河、淀浦河、蕴藻浜、张家浜等为骨架的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
“造绿”只是提升绿色软实力的第一步,提升生态感受度和生态服务水平是上海的持续探索。
持续推进公园免费开放。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今年正式加入免费开放行列。截至目前,上海市收费公园仅14座,免费开放的公园达424座;实行公园延长开放及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达到399座;提升公园服务水平,一年约200场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业余生活;“十四五”将进一步拓展公园绿地复合服务功能,依托大型绿地、新建公园等建设5个园艺花市,建成上海园林博物馆……
近年来,上海公园绿地以及郊野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深受市民游客欢迎,是大家漫步休憩的好去处。虽然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是上海全年公园游客数量还是达到了1.2亿人次。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群众休息游憩的‘后花园’。”邓建平说,“我们将坚持多措并举,做到‘公园姓公’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约120公顷(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