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的现实诉求与实践路径
2021-12-22张江福蒋宏宇
张江福,蒋宏宇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儿童和青少年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80%的青少年每天身体活动不足一小时,而身体活动的缺乏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诸如近视、肥胖以及脊柱侧弯等一系列体质健康问题。自1986年11月《渥太华宪章》提出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以来,欧美国家越来越多地将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作为国家和政府促进和干预健康的重要战略和手段。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对于健康的促进问题,随之而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支持性环境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因素[2-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儿童和成人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4],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建设可为青少年提供做出体育参与选择的机会,这极大地增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内在动机。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工作的现实诉求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为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促进提供支持性环境的干预方案和有益启示。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儿童青少年
对于儿童青少年年龄段的划分至今仍模糊不清,《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将儿童青少年界定为0~17岁,不少学者的研究按照中国《未成年保护法》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青少年界定为0~14岁,而无论怎么划分,儿童青少年均包含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本文按照我国体育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划分,将其限定为中小学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以下简称青少年)。
1.2 支持性环境
1986年11月《渥太华宪章》提出的创造支持性环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成为人类健康促进的五大领域之一。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以下简称支持性环境),是指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必须使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都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们的身体活动。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主要分为支持性硬环境和支持性软环境两大类。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既包括有利于青少年身体活动开展的场馆、设施、资料等涵盖一切实体的因素,也包括政策环境、文化氛围、社会安全等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文化、制度等软性支持性环境。支持性环境作为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有效干预手段,一方面是支持性硬环境的创建,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他们基本的体育活动需要,另一方面是支持性软环境的构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从精神和文化层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从而不断吸引和激励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二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支持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物质和精神元素,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支持性软环境的创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的现实诉求
2.1 是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儿童在行为上的自主权较少,他们所处的环境可能是身体活动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5]。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认为身体活动水平受社会、身体和更广泛的环境因素的影响[6],如邻里建筑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包括公园、道路、人行道和邻里操场。WHO在2020年发布了《WHO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要制定针对具体国家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导方针,并规划整个生命过程中卫生、教育、工作场所、住宅或社区的干预方案,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活动氛围和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自2007年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来,我国一直重视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建设,并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以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可见,支持性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是践行青少年体育参与制度的重要保障
“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为其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成为青少年体育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工程。并且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支持性环境创建的政策要求持续加强,也成为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的现实诉求。我国相继施行的“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制度”“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以及“校园足球发展制度”等青少年体育参与制度,均指出创建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是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基础性工作,并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为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不断促进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见表1)。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隐忧和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为促进我国青少年广泛参与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和规划支持性环境的建设。支持性环境的创建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制度的践行,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表1 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制度中支持性环境创建的内容和要求
2.3 是干预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如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继续呈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已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此外,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人口大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至14岁人口25 338万人,占总人口17.95%[7]。加之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增加。儿童青少年群体不断的壮大,在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对我国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度的身体活动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目前许多西方政府的关键战略之一。体育参与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其中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能最大[8]。如Sallis运用行为的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 Models of Behavior,主张行为受大量变量包括人口学的、生物的、生理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影响[9]。青少年有其特定的生活空间,其活动范围主要为学校(学习场所)及家庭社区周围(生活场所)等[10],而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同时也是支撑起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环境因素。可见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对于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4 是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内在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转变,更多地需要从关注硬性支持环境向关注软环境的转变。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同样如此,而在我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计划”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大量建设全民健身场地,但其主要面向成年人,而青少年体育设施和场地没能做到按年龄阶段和需要掌握技能水平来进行专业化和细分化的规划和布局[7],由于没有将成年人和青少年的锻炼场地等进行细分,以及相关安全防护措施的不到位和不合理的使用,将会导致运动损伤等不安全等问题。此外,随着青少年体育意识的逐渐增强,提供多样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支持性环境以满足青少年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如在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构建和打造专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15分钟青少年体育圈”和“15分钟亲子体育圈”。由此可见,创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特别是支持性软环境的创建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增质提效的内在要求。
3 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的实践路径
对于我国来说,应试教育滋生的“分数换健康”、学校体育的边缘化、家长不重视等,成为制约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4个“诉求”的论述,指出未来我国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工作要实现4个“转变”,积极建设和完善青少年身体活动所需的支持性环境,有效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
3.1 由关注硬环境向关注软环境转变:营造崇尚体育的社会文化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地需要我们从关注硬性支持环境向关注软环境的转变。国外的支持性环境创建已不再局限于物质环境的创建,而是更加关注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环境创建,通过对软环境的创建以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因为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器材”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人数仅占4.5%[11],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等支持性硬环境能够基本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要,而对于激励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等支持性软环境的创建相对滞后。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软环境,第一,家庭层面,由于家长的体育态度影响子女体育参与频率和比例[12],所以提升家长的体育认知、体育支持度等支持性软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第二,学校层面,要继续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活动设计、学科衔接、教师支持等制度的建设,如通过“体育中考”“体育加分”以及“体育家庭作业”等措施的施行,激励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第三,社区层面,社区是学校是青少年经常游玩和嬉戏的场所,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结合点,增强社区里同伴对于体育活动的支持、社区对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以及社区安全程度等也是支持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当前在注重为青少年提供支持性硬环境保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以学校为主导,推动家庭和社区等有利于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等内在的支持性软环境的创建,通过营造体育的社会文化等支持性软环境的创建,从内在激励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3.2 由关注效率向关注公平转变: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指出要提高健康服务水平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是合理规划布局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总数目为78 996个,健康步道5 812个,健康主题公园2 880个[13]。从我国的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城乡差距大、以硬性支持性环境创建为主,而软性支持性环境创建则相对滞后等问题。解决数量问题是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可达性与公平性就好。首先,各地政府要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工作和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从顶层设计着手,以政策为指引,重视支持环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政策兜底措施,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创建原则,着力创建统筹城乡、多层次、区域覆盖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环境。政府通过精准的政策扶持,既考虑到发达地区在现有基础上的增质提效,扩大场地规模和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以满足城区青少年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乡镇地区的支持性环境创建工作,加大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做政策倾斜的力度和保障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保证青少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支持性环境的创建,为此要重视制度化建设,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逐步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共享程度[14]。
3.3 由单部门主导向多部门合作转变:形成支持性环境建设的合力
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建设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在创建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资源参与支持性环境创建的不平衡问题,如社会力量更倾向于资助或创建大型体育场馆,而相对于当前我国社区和乡镇需要的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而言,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如何实现由政府和体育总局单一部门主导向多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是为我国支持性环境创建提供资金动力的关键所在。如《曼谷宪章》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制订并执行一系列的健康促进政策,以社区、民间团体和企业为主要力量,建立伙伴关系,为促进健康城市提供保障。因此,支持性环境创建不应该只是政府和体育部门的责任,通过学习发达国家跨界整合体育治理思维的先进经验,联合体育总局、卫生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最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局面,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如2011年加拿大一项名为Active Healthy Kids Canada(AHKC)的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社区和政府在其战略中采取这种多部门和多层次的方法,通过改善建筑环境,不断促进儿童和青年的体育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的行为”[15]。促进参与体育活动的综合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确保体育环境成为一个活跃、简单、有吸引力和有益的选择,而这种战略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地方政府的参与。此外,多部门协同制定和颁布政策文件,也会大大提高政策的公信度和执行力度。
3.4 由学校主导向“家校社”联动转变:构建一体化的支持性环境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始终承担着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有限的自主性,家庭、学校和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3个主要场域[16],均会影响和塑造他们的健康行为。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情况,就家庭层面,由于家长在价值观层面长期存在的高考唯分数、唯大学论的影响,造成重视文化成绩而挤占体育活动时间等“以分数换健康”的现象,更是有数据显示有近70%的家长在学生回家后不允许参加体育活动,甚至有74%的家长不陪孩子一起运动[17]。而学生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均和父母一起度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很难得到延续,除此之外,社区作为青少年玩耍和嬉戏的活动场所,社区体育设施、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及体育宣传等支持性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很明显,青少年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在家庭和社区的缺失,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学校仅靠学校体育单方面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就有必要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体育活动支持性环境,打破学校“关门办体育”的局限,向家庭、社区要人员、要时间、要资源。以使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家庭和社区扩展。基于此,围绕青少年生活、学习和玩耍嬉戏的主要场所创建“家校社”一体化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对于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健康支持性环境的营建。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青少年身体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舆论氛围。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和城乡在发展上的差距等造成的支持性环境公平性和可达性不高,多样化、精细化欠缺等不足,制约着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参与。研究针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创建的4个“诉求”,提出4个“转变”的支持性环境创建的实践路径,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