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
2021-12-22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陇南供电公司王永攀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陇南供电公司 王永攀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电力数据价值,国网陇南供电公司发挥电力“先行官”和央企“顶梁柱”作用,以数字化为依托,以电力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为主要场景,以“数字陇南”“数智陇南”为总目标,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甘肃电力智慧。
创新做法
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
基于脱贫户、边缘户、扶贫车间等扶贫档案数据,结合用电数据、电费数据、交费信息,采用数据提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规则体系,从用电量指标看脱贫程度,从用电趋势指标看发展状况,从交费指标看经济情况,对潜在返贫风险的用电户进行“红黄蓝”三级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共享至各级政务平台。
构建乡村振兴电力指数
乡村振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指标体系设置必须全面、科学、合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选取最能反映乡村振兴内涵的代表性指标;一致性原则,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联指标之间要具有一致性,不能相互矛盾;独立性原则,即指标之间互不包含,相对独立;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计算的便利性。
通过调研,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最终确定乡村振兴电力指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计算分析。
乡村振兴电力指数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级指标是乡村振兴电力指数,二级指标分别是产业兴旺指数、生态宜居指数、生活富裕指数,每个二级指标下包含多个三级指标。以居民用户用电信息为基础,引入电量、节假日、地理经纬度、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天气和海拔等16个特征影响因素,构建村镇智能识别模型。
从产业维度观察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通过对某区域的产业用电情况进行聚类分析,掌握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选取分布广泛的特色产业,应用热力图可视化展示,洞察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聚集效应,为各级政府提供精细化产业发展信息。从产业链维度分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生产、加工、制造、仓储、物流、销售的运行情况,了解产业链上下游连接紧密程度,把握产业链短板环节,不断调整产业链布局结构。从产业园维度实时掌握园区内各类企业的信息,包括分布情况、所属行业类别、经营内容、经营规模,通过用电情况持续监测运营情况,对用电数据异常的企业及时发出预警,便于园区及时管理。
生态宜居,是守住乡村劳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融合水、电、路、讯、网等多源数据,综合反映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此外,公共照明、物流点、充电桩等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注的重点,用电数据可反映扩充情况、使用频次等。
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主要关注教育、卫生、养老配套公共服务,通过电能表开户信息准确定位公共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其扩增情况,通过用电趋势及用电量同比增长率等数据,对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污水处理点的数量、分布,可结合用电数据监测其使用情况。包括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等用电数据进行监测,反映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和执行力度。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通过电力开户信息直观展示农宅分布,根据居民用电情况测算常住率,尤其可以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进行常住率的实时监测。通过用电数据,对比城镇和农村常住率,有助于政府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调配。监测不同地区用电活跃程度的差异,可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此外,对同一地区居民户之间用电量差异度、城乡户均用电量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还能分别反映乡村内部及城乡间发展均衡程度,为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及区域间贫富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监测休闲娱乐业用电情况,可以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搭建电力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平台
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乡村振兴电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搭建电力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平台,将地区当前的防返贫具体工作以及区域振兴发展情况通过构建可视界面,从空间域和时间域进行数字化、量化、可视化展示,全方位反映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并以此进行乡村发展指标异动分析,为政府实施区域宏观调控和政策调整提供数字化支撑。
成效
国网陇南供电公司大胆创新、持续探索,从乡村振兴的空间域和时间域不同维度进行数字化、量化、可视化展示,全方位展示市(州)、县(区)、乡(镇)、行政村4个层级防返贫各项指标以及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情况,通过乡村发展指标异动分析,为政府实施区域宏观政策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数字化支撑。
电力大数据平台
构建防返贫监测“第三只眼”
基于电力大数据,将所有居民用户以及所有扶贫车间纳入监测范围,发挥电力大数据村村通、户户通的优势,提升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将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防范,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成为除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之外的防返贫监测的“第三只眼”。
做好村镇识别“千里眼”
基于村镇智能识别模型,预测常住人口数,精准掌握乡村“集聚”程度,测算精准度达到95.3%,为合理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优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乡村振兴要靠人才振兴,人口的大量、持续流出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是不利的,通过常住人口数的变化评估人口聚集效应。
争当乡村振兴“好帮手”
基于乡村治理辅助决策多维分析,全方位研究分析陇南市乡村整体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成效、乡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化、空壳及治污企业监测以及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运行进程,为政府部门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效依据。助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服务产业兴旺“老黄牛”
以农业合作社为服务对象的扶贫车间监测,通过对农业合作社用电情况监测,基于一系列的监测预警规则,发出红黄蓝三级预警,动态展示扶贫车间地域分布、产业类别分布、停用电情况、预警类型分布、预警地域分布等信息,分月度、分地区、分企业进行预警,从电力视角评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发挥振兴评估“风向标”
基于乡村振兴电力指数,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5个维度实时监测乡村变化、振兴发展成效。科学评估村庄发展现状以及潜力,为政府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乡村规划分类以及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为政府对乡村振兴措施及时纠偏提供量化依据,用小指数撬动大治理,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稳步推进。通过构建乡村振兴电力指数,实现一村一指数,辅助各地市对乡村发展情况和潜力进行评价,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横向比较,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各地市乡村振兴进程提供量化管理依据,为评估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情况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