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1-12-22
吴宜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核能院院士
由于核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其处置和排放有严格标准,应该严格遵守国际行业相关规定要求。
目前关于核辐射对于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仍有很多研究工作正在开展,比如氚进入生物体后易累积,不易代谢排出,即使是低剂量氚,对生物体也可能产生损伤等。如此大量的核废水排入海洋,对于渔业和海洋生态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日本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对核废水入海的反对声音大,这些舆论势必对日本本土及邻国的渔业等产生冲击。
核废物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极低水平、极短寿命等五类放射性废物,从核废物物理性状可分为固体、液体与气载废物。针对核废物的管理,相关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已经明确核废物处理的主体责任,其中《国际核安全公约》(1994年通过)和《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1997年通过)都规定了放射性污染的最终处置责任应由污染者承担。
核废物如果置于非人为可控的环境中,往往影响的不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全球。对核废物的处置,一般首先会进行减容处理,减容方式有很多,比如对液体核废物可能会采用过滤、吸附、蒸发、水电解等方式,减容后对核废物进行收集整理,再储存到特定容器或设施中。在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核废物一般采取封存处置方式,不向环境中排放。
丛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
在自然界中,能量信息可能总是相伴而行,无处不在。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不仅赋能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结构,还可以维持体内生命物质的位移或变构等微观运动,同时伴随体内信息的网络传递。
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是创建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单位。它不能独立存在,其主要的载体形式能量波以传输和转换实现信息传递。
生命的本质是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以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方式维系生命整体活动所表征的高智能、自组织、自稳态,新陈代谢、自我修复、自我繁衍。认知生命本质的重大基础研究就是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全面解析,揭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瞬时属性,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状态,探索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基因结构、不同生活方式和所处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体生物大分子变构及细胞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动态变化规律。
宇宙的本质可能就是能量。能量不同的聚集态构成了宇宙的三大组成,即明物质、暗物质、暗能量,千差万别的明物质也是能量不同聚集态的表征。由此推论,作为生命体的典型代表——人体也是由明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部分构成,由无时不在的能量信息的网络化传递转换机制调节维系生命活动。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首要措施。我国水力资源要充分利用,但潜力有限。风能、光伏发电将是主要能源,同时要因地制宜建设裂变核反应堆、地热等清洁能源发电,利用潮汐能等能源。
风能、光伏、潮汐等间歇式发电和恒定功率的核能,都必须以储能调节。未来10年要发展1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如以10%的储能功率、储能6小时相配合,就需建7.2亿千瓦·时容量的储能电站,或720座1吉瓦时储能电站。储能电站建设费用如以平均1400元/千瓦·时计,需投资1万亿元。分布式储能费用也许还要更高。可见,储能机遇很大,担子也很重。
储能技术路线百舸争流、各有所长,应允许在竞争中发展。储能是商业行为,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建设投资、使用寿命、能量转换效率、设备利用深度、电进价、电出价和运行费用等,其中与储能技术设备相关的是前四项。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不存在重大技术难题,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心,要制定坚定、可行的政策,消除习惯性和地方保护主义。如停止建造燃煤电厂、逐步提高排放税、加速试点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并及早实行等。
除了政策,补贴力度也要恰当,奖补要与惩罚并施。我国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发展中的补贴实践证明,过度、单纯的补贴弊多利少,该教训应该充分汲取。
尹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工业互联网有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体系。其中网络体系是基础,涵盖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各环节人、机、物的泛在深度互联。在我看来,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如何实现按需互联,保障比特流端到端实时可靠交互。现有工业互联网基于TCP/IP“尽力而为”模式,“二八效应”严重,网络资源主要消耗于20%节点,无法实现全要素链、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按需互联、比特流端到端实时可靠交互。二是生产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泛在化感知产生的数据量将呈爆炸性增长,如何通过最大化网络效能,实现跨“感知—计算—控制”3个功能域的直接优化控制,支持跨功能域的信息流语义级交互。三是如何保障互动的安全可控,实现人、机、物知识流协同交互。工业互联网的人、机、物多维度、跨层次互动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如何构建网络、设备、平台、数据、应用的多维度的安全可信保障体系,实现云、边、端的智能协同实时精准控制,支持面向工业生产和服务系统的人、机、物知识流协同交互。
谈工业互联网,不能不提5G。现如今,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落地应用、融合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我看来,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核心关键是打牢网络基础。实现生产链、产业链、价值链全要素的网络化安全可靠互联仍面临诸多问题。“5G+工业互联网”应用前景广阔,充满挑战,需要重视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