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云南旗袍收藏第一人
2021-12-22田芯竹
文 / 田芯竹
“水样的女人,水样的心思,穿上一袭旗袍就是完美成熟的经典。”
读懂旗袍,金梅花了近二十年时间。
在她心中,旗袍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重要代表之一”那么简单。每一件传统旗袍,都是一件艺术品——专为展现中国女性的美而量身打造的艺术品。
2004 年,在不经意间入手了第一件旗袍藏品之后,金梅便一发不可收拾,多年来陆续收藏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旗袍600 多件,耗资不菲,被誉为“云南旗袍收藏第一人”。
旗袍在金梅手里,也跳脱了藏品该有的投资赢利宿命。十多年来,金梅以600 多件传统旗袍为研究对象,对选材到设计再到制作工艺做了细心研究和梳理。如今,装着一肚子“旗袍文化”的她,从城市走入村寨,向各族妇女传授旗袍制作技艺,在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和妇女创业就业。
邂 逅
金梅始终记得她的“人间四月天”。
那是2004 年的一个晚春,在昆明市中心新西南大厦旁边小巷的古玩店里,金梅见到了一件清代旗袍。“是织锦质地的,第一眼看到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真是‘喜欢你,没道理’,想把它买下带走的意愿非常强烈。”回忆起与清代旗袍的偶遇,金梅至今还对当时与店主的那次讨价还价感到十分享受。用她的话说,彼时的心情,就像一个孩子上了一天学,回家后,突然发现桌上放着巧克力蛋糕一样惊喜。
也正是在此时,金梅的人生出现了一个拐点,仿佛有一只无形的“上天之手”,牵引着她毅然踏上了旗袍收藏之路。一段时期内,她流连于昆明的一条条古玩街,挨家挨户询问关于旗袍的一切,并乐此不疲。久而久之,身边的亲友,甚至是许多古玩店老板都知道了她的嗜好,有好的藏品都会首先通知她,而她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数年间,她将600 多件流散在云南民间的清末民国高品质旗袍收入囊中,为此花去了上百万。在云南,论旗袍藏品数量金梅是其中翘楚;放眼全国,拥有数百件传统旗袍的藏家也并不多见。
“这些钱拿来买房子、车子不好吗?”“品位高端,累了生活。”
在亲友看来,不走寻常路的金梅,买了一堆难以二次赢利的旧衣烂衫,钱烧得不值。但鲜为人知的是,收藏旗袍并不是金梅的突发奇想,她被旗袍“种草”的时间其实很早。
金梅的祖上是满族人,戊戌变法时因同情维新派,被贬谪到云南为官,从此定居昆明。进入民国后,家里长辈还延续着穿长袍马褂和旗袍的习俗。金梅幼时翻看家里留下的诸多老照片,对身穿旗袍的外婆等长辈印象至深。
照片中的她们,在旗袍的“加持”下,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东方女性之美。“别具一格,很难复制,和穿成衣(即批量生产的现代服装)的现代女性的气质和神韵迥然不同。”金梅说,家里有一件外婆留下的旗袍上装,绣花是立体的,“穿上后,街坊邻居没有不说好看的”。
教学员染布
“好看”是抽象的。究竟是衣服成就了人,还是人成就了衣服?带着这样的疑问,金梅开启了探寻旗袍魅力之旅。
探 索
旗袍挑人,穿得上旗袍并不等于能穿得好旗袍。
“旗袍上身,能迅速提起女性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女子,只要一沾上旗袍,便有了不同寻常的韵味。但能不能hold 住这份雅韵,还与一个女性的内在美密切相关。
“袍裙在身,步子迈不大,只能走小碎步。如果再配上得体的发型、首饰、伞包、香扇,以及优雅的手势,中国女性柔美若水的气质才能展露无遗。”在金梅看来,服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旗袍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旨趣与价值取向。而对于淘回来的每一件旗袍,她都采取“三步走”措施:清洗消毒、品质鉴定、精心保存。在金梅的工作室里,600 余件旗袍各安其位,犹如一张张历经岁月洗磨的黑胶唱片,让人能够在触摸与赏玩之间,轻松穿越时空的阻隔,找到那份久违的“岁月静好”。她坦言,对于自己十分中意的那些藏品,会“贪心地”只留给自己试穿,肆意享受那份来之不易的高贵与典雅。
学员复制的云南民族风格旗袍
石屏传统旗袍服饰技能培训班
学员复制的传统元素盘扣和旗袍
为了解密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除了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之外,金梅还专门读了一个生态博物馆学研究生,以提升自己对文物的专业鉴赏与辨别能力。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金梅形成了对旗袍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厘清了之前很多关于旗袍的误读。比如,旗袍并不能简单地与清代满族妇女旗装画等号。实际上,旗袍从出现到大行其道,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深衣”,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先民,受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着装风格——旗装。
清朝建立后,旗装成为了贵族的专属服饰,并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服饰设计和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云南的傣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等的传统服饰仍使用着一些传统旗袍的制作工艺,设计上也借鉴了旗袍风格和元素。”可以说,旗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反映。
而我们今天常说的旗袍,是民国设计师在清代旗装基础上做出的一次重大改良。“受封建礼教束缚,传统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曲线毫不外露。”金梅介绍,民国建立之后,在中西文化荟萃的上海,缝纫师们结合中西服装制作风格,推动了海派旗袍的诞生。“旗袍制作从此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更为合体,女性的形体美得以展现。既是一次服装改良,也是一次妇女解放运动。”
海派旗袍一经诞生,便受到社会名流争相追捧,在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占据中国女装舞台的中心位置,到40 年代达到鼎盛,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它像汉字、红灯笼、舞龙舞狮一样,成为中国人对外诉说自己国家和民族人文历史的一个重要符号。
传 承
“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在红土高原上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云南文化。”在金梅看来,云南良好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为传统旗袍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也促成了云南旗袍种类繁多、款式丰富的特点。“能拥有那么多旗袍藏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旗袍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云南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读懂旗袍底蕴的金梅,于2013 年自筹资金建立了“喜客旗袍主题艺术馆”,以展览旗袍和挖掘、整理、研究云南传统旗袍服饰文化为己任,艺术馆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为社会培养传统旗袍设计和制作工艺师的公益性机构。与此同时,金梅常年在全省多所大学和各地“非遗”、文创产业基地提供旗袍文化公益讲座,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向社会做公开分享,并在云南艺术学院大讲堂开设了“云南旗袍文化”公开课。
但她并不甘心将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写在纸上或放置在象牙塔里,而是尝试着将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走一条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之路。
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士陆续加入到旗袍的研究和制作队伍中来。近年来,金梅在昆明西山脚下开设了一个小型作坊,和几位有着二十多年服饰制作经验的专业裁缝师,用民国时期的旗袍真品作为“母本基因”,传承、复制出了六十多款传统旗袍,他们所复制的旗袍,与旗袍藏品一道多次到广东、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展览,并登上“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等大型文化活动舞台,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喜客旗袍主题艺术馆也因此而名声大噪,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一些文化学者、服饰研究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
“旗袍是中国妇女生活当中所穿的一件衣服,它是一件从上到下有20 多个尺寸的,符合妇女的身材、身份、着装需要的一件衣服。”在金梅的培训教案上,详细记录着旗袍的点点滴滴。2016 年,金梅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开办传习馆。她不断深入民族地区走村串寨,收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元素,力图通过对比研究让旗袍演绎出更丰富的款式、色彩以及制作技艺,并先后对昭通、西双版纳以及嵩明、澄江等地的农村妇女、下岗女工百余人进行旗袍制作技术培训,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学员制作的盘扣
学员用白族土染布制作的旗袍
2018 年,经专家严格审核通过,金梅被上级有关部门认定为县级“传统旗袍制作非遗传承人”并在嵩明县孵化了云南第一个“传统旗袍制作非遗项目”,金梅的旗袍制作传习馆也随之落地嵩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心和爱护,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加让我感到责任在肩,要把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好。”两年多来,在省民族宗教委的帮助指导下,旗袍制作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技能抢救保护项目在嵩明县顺利开展,晚清、民国旗袍制作这一濒临失传的工艺以教学培训的方式得以传承,吸引了当地以苗族妇女为主的上百名各族群众参加。
让金梅感到欣喜的是,参加培训的妇女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我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云南培养一批青年优秀传承者,让旗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薪火相传,进而推动云南服装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漂亮的旗袍成为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