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峨山县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12-22峨山县民族宗教局
文 / 峨山县民族宗教局
摆衣寨文化广场
近年来,峨山彝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探索符合峨山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路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全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顺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聚民心
“一天听不到施贵华的广播,心里就不踏实。”村民李琼珍口里的施贵华,是峨山县小街街道兴旺村彝族村民,他今年71 岁,是一位有50 年党龄的老党员。施贵华每天清晨6 点准时起床,6 点10 分开始播放村里的广播,开始是民族民间音乐,6 点30 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7 点后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8 点结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既然做了广播员,就要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好。”在当村广播员的26 年间,施贵华风雨无阻,每天为村民放广播,讲解时政新闻、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农技知识等,通过不断发出“民族团结好声音”,打通党的民族政策走进山区农村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最美播音员”。
在峨山县,像施贵华一样义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人还很多。比如双江街道小龙潭村的普朝富、“峨山新乡贤”王志诚、峨山县百姓宣讲团、甸中镇“小小宣讲员”队伍等等。近年来,峨山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抓手,坚持重要时段宣传与日常教育引导相融合,以“线上+线下齐步走”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五观”,推动全县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激发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践活动中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采茶 施贵生 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固民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心实意为各族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双江街道大白邑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卫真说。
峨山县大白邑作为玉溪市5 个农村侨乡之一,是一个以回族人口为主的社区。多年来,社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守好民族团结主阵地,除了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无偿捐赠等形式对周边村民实施真情帮扶外,还积极围绕人居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改进、社区矛盾调解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融洽各族邻里与周边村寨之间的关系,如今这里已成为彝、汉、回、哈尼、蒙古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团结家园。
无独有偶,走进双江街道摆依寨,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放在停车场,村民坐在门前闲话家常,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近年来,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与哈尼族、傣族、汉族、白族等周边多个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刀存英是从墨江县嫁过来的傣族,10多年来与邻里相处融洽,从没发生过争吵,不仅学会了彝语,还担任了村委会的妇女主任。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和大家聚在一起绣花、跳舞、拉家常。
施贵华 26 年坚持传递好声音 马宇路 摄
大白邑和摆依寨,只是峨山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2017 年开始,峨山县结合《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 年)》等文件,起草了《峨山彝族自治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八进”活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县级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了20 余名干部组建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其间,峨山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峨山县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截至2020 年底,全县共命名了191 个示范单位(家庭),成功打造了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9 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55 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峨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峨山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聚力发展暖民心
别具特色的农家小院
走进峨山彝家山寨,每当看到身穿传统服饰的彝家姑娘,总会眼前一亮。那繁杂且寓意深远的图案、艳丽又不失层次感的色彩总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些,都来自当地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人们将它称作“彝绣”。据传,峨山彝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漫长岁月里,勤劳聪慧的彝家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创制出了纳苏堆绣、聂苏挑绣、山苏平绣、花腰贴绣等多种技法,以及长短针、套针、打籽针等十余种针法,形成了独具峨山特色的彝绣风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较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孕育出李绍萍等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
对此,峨山县建立起彝族服饰文化传习阵地,加强彝族服饰文化传承培训,开展彝绣进校园活动,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峨山县刺绣协会、峨山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旨在传承和弘扬彝绣文化的机构应运而生。
除了刺绣,彝族花鼓舞、彝族四腔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也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1999 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2006 年5 月,彝族花鼓舞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峨山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2011 年11 月,峨山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彝族花鼓舞)之乡”;2020 年,彝族花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峨山县积极推动彝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嶍峨古镇、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等新型城镇化旅游特色小镇,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火把节”“开新街”“咪嘎哈”等民族文化节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做好传承和发展,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是峨山县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和省、市民族工作决策部署,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众多举措中的一个。
万寿菊美了荒山富了百姓 施贵生 摄
近年来,峨山县聚力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民族经济发展。2016 年以来共调整认定了云南源天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峨山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峨山县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供销合作社、峨山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5 家企业为第二批民贸企业,2016 年至2019年兑现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财政贴息192.06 万元,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为自治县民贸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贯彻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医疗保险补助政策,确保全县人口较少民族群众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效缓解了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落实少数民族教育补助政策,积极争取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资金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2016 年以来,共有115 名困难大学生获得民宗部门补助资金27.9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到2019年全县彝族山苏支系聚居区域在校和毕业的大中专生已超过30 人,山苏人有了第一个博士,自治县民族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峨山县不断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各族群众身边,在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下,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面提高宗教领域管理服务水平
峨山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宗教教职人员开展培训,将《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政策法规等内容纳入日常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峨山县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成员换届选举指导性意见》等文件,强化了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五进”活动,让全县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大局意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维护宗教领域平安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近30 年来,峨山县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年在全市民族宗教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2019 年9 月,中共峨山县委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 年8 月,峨山县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