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2021-12-21韩垂栋
韩垂栋
把握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途径。将语言文字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是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语文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语言情境,加深语言理解
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教师能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能表达、敢表达。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将无声的文本转换成有声的语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灵隐题联》一课时,我采取多媒体导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文字信息,通过师生共同朗读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有的语言文字统筹起来,转化为声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同时,将趣味小游戏的方式纳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中去。设定课堂游戏区域,将文本信息中涉及的苏轼、方丈等文本信息主体纳入到课堂表演中去,通过学生扮演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表达、表演的综合素养。
二、激活教学思维,提高感知能力
语文是用于交际的重要学科与知识,是实现生活感悟、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的重要学科。所有的知识来源都是生活实践,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学生的感知能力。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借助现代技术,将文本信息中的文字与现实感知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真实感悟纳入到情景化教学实践上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趣味相声》的阅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了欣赏几场相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相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学习还是属于第一次,《趣味相声》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文化艺术中的魂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呈现生活的场景,让单一的文本多样化、多彩化、可视化,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效的感知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把握文字主线,提升整体思维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信息和语言文字层面,还应该挖掘深层次的内涵,以此来反作用于阅读内涵。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综合引领,高度的总结概括,可以进一步升华文字信息带来的阅读魅力。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关爱”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爱在生活中的体现,而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人、感恩”观念。这就必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阅读的助手,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能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彰显自身的主观意见、体会到文章内涵之后开始升华。在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我将文字主线与情感因素深度融合,通过引领把握主线的模式,提升小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入地理解爱的无私奉献,把握生活中的幸福。让学生深度的感受到爱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长辈、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进而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敬老、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实践。小学生相对抽象的思维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信息的提升,重视语言文字与生活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信息的转化,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保障进一步促进语文知识内化于小学生的心中,不断提升学生将语文知识生活化转换的能力。
【本文系广东省外语艺术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20年度科研课题“山区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GDZZ02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