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2021-12-21李小敏
李小敏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课内课外信息的沟通、全面互动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探究能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也被应用到数学课堂里。作为教师“要结合教材,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进行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写法》的研课时先让学生利用数学工具盒中的红色小棒来“摆一摆”,通过问题:如何可以一眼就看出摆的是数字“1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体验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一”和“十”为计数单位的交替使用。接着播放视频《古人计数》,渗透以“十”为计数单位的思想。最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思考用两颗珠子来表示数字“11”,由此引出“计数器”,看计数器来写数。在此活动中,学习不仅让学生親身体验感受到发现知识的快乐,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能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体验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重视自主实践。学习完“认识立体图形”后,我让同学动手做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个立体图形。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动手制作正方体;第二小组制作长方体;第三小组制作圆柱体;第四小组制作球体。每小组制作完后带着作品进行第二天的复习课程,课后每一小组分别评选出前三名给以奖励。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的空间思维并不是很强,如果课堂上只是生硬出示课件看图片,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但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作品上课,在小组内交流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巩固他们对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在实践中体验知识,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能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好处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有效联系,将数学教学内容充分落实到学生生活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生活,创设情景课堂教学,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要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如在进行十以内连减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这个新内容。一年级的小朋友喜爱听老师讲故事,也爱读故事,所以在课堂中给孩子们讲数学小故事,学生能学得理更带劲。比如我在教授“连减”时讲的生活小故事:在星期六的时候,数学王国里的聪聪小朋友家里来了好多亲戚,有叔叔,伯伯,阿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聪聪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可是这也愁坏了聪聪的妈妈,家里的苹果不够了,这可怎么办呀?聪聪看到妈妈这么苦恼,想帮妈妈分担,自告奋勇地要去楼下帮妈妈买水果。聪聪一共买了10个苹果上来,大家先吃了4个苹果,最后再吃了5个苹果,那聪聪买的苹果还剩下几个呢?再例如教授10的加法时创设如下生活场景: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庆祝活动,美食城里有好多好多的美食,分别为2元,3元,3元,4元,6元,7元,8元,聪聪和明明的爸爸只给了他们10元,那他们两个可以用10元买到哪些好吃的?通过创设欢愉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于数学的恐惧感和枯燥感。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