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兰州市七里河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12-21张洁杨暐王玉平姬瑞
张洁 杨暐 王玉平 姬瑞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6-2020年七里河区梅毒病例数据,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303例、年均发病率79.77/10万,其中2016、2017年报告发病率均低于111/10万,2018年报告发病率94.5/10万,2019年报告发病率74.2/10万,2020年报告发病率18.9/10万;各期梅毒均有检出,其中隐形梅毒最多2091例,占90.79%;男女性别比1.05:1;离退人员报告最多688例,其次是农民504例、家务及待业343例,三类职业报告人群病例数占病例报告总数的66.64%;以40岁-及50岁-组和60岁以上组病例数最多,年龄分布曲线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结论 兰州市七里河区病例数呈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性病监测,有效预防与遏制梅毒的传播。
关键词:梅毒;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759.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通过性传播、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等引起的慢性疾病,常累及包括皮肤粘膜在内的多个器官或系统[1]。在1960年左右,梅毒在中国几乎被消灭,直到1980年左右,在我国沿海地区梅毒又卷土重来,随后蔓延至全国。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除香港、澳门、台湾)梅毒发病率自1990年的0.09/1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49/10万。2010年我国梅毒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达到183600人年[2]。现在我国已将梅毒纳入乙类传染病防治,其作为一种全身扩散性的性传播疾病,危害性大、传染力强,常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感染梅毒还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性病防治数据系统,从中导出了2016-2020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的梅毒病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自兰州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性别、时间、年龄和职业的梅毒患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兰州市七里河区梅毒流行特征,了解梅毒流行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1.3 诊断标准
梅毒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18,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符合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梅毒的分期:一期梅毒(硬下疳或腹股沟淋巴肿大)、二期梅毒(皮损包括斑疹、斑丘、脓疱疹等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和三期梅毒(如眼梅毒、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等)、隐性梅毒(无任何梅毒性的临床表现),胎传梅毒(生母为梅毒患者,早期2岁内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二期梅毒,晚期2岁以后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三期梅毒)[6]。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资料在Excel中建立病例数据资料库并整理,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特征分析,以构成比、率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以卡方检验比较率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6-2020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共报告发病数230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9.8/10万, 2018年报告发病率94.5/10万,2019年报告发病率74.2/10万,2020年报告发病率18.9/10万,七里河区梅毒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发病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49,P<0.05),见表1。
2.2 梅毒分期
2303例梅毒报告病例中,各期梅毒均有检出,其中隐形梅毒最多2091例,占90.79%,其次是Ⅰ期梅毒120例(5.21%)、Ⅱ期梅毒80例(3.47%)、胎传梅毒8例(0.35%)、Ⅲ期梅毒4例(0.17%),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6-2020年各年中隐形梅毒所占比例最大,胎传梅毒所占比例最少,见表2。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別分布
报告的2303例梅毒病例中,男女性分布相似,其中男性1178例(51.15%),女性1125例(48.85%),男女性别比为1.05:1,见表3。
2.3.2 年龄分布
在报告2303例梅毒病例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以40岁-及50岁-组和60岁以上组病例数最多,分别为408例(17.72%)、474例(20.58%)和969例(42.08%)年龄分布曲线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见表4。
2.3.3 职业分布
在职业分布中,报告数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离退人员报告最多688例(29.87%),其次是农民504例(21.88%)、家务及待业343例(14.89%),三类职业报告人群病例数占报告总数的66.64%,见表5。
2.3.4 文化程度分布
以初中文化程度报告最多1209例、占52.50%,其次是小学430例、占18.67%,高中或中专331例、占14.37%,大专及以上252例、占10.94%,文盲68例、占2.95%,学龄前儿童13例、占0.56%,见表6。
3 讨论
兰州市七里河区2016-2020年间共报告病例数2303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报告发病率由110.68/10万降至18.89/10万,5年平均发病率79.77/10万,高于城关区(46.87/10万)[7]、甘南州(49.43/10万)[8]的监测结果,这可能与近几年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性健康宣传教育,积极引导隐性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等有关。5年间七里河区报告隐性梅毒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0.79%,可能是因为隐性梅毒相对临床症状不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在患者进行就诊前检测、婚检、孕检时才能够发现,在感染者体内会检测发现梅毒螺旋体、其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播,若在感染初期并未发现,可进一步发展为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
研究结果显示,发病性别比,在1.05:1左右波动,以40岁-及50岁-组和60岁以上组病例数最多,年龄分布曲線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可能是当前健康性教育面对的主体主要是青壮年,对于老年人的宣讲工作并未的到足够的重视,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群性观念发生了转变有关。疾控部门应当与社区门诊一同努力,针对老年人群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提醒该类人群注意高危性行为的防护措施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有效控制梅毒在老年人群中的传播[9]。人群职业分布中,以农民、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占比较多,其它职业人群,如离退人员、工人等增速较为明显,这与甘肃省以及兰州市城关区[5]的监测结果相一致[3],这可能与在传染病报卡填报个人信息时,如果填报项为农民,则不用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地址等隐私信息,有些感染者会借此谎报个人身份信息等有关,该类人群工作时间不固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缺乏一定的性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低下,故感染风险较高。
结合当下梅毒的流行现况,各级疾控、医疗卫生、公安等部门,应相互紧密协作,做好如下工作:①加强传染病报卡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建立传染病报卡监管机制;②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性病规范化门诊和相关检测培训,提高梅毒分型的准确性和精准性,杜绝错误填报、漏报、报告不实等现象的发生;③加强入院前检查、婚检、产检的监测工作;④利用各种自媒体及其他宣传平台,拓展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自我防范意识,提倡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⑤研究表明梅毒感染与艾滋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要强化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以提高高危人群的主动检测意识,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10]
分析了2016-2020年七里河区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梅毒监测病例报告资料。得到梅毒按年龄、学历、梅毒分期等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的数据,全面了解2016-2020年兰州市七里河区梅毒的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减少该病的发生,以便于制定更全面更有效的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P. J. Read and B. Donovan. Clinical aspects of ad9ult syphilis[J].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2012, 42(6) : 614-620.
[2] 田婷婷,侯雅宣,李雨晴,祁鸿姣,陈默,吕美霞.中国梅毒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5[2021-05-19].
[3] 赵亚栋,王晓蕊,屠爱霞,王斌,余爱玲.甘肃省2013-2018年梅毒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11):1280-1285.
[4] 张田生.西方梅毒史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3,14(00):416-422.
[5] 王晓蕊,赵亚栋,许亚宁,白莉,屠爱霞,李慧,余爱玲,王斌,苟伟斌,林诗媛.2008-2017年甘肃省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3):4243-4246.
[6]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梅毒诊断: WS 273—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7] 陶连弟,程宝莲,马娴,陈继军.兰州市城关区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0,35(04):40-43.
[8] 王翠兰,李玉丽.2008—2017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34(01):32-35.
[9] 刘健,叶星,槐鹏程,刘殿昌,初同胜,李富容,张福仁,李士雪.2010-2019年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02):65-68.
[10]张亚.2015—2019年邳州市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2020,34(12):91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