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解读,促进初任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2021-12-21王阳阳
王阳阳
对于初任教师来说,规范地教学设计有助于自己站正、站稳讲台。而规范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尝试带领初任教师寻找出一条有效的文本解读路径,以促进其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要进行文本解读,离不开探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做到基于文本、落实语文要素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火烧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基于文本
1.看教材
(1)读课文。通过读《火烧云》课文、看课后习题,笔者认为有这些可教、要教的内容:(见表1)
(2)看单元导读。根据《火烧云》单元导读,笔者修改了“段”的内容,增加了“篇”的内容:(见表2)
2.看教参。教参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向导,可以增强了我们对文本的認识,加深我们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在认真研读教参后,笔者在“词”的部分进行了增加:(见表3)
3.查资料。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常常要“与作者对话”,所以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是深入文本的重要一步。《火烧云》出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 1940 年。该小说体现了萧红寂寞又满怀憧憬和追求的个体情感、批判又饱含热爱和怀恋的故乡情感,对于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来说,并不适合感悟《火烧云》的背后太过沉重的话题。因此,在学习时,可以把《火烧云》作为单篇进行教学。
二、落实语文要素
1.单元内课文围绕“写清楚”的横向比较
在第七单元里共有3篇课文,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得到训练,笔者认为应该先尝试了解每篇课文想要写清楚什么事物;再了解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把事物写清楚的;最后搞清楚每篇文章围绕着语文要素各有什么侧重。(见表4)
从上表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元内的每篇课文都承载着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三篇课文都体现了“从不同方面来把事物写清楚”,在写法上是大致相同的。同时,又各有不同:《我们奇妙的世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海底世界》是用规整的总分段落来把事物写清楚;《火烧云》则在用词的准确、有特色来体现细致地表达。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应该各有侧重。
2.本册书围绕“写清楚”的纵向比较
“写清楚”在本册书中有多处体现:(见表5)
其中,第一、二、四单元是分别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把事物写清楚,如:观察植物、看图、做实验并进行观察。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写一写来把事物写清楚。而第三、七单元则是从“阅读”入手,体悟文章是怎么从一段话再到几个方面来把事物写清楚。
这两个“写清楚”的要求不一样,一个是习作表达,一个是阅读理解,而阅读理解的要求要相对高于习作的要求。这充分表明语文要素的螺旋式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个渐次提高的过程。了解这个发展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文本分析,从教材、从单元、从课标等多角度去思考,笔者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识本单元的8个生字;会写12个四会字,并熟练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识记,特别是“威、武”两个字;能借助字典掌握多音字“模”。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两个方面把火烧云的特点写清楚,并从中积累颜色词和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语。尝试利用ABB、名词+颜色、并列式:半 半 等三种形式来自己试着说几个颜色词。
3.会使用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4. 指导朗读,通过“了”字结尾的句子,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背诵课文3——6自然段。
5. 根据课文所学的内容,以及查阅的资料,利用思维导图向至少从3个方面(最好不与课文重复)向大家介绍一下火烧云。
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可以使初任教师对本课、本单元、甚至本册书都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使文本之间产生了关联,帮助初任教师更立体地认识教材,并有意识地去寻找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不同年级地落实,从而促进初任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