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实践研究
2021-12-21才其花刘永礼毛继荣
才其花 刘永礼 毛继荣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输出单位,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笔者对多所院校的学生开展了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15份,其中男生占31.96%,女生占68.04%。通过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希望在高职教育阶段参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一)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重视劳动,正确看待劳动是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根基。调查发现,96.2%的学生对“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表示非常认同或认同,只有3.8%的学生表示对此观点不太确定。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认识是到位的。劳动创造了物质和文明,不断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二)以辛勤劳动为荣
应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念。调查中,96.52%的学生选择了坚信劳动是最光荣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光荣的。应正确看待劳动本身,树立辛勤劳动是光荣的、好吃懒做是可耻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摒弃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错误观念。
(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
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不分贵贱,职业无论高低,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靠汗水创造财富,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发挥价值。劳动模范的重要性体现在不仅自身要辛勤劳动,更要发扬先进性、创新性,带领更多的劳动者努力奋斗。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劳动观念偏离的现象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劳动价值观。调查显示,56.02%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赚钱,只有2.53%的学生明确否定这种观点。劳动创造财富,但劳动绝非等同于赚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仅收获金钱报酬,还可以收获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足,也包含精神上的愉悦,劳动者参加劳动不能只关注金钱的回报,更应该关注精神的追求。
(二)劳动教育支撑保障有待加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从拓展实践场所、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高职院校自2020年9月份增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大部分的劳动课程仍然局限在理论课堂上。因此,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专项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会,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自主自发地加强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劳动价值育人导向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最终落脚点。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劳动价值育人导向的理念,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培养目标,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使劳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劳动教育理论,乐于参加劳动教育实践。
(二)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1.公益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校园内的劳动实践要以公益劳动为基础,可以将公益劳动设置为必修课,并采用卫生打扫、校园绿化、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鉴于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赚钱有了概念,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加入有偿劳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发放劳动报酬,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感受作为劳动者的光荣。
2.劳动实践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因专业而异,其培养过程和培养重点不尽一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专业实践教学比例高达50%左右。专业实践本身就是劳动,所以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的理念,通过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勞动实践形式得到多样化的拓展。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营造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体现新时代特征
1.劳动形态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劳动新的内涵,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劳动特征不再是劳动密集、价格低廉、简单重复,而是技术密集、创新思维、智慧担当。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应侧重于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性、创新性、智慧性。
2.劳模精神焕发新时代光彩。劳模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劳动模范标准因此得到了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劳模不断涌现,但劳模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变,那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四)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更重要的是家校配合,三方参与,全力保障。劳动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劳动教育应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在家庭层面,家庭教育不仅要配合学校开展家庭内劳动教育活动,也要按照要求记录孩子的劳动过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层面,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细则,教学单位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增加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层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要求科技、文体类事业单位、公益性场馆、教育基地义务配合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合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劳动实践,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旭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1(04):151-152.
[2]李倩.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J].新一代 2019(13):37.
[3]丁志健.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01):105-106.
[4]闻学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途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78-82.
[5]周扬帆.探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途径[J].经济师,2019(10):254.
[6]柳俊.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9(32):197.
【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人文社科项目青年项目课题“新时代新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XJEDU2021SY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