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探索
2021-12-21洪亚军高敏
洪亚军 高敏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强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意蕴;路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而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强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出现了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劳动价值观淡化,劳动教育内涵片面、内容单一,劳动教育载体匮乏、途径虚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举措,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劳动及劳动教育
(一)劳动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财富和幸福创造的源泉,是人们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同时劳动还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在劳动中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是以直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
(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劳动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相應的指导。
1.劳动观念教育。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认知是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的体现,也就是劳动观念。作为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关键,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时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劳动态度反映了学生对待劳动活动的心理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行为,积极的劳动态度是积极劳动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消除因家庭劳动教育淡化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现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劳动光荣及劳动平等的观念。
2.劳动能力教育。劳动能力包括劳动的技能、知识、创新三个部分,是劳动观念、精神、品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坚实保障。劳动技能教育要求学生对待简单的劳动项目能够合作或者单独完成,并且能够通过使用工具来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劳动知识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对劳动起源、发展、现实作用及意义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学习,形成学生的劳动知识素养;而劳动创新教育则是在劳动技能、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于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劳动能力教育,使得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知识,继而培养其劳动的创新性,为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3.劳动精神教育。作为学生劳动素养核心内容的劳动精神,是个体外在劳动行为的指导,表现为个体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及精神品质。通过对学生劳动奋斗、奉献等基本劳动精神的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指引学生在劳动中自立自强,在生活中乐于奉献,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劳动风尚。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劳动精神教育,指导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实现学生劳动心理认知的升华。
4.劳动品质教育。劳动品质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表现为自觉的劳动思考及劳动实践,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之中,是学生内在思想转化为外在行为的素养体现,是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劳动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鲜明的思想性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快速传播,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好逸恶劳、骄奢淫逸之弊层出不穷,对崇尚劳动光荣的社会主旋律造成一定冲击。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人把劳动职业划分等级,轻视体力劳动,蔑视普通劳动者;学校教育以分数、升学为重,将劳动教育边缘化、简单化甚至曲解化,混淆劳动教育与劳动的内涵,导致有劳动无教育;家庭中,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者唯学习论,家长拒绝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将错误的劳动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些现象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要鼓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风尚。
(二)突出的社会性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引导他们认识社会,对社会中不同的劳动提前形成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才能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要求。
(三)显著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只有在实践中以亲身劳动体验感知劳动、感知世界,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三、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劳动价值观淡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由于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及目标模糊等问题,高校未能明确劳动教育的框架,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未能完全落实,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科课程,导致了劳动教育目标的模糊,从而掩盖了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对于劳动教育,许多学校存在形式主义及功利主义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许多学校口头上重视劳动教育,实际上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强调升学率,对于劳动教育未能做到真抓实干,或者搞形式主义,通过摆拍照片应付检查;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搞出两张课表,表面上有劳动课程,实际上并未实施等。这些轻视劳动教育的做法导致了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淡化及劳动观念的偏差,学生会认为那些能够获得高额薪水的工作是光荣的,而轻视、误解维护城市面貌的清洁工作等普通劳动,形成错误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内涵片面、内容单一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化,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服务性劳动,并不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劳动,对待生产劳动更是从未涉及,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家庭劳动,把劳动教育的工作推给家长。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条件,生产劳动教育仅仅通过课堂宣讲来进行。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仅仅通过简单的社会服务型劳动,如通过社区卫生清洁、关爱敬老院老人等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混淆,把劳动资源等同于劳动教育资源,将三者的关系割裂开来,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碎片化与零散化,教育内容比较单一。
(三)劳动教育载体匮乏、途径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社会生活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将劳动教育局限于课堂上劳动知识的讲授,劳动教育陷入了观摩化的错误境地,未能充分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丰富资源。同时,未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之中,劳动教育难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明確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功利化倾向明显,对待体力劳动存在轻视态度,渴望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抬头。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疏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的合力,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此外,应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品质与劳动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把握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要充分认识劳动的三重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如,让学生制定个人的家庭劳动计划,使其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学校可以与家庭积极配合,让学生参与、体验生产劳动,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及乐趣,体会到社会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不仅有利于学生劳动自信的建立,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紧扣劳动教育的四大载体,着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大载体,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科化的劳动课程,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应该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在加强课程教育的同时,让劳动教育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既能利用劳动技能回报社会,又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另外,还应将劳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自主教育、教育导向和开发创造功能,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校风建设带动劳动建设,发挥学生劳动榜样的带动作用,搞好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才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护。高校要利用好劳动教育的四大载体,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效泉,曾蓓蕾,白炳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4):43-44.
[2]朱凤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审视[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1):74-76.
[3]刘峥.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9(02):68-70+74.
[4]刘经纬,崔箐琳.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论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02):37-40.
[5]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8+38.
[6]曾妮.论劳动教育中的“体验”及其关键环节[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9-15.
[7]王晓琳.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摭探[J].成才之路,2021(31):53-55.
[8]程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考量[J].西部学刊,2021(20):97-100.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