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12-21许霞
许 霞
(武夷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最重要指标,而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60%[1]。生活方式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调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以便能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闽北某高校不同专业的部分在读在校大学生,于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受测3 171名大学生中,男生1 274人(40.2%),女生1 897人(59.8%);年级分布:一年级944人(29.8%),二年级1 127人(35.5%),三年级763人(24.1%),四年级337人(10.6%);来自城市的学生360人(11.4%),来自乡镇的学生529人(16.7%),来自农村的学生2 282人(72.0%);在自感气质类型中:胆汁质736人(23.2%),多血质1 144人(36.1%),黏液质638人(20.1%),抑郁质653人(20.6%);在自感健康状况调查中:自感健康1 685人(53.1%),自感亚健康1 409人(44.4%)、自感不健康77人(2.4%)。专业分布情况如下表1。
表1 专业分布情况一栏表Tab.1 Distribution of specialties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王冬等编制的量表进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等8个维度,共38个条目,涉及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38~190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越健康[2]。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11,各维度相关系数为0.630~0.906。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用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作答,电子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 173份,回收有效问卷3 171份,回收率为99.93%。
1.2.3 统计学方法
在答题的截止期,直接下载网络上填写的原始数据,所有数据导入SPSS 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平均总得分为(138.11±19.32)分。从各维度的得分率排序可知,得分率最低的是运动锻炼行为维度,为57.70%,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率最高,为82.37%,如表2。
表2 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排序Tab.2 Scores and ranking of dimensions of healthy lifestyle scale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自感健康状况以及气质类型上的得分比较
以性别、年级、专业、自感健康状况以及气质类型为自变量比较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得分。数据显示:除生命欣赏行为维度外,不同性别在各个维度上差异显著;除饮食营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外,不同年级和专业在其他维度上都存在差异显著;不同气质状况和不同自感健康状况在所有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性别、年级、专业、自感健康状况以及气质类型在总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总分上的得分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otal score of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大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得分比较
在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及健康责任行为等5个外显行为中,运动锻炼行为得分在不同性别、年级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生活行为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年级、家庭所在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营养行为得分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级、家庭所在地上无显著差异;健康危害行为得分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家庭所在地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责任行为得分在不同性别、年级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外显行为上的得分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explicit behavior score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3 讨论
从表2可知,外显维度中的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57.70%)、规律生活行为(68.93%)、饮食营养行为(68.02%)、健康危害行为(70.84%)4个维度的得分率均低于量表的平均得分率72.70%,以运动锻炼行为维度的得分率最低(57.70%),这与张成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外显性行为的关注和引导,特别是对运动锻炼行为的干预,把大学生健康责任意识通过外在的行为干预,提高屏蔽生活陋习的能力。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4],外显的行为对内隐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表2可知,内隐行为维度的3个方面的得分率均高于外显行为得分率(70.74%),高于量表的平均得分率,这与谢红光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人们从健康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总是能转化为健康行为,从个体心理、动机来解释行为改变,是加强健康教育的策略[5-6];在研究中,饮食营养行为维度的得分率较低,排在第七,这与包大鹏等[7]的调查发现一致: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15.4%的大学生每天只吃适量的蛋类、肉类食物,仅有5.6%的学生饮食种类比较丰富。
表3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我们需要依据性别、专业特点和年级不同来进行健康教育的引导与干预,做到因材施教。这与胡贝贝等[8]的研究不完全一致,与徐难等[9]的研究一致可能与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所选区域以及采用的测量工具有关;另外,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在自感健康和不同气质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4数据显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外显性行为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所在地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规律生活维度上得分低于女生,在外显性行为维度的其他四个方面上均高于女生;规律生活、健康危害和健康责任行为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P<0.05),而运动锻炼行为和饮食营养在大三阶段到达最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相比较,低年级学生在课程或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小有关,一般而言,大三的课程较其他年级的课程多,而大四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有研究显示,压力越大,青少年的饮食质量越低[10]。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特点进行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4 结论
(1)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以促进个体的内隐的健康意识与其外显行为相互促进与转化
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11]。大学校园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引导,同时将系统的实践训练与团体活动辅导,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行为并乐在其中,鄙弃理论与实践分割进行的片面指导。
(2)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激励机制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自我意识在大学期间得到了迅猛发展,自主与自律的能力开始逐步养成,我们通过正面强化、反面强化、反馈促进、惩罚等激励机制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实现将内隐的力量转化为个体的外显的健康行为,并通过各种强化训练内化为个体稳定的行为习惯。
(3)关注个体人口学特征,在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过程中,因材施教
要注重性别、年级、专业以及个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的差异,定制合理化的体育锻炼和饮食计划,学校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实施健康行为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