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框架设计

2021-12-21丁新洳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思政目标

陈 盈,丁新洳,王 峥

(台州学院 a.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b.学报编辑部,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时均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把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课程思政”认识的缘起。此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与深化,“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在高校逐步兴起。课程思政,即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为指导,在具体课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从而达成对学生价值目标的培养[1]。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推进举措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迅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究,关于其内容设计、方式方法、规范化和效果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研讨。本文针对理工科课程思政优势,对于理工科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给出了具体的框架设计方案。

1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的研究目的是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完全脱离的现状,将立德树人思想真正贯彻到专业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思政效能。因此,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整体价值和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是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

从整体价值导向方面看,现有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于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层面。提出要明确思政目标定位,全面推进教师教学理念,使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清晰化、设计理论系统化、设计方法落地化等[3−6]。二是强调课程思政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联。认为应当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逻辑互构[7−9]。三是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问题等[10−11]。

在具体课程中应用课程思政的研究较为广泛,大致可分为教学理论拓展、教学内容融入和教学手段方法改进三个方面。

(1)教学理论拓展。陈雪贞[12]提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思政;夏嵩等[13]提出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解决课程思政与工程技术教育这两大类不同学科思维的交叉和不同知识领域的协同开展。

(2)教学内容融入。秦厚荣等[14]提出通过丰富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触点,完善内涵拓展,融合创新的多元数学教学体系,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黄国文等[15]提出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进行进一步融合探讨;张美玲等[16]提出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在案例筛选和教学开展方式中建设课程思政。

(3)教学方法手段改进。刘秀清等[17]提出以汽车文化课程为例,进行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徐源等[18]提出针对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考核方式优化,探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改革实践;赵洱岽等[19]提出从“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思路出发,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课程思政的整体价值导向和具体课程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相应的指导理论和实施模式与路径。但课程思政设计的系统理论尚未细化,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的操作方法还没有得到总结。基于此,本文从当前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对标一流课程建设中的“两性一度”要求,提出一套适用于大学理工科的课程思政框架设计方案。

2 融入思政元素的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相较于文科,理工科是以规律的普遍性为基础的。理工科课程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抽象自然规律,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和技能有着明确的要求,教育重点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可将课程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融入专业教学大纲并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以知识教育和能力实践带动学生素养培植和价值目标成长。在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专业整体,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质的基础上,明确具体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细化课程“两性一度”实施方案。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应结合本专业化具象为抽象的特点,结合形势发展态势,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出现。

2.2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等方面。因此,在选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特征,也要将能够渗透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做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根据“两性一度”的标准重塑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研究各科学领域中的数学问题,以及对各领域进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内容中,可引导学生探究利用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moved,易感者-潜伏者-感染者-康复者)数学模型预测疫情。这既有利于学生对SEIR数学模型的理解,同时又通过SEIR模型和统计方法,对疫情期间感染人数的峰值和拐点进行了推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模型在相关疫情防控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学科的科学价值,逐步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教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而且要体现所学内容应用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在彰显思政元素的同时,充分体现“两性一度”中创新性与挑战度的特点。

2.3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手段。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从而促发教师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的评价可以从融合思政素养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果和学生评教等5个方面进行,多视角的评价机制可以为课程思政持续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20]。课程教学大纲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纳入课程教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紧跟形势这两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主要从教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融入的思政案例或思政元素是否合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课堂教学氛围可从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呈现能力、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掌控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除了考查学生的课程成绩外,还要考查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从这两方面的综合量化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评教则是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学生给教师打分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上述各项评价指标,评选出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以此调动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其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做到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3.1 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

传统的理工科课程教学实践大多以讲授为主,传授给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个合格的课程。如果让教师在授课时直接加入思政元素,则可能会因为缺乏立足支撑而效果不佳。将思政元素有效纳入课程标准,可以从源头出发,升华课程知识的家国情怀,把思政教育元素转化或融入为具体课程内容;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探索、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2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

以课程内容为核心,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带动学生立德树人,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构建、素养培植和价值成长的有机融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理工科专业的典型例子,其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在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实现学生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全方位成长。

图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框架设计

3.2.1 以通识课塑造价值目标

通过通识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大学创业基础,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树立人生目标。

3.2.2 以专业课培育知识目标

通过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的知识,便于后面解决具有实际情况的数学问题;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等课程,可以了解数学的应用软件,探究如何利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有应用前景的数学模型。

3.2.3 以选修课构建能力目标

通过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学习竞赛数学研究和初等数学研究等课程,深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实验,加强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读与教材分析、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和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等课程,锻炼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探索创新能力。

3.2.4 以实践环节实现素养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培育。教育研习和教育见习,加强了学生对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等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现场教学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思考。

3.3 教学手段和方法赋能

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以教师为切入点,以强化教师思政意识为主线,多途径赋能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组合教学方式,如利用“项目案例驱动”“问题引导”“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对融合思政元素教学模式的认同度。

4 结语

大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学环节中都融入相应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现状,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整体价值导向出发,讨论了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课程思政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联以及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接着从教学理论拓展、教学内容融入和教学方法手段改进等三方面总结了相关学者对于具体课程中应用课程思政的一些研究和探索;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理工科课程思政框架设计方案,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从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角度进行展示说明,为今后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理工科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不理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