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2021-12-21张明聪
张明聪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形式的发展一旦脱离了农业,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意义。我国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其中的“湖”就包含了湖北,湖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地之一,因此该省在我国农业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概念最早是在1942年由丁伯根提出,随后索洛(Solow)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olow剩余”的概念,认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形下产出增长率中扣除投入增长率,剩下的余项代表技术进步率[1]。Hulten[2]认为“Solow剩余”应该被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因为“Solow剩余”中不仅体现技术进步的变动,还体现了度量误差、遗漏变量、随机因素等的影响。李自强等[3]从农业技术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财政补贴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财政补贴对非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李晓龙等[4]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贸易是否能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农产品贸易还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进而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崔永正等[5]运用EBM和GM模型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发现偏低的技术效率导致黄河流域的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要显著低于湖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刘战伟[6]围绕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郑甘甜等[7]用TFP测算体系对我国30个省份1995—2018年的农业环境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各区域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σ收敛不显著。吴国松等[8]研究我国要素市场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有较高的扭曲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方国柱等[9]从技术异质的角度对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产业间的技术异质程度和技术差距较大、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高于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的结论。黄伟华等[10]研究了农业环境规制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性较为显著,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技术进步。杨传喜等[11]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进行研究时发现,样本中的25个省份均存在农业科技资源的错配,且错配程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双门槛效应。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主要是针对的是全国大范围的,对于单个省份的研究较少,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因此,笔者利用湖北省2009—2019年的农业生产数据资料,运用包含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动态效率分析,从区域整体和鄂东、中、西以及市级3个方面分析湖北省的农业生产效率,以期为湖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数据资料取自湖北省17个市(州)2009—2020年的统计年鉴以及《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9—202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2020)》。
1.2 研究方法
1.2.1 Malmquist指数模型Fare等[12]最早用DEA的方法计算Malmquist指数,弥补了静态截面DEA模型不能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不足。Malmquist指数表示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程度,若TFP>1表示生产率上升,若TFP<1表示下降,TFP=1表示不变[13]。具体公式如下:
在规模报酬可变时,还可将Ech进一步分解为Ech=Pech×Sech。因此,式(5)也可表示为:
式(6)中,Tch表示技术水平变化指数,Pech表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Sech表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14]。
1.2.2 指标选取参考李强等[15]的研究成果,结合数据可得性,以湖北省17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湖北省2009—2019年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效率分析。运用Stata SE 15软件对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及同类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进行了检验,并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投入指标:选取乡村人口数作为人力资源投入、农林水事务作为资金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投入、农村用电量作为电力投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作为土地投入、化肥使用量和农药施用量作为化学投入、农用柴油使用量作为能源投入。产出指标:期望指标中,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产出指标,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反映农业发展水平的产出指标。
表1 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标体系
2 实证分析结果
运用MaxDEA 8.0软件,选取Malmquist模型,对湖北省2009—2019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2009—2019年湖北省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64,说明湖北省2009—2019年间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年均上升6.6%;2009—2019年湖北省财政支农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h)均值为0.984,小于1,说明2009—2019年间湖北省技术效率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6%;2009—2019年间湖北省技术水平变化指数(Tch)均值为1.083,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8.3%;2009—2019年间湖北省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值为0.986,说明湖北省农业生产投入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4%。综上所述,湖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在稳步提升,但农业生产上的投入缺乏相应的规划,使得农业生产仅有投入规模上的提升,难以取得相应的成效。
表2 2009—2019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分年度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湖北省各区域农业生产动态效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湖北省各区域当中,鄂东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高,为1.072,提高了7.2%;鄂西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要低于中游地区,为1.051,提升了5.1%;鄂中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低,仅为1.038,略有进步。
表3 2009—2019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分地区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从3大区域来看,鄂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波动较大,鄂西次之,鄂中地区相对平稳。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可以发现,鄂东地区的Pech和Sech值均小于1,说明鄂东地区这2项指数均有衰退,而Tch则为1.080,提升了8.0%,说明鄂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鄂西地区Pech指数和Sech指数均等于1,表示无变化,说明鄂西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鄂中地区Pech和Sech值分别为0.996和0.974,出现了技术衰退,而Tch指数为1.070,说明鄂中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样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对鄂中和鄂西地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鄂中地区的技术水平变化指数要高于鄂西地区,说明鄂中地区的技术水平要高于鄂西地区,但其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低于鄂西地区。这造成了鄂中地区技术水平虽然高于鄂西地区,但全要素生产率却低于鄂西地区,说明单一追求技术水平进步,而忽略技术效率提高和投入规模优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从各市(州)来看,17个市(州)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说明2009—2019年间,湖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提高。鄂东的武汉市、鄂中的提门市和鄂西的恩施州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其他市(州)TFP值变化较为平缓。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可以得知,各市(州)的Tch值均大于1,Ech值小于1的有10个,且集中在鄂中地区。这说明大部分市(州)的问题都出在投入管理水平下降这方面。再对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行分解可知,Pech值小于1的市(州)仅有3个,Sech值小于1的市(州)有10个,说明大部分市(州)农业生产的投入缺乏有效的管理。
综上所述,湖北省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来自技术水平的进步,其中以鄂西地区的生产模式为最优。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阻力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投入管理。
3 结论与建议
Malmquist指数是方向距离函数,可以使投入和产出按照不同方向进行调整,使期望产出最大化。通过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效率分析可以得知,2009—2019年间湖北省TFP值大于1,说明这期间湖北省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投入管理等问题。从地区来看,湖北省各市(州)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未超过1,说明该省各市(州)均存在技术效率较低的问题;在17个市(州)中,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市(州)占总样本数的58.82%,说明该省各市(州)投入规模不合理。
根据上述结论,结合推动湖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得出如下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解决人才缺口方面,应当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当积极引进有关农业生产的各方面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科研人才,还应该积极引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通畅。同时还要引进农产品贸易人才,再好的农产品,没有办法销售出去就等于做无用功。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农业战略人才,为农业生产发展制定良好的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同引进的人才合作,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来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2)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技能,提高农民对新品种、新生产方式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用服务推广技术。在对农业科技成果和政策进行推广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各方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优化农业生产投入管理,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阻碍就是投入管理的无效。因此,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禀赋,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完善投入管理机制,防止由于生产投入管理的无效造成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