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2021-12-21史瑞雯刘海根常文璐金夕茗汤思思胡剑锋彭翠玲石晓玥

关键词:老中医管理系统中医药

史瑞雯,李 昊,,3,郭 怡,刘海根,常文璐,金夕茗,汤思思,胡剑锋,彭翠玲,石晓玥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5;3.湖北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SECI螺旋式模型的启示,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经过收集整理和标准化后形成数据库,再通过分类、整合、加工形成临床数据多维检索、分析和展示平台,最终形成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1],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养[2]三个方面.中医拔尖人才更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良好,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沟通技巧、人文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挖掘和发扬中医药特色,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最终目标是成长为名中医.

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采用标准化编码的形式建立数据库,以名老中医传承平台的形式存储、挖掘、整理、展示名老中医的医术、医理、医道,将名老中医宝贵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方便临床医生学习的显性知识,让学习者随时调用,内化显性知识,全方位提升中医拔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对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培养素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型、知识型、专家型的新时期中医拔尖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人才选拔和培养是优秀学术传承梯队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探索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推动作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形成以研究生为主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中医人才培养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是中医拔尖人才的主要来源.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教育是研究生教育[3],形成以培养研究生中医拔尖人才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的根基.

本科教育多采用“4+1”模式,即4年理论学习及1年临床实践学习.在临床实践学习中,本科教育普遍存在“先理论、后实践、少实践、少临床”的问题,学生的人文素养、领悟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系统地培养[4],从病、症、证、治、方、药、效方面开发名老中医诊疗系统,包括名医病案展示、病历书写练习、虚拟诊室、线上交流平台等项目,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信息化延伸,为未上临床、缺少临床实践的本科学生提供自学、互学的机会,为培养中医拔尖人才做准备.

中医专业硕博研究生是中医拔尖人才的主力军,在文献研究、临床观察(调查)研究、验证性实验研究3个方面[5]有较突出能力.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包含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病-证-症-理-法-方-药的典型医案、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等显性知识,拥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中医药传承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部分[6],这对研究人员深入发掘隐性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启发作用.

1.2 多种培养形式结合

院校培养模式是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侧重于完成普通教育和高端理论研究[7].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科研常常脱离临床实际问题,缺乏创新性和应用性[8],而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突破了这一限制,通过标准化数据库、整合与共享院内资源为研究者搭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信息互动平台为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提供交流讨论平台,利用信息化系统构建一个双通道BtoB(Bench to Bedside)模式[9],依托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到“床边”,再从“床边”到“实验室”的医学模式转化.

我国教育观念自古就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说法,师承模式更是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通过自主申请、选拔考试的方式,选拔一批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博研究生学历的青年骨干医师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开展师承教育.继承人兼任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版块的管理者,定期上传、更新名老中医学术论著、科研动态、医案医话等内容,使系统内容日渐丰富.

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方便查阅资料和学习,全方位提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系统后台可以记录管理人的工作量和上线时间,搭建学习评价系统.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纳入标准化采集条目和结构化词典,无纸化传播名老中医的医术、医理、医道,互动论坛版块可进行线上交流,提供反馈,是师承模式中口传心授模式的信息化版本.

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根据注册用户的总体情况和个性化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采用二次分流[10]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用户的培养方向定位,进行二次分流,实现个性化学习方案定制.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数据管理、临床研究平台信息量大且可调节,不受时间、地点、宏观、微观、虚拟、现实等因素限制,学习者可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远程会议、专题讲座等途径来提升职业素质能力.

1.3 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单一学科方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临床信息学已发展较为成熟,有专设院系、专业教材和较多公共资源,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较为薄弱.信息化管理系统包含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名老中医医案医话,能够将分散在不同病人身上的疾病谱、病种、发病、症状、体征、治疗、转归、预后等共性整合起来,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核医学等,形成以病种、区域、医保政策为主题的数据仓库,涵盖人口、地区、医保政策、生物学、医学等信息,通过信息储存、转化、交流,全方位搭建多学科信息、知识交流沟通平台.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交叉学科平台包括人才资源、教学资源、设备资源[11],由硕博研究生、高校教师、临床医生、企业工程师组建研发团队,为使用者展现学科前沿动态、相关研究成果、学业难题和解决方法等.

1.4 教育内容精细化

医学是横跨人文和自然两大类的科学,而中医的人文属性更为突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包含的医术、医理、医道实际上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是中医文化的精髓.疾病的动态观察是中医学关注的重点,辨证精确的根本方法是对症候进行“量”的观察判断[12].信息化知识管理数据平台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是中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量化和标准化,形成“纵横系统网络”[13],即形成以信息化知识管理为基础,以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为中心,以传承的时代沿革为纵轴、中医学术流派为横轴的名老中医信息化传承模式.

1.5 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隐性知识教育,开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am-Based Learning)、SDL(Self-Directed Learning)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最新文献资料为蓝本,以临床真实资料为重点,关注前沿动态,形成多元化带教模式,使教学立体化、形式多元化,使有限的临床资源得到合理利用[14],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如以脱敏后真实病历为蓝本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的应用就是多元化模式的代表,其信息化专家系统是传统师徒传承的延续,基于PBL教学模式,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培养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横向思维[15],在教学中逐渐形成TBL思维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的“自学-测试-讨论-精讲-互评”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外,搭建国学、书法、音乐、美术等文化素质课程平台,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提高中医拔尖人才人文素养,联合第二课堂建设,把趣味性的课外自学活动纳入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过线上虚拟名医工作室、虚拟仿真临床思维训练系统、远程教育平台、远程会议系统等自主学术交流平台的创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方向的选择,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有针对性地发掘人才优势,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予以引导培养[16],形成良性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6 教学评价与监督

将信息管理平台与教育评估机构联合起来,建设和优化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设置专业评价系统,建立面向社会大众的教学评价与监督体系.把提升教师水平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先行军,力争做到对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科学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使教学评价更具有普适性;评价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实践教学等,使评价内容更科学;评价方式包括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线上采用论坛讨论、课后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线下采用面对面交流、预约访谈等形式;评价效果上不应只关注最终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反馈.

图1示出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模式.

图1 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模式

2 展望

我国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上,还必须站在软件开发者、信息化网络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朝着多方向发展和努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人才培养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前提条件.通过对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方式的完善和信息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中医拔尖人才培养将走向国际化,依托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在多元国际化环境中交流与合作能力[17]的优秀人才,这会极大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汲取现代医学之长,充实和提高中医拔尖人才的整体科研水平和临床技术.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中医的学习和教学领域,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门快速崛起的计算机技术,具有真实、交互、自主、节能的特点.学生通过三维虚拟环境,结合自身学习需求,与虚拟客体进行交流互动,互动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虚拟仿真技术是中医药文化与计算机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产物,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内容[18].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中医拔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也对中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化知识管理引入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利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相转化,探索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层次、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信息化知识管理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模式的成效评价仍有待实践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老中医管理系统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在线评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
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