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分类*

2021-12-21向晓媚陈功锡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土坡名胜区生境

刘 冰,向晓媚,谭 璐,陈功锡,2

(1.吉首大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德夯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吉首市西郊,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三园结合点.境内具有“峡谷”“奇峰”“路桥”“瀑布”等多样化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骤增,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景观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对德夯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多集中在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方面[1],迫切需要了解其景观资源特点,并深入研究景观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景观分类,即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指标,把一系列异质性景观进行类型归并[2],其基本内容就是选取几个能代表景观整体特征的综合性指标,这是进行有效而可靠分类的前提.然而常用的景观分类指标大多只代表单一的因素[3-7],若要全面、准确地体现景观特征,必须选取多个指标组合使用[8-9].对于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的复杂景观生态系统,难以确定不同指标对系统整体特征的贡献率,且指标越多相互干扰越多,更难把握分类的准确性,对于中小尺度的景观来说更是如此.例如,德夯风景名胜区海拔在189~966 m之间,差异较小,地貌仅河谷和丘陵两种,土壤类型仅以山地黄壤和青砂土为主,这些指标单一来看都不能反映其景观的异质性,组合使用则因其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无法明确地划分等级.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能综合反映其景观特征且取值多样的指标来进行景观分类研究.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具有综合性的特征[10].德夯风景名胜区地形复杂,境内多陡坡峭壁,溪流纵横,生境分化程度较大,形成了以莲台山、盘古峰等为代表的崖顶台地生境,以流纱瀑布、九龙瀑等为代表的瀑布洼潭生境,以夯峡溪、玉泉溪两岸山坡等为代表的石土坡生境,此外还有滴水岩壁、向阳土坡、河漫滩涂等众多生境类型.各生境之间形态差异明显,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为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从景观分类原则及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特点来看,生境是该区域景观分类指标的最佳选择.本研究根据德夯风景名胜区区域特点及研究目的,参照相关分类原则及方法[11-13],以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为指标划分其景观类型,以期明确该区景观特征及分布规律,为进一步认识景观、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景观资源、开展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尺度景观分类指标的选取提供新的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德夯风景名胜区位于湘、渝、贵三省交界带,地理坐标为109°30′5.25″—109°39′39.18″E,28°15′55.31″—28°24′12.18″N,总面积108.47 km2,整体属于中小尺度景观,由德夯村景区、矮寨大桥景区、峒河景区、恰比河景区和两个风景恢复区构成(图1).区内景观类型多样,其中德夯大峡谷是由原始海洋经地壳运动而变成的陆地,地质地貌独特;低矮峰丛较多,形成大片的岩壁生境,其东部分布有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岩石多为黑色页岩、灰白色碳酸盐岩等,中部和西部为巨厚的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岩石多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此外,还有矮寨大桥、流纱瀑布和玉泉瀑布等特色景观类型.该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8 ℃,全年云雾多,日照时间偏少,在1 400 h左右,无霜期215~286 d,年降雨量达1 200~1 600 mm.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孕育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1].该区属亚热带植物区系,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等;特有现象明显,除了含有众多华中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特有物种外,仅德夯特有种就有吉首蒲儿根(Sinoseneciojishouensis)、吉首鳞毛蕨(Dryopterisjishouensis)、德夯栎(Quercusdehangensis)等6个.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使得德夯风景名胜区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天然实验室.

图1 德夯风景名胜区景区构成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本研究采用样线法进行野外调查,参照吉首市德夯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供的景区航拍图(1∶100 000)、综合现状图等,在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划定9条调查路线,每条路线5~10 km不等.依照调查路线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沿线观察到的生境类型及其特征,综合其他地理信息进行目视判读,划分景观类型.

2.2 景观分类体系的建立

景观分类时,既要考虑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以体现其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特征,同时需兼顾结构性,确定系统单元个体以反映出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异质性,进而建立等级体系.此外,还需反映出影响景观形成过程的主要因子,并突出体现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决定作用.基于以上综合性、等级性、主导因子3个原则,本研究选择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类型作为分类指标,建立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类+景观型”2级分类体系.(1)景观类:以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为干扰程度为分类依据,凡人为干扰程度相差不大的景观联合为同一景观类.(2)景观型:在景观类内,以能综合反映自然环境特征的生境为分类依据,凡生境特征大致相同的景观联合为同一景观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及特征

根据景观分类体系及实地调查结果,德夯风景名胜区可分为4个景观类、16个景观型,景观类型及其特征如表1所示,各景观型照片如图2所示.

表1 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及特征

表1(续)

图2 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型照片

(1)自然景观类.自然景观是指不受人为干扰或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的一类景观,在德夯风景名胜区广泛分布,其中包含的景观型最丰富,景观内植物多样性较高.其中崖顶台地自然景观斑块多、面积小,不同斑块之间连通性较差.干旱岩壁、滴水岩壁自然景观斑块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不等,常与石土坡自然景观相连,在植物与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缓慢向石土坡自然景观转化.石土坡、向阳土坡、阴湿土坡自然景观斑块面积较大,一般在几百平米以上,斑块间只以廊道阻隔,连通性较好.瀑布洼潭自然景观是德夯风景名胜区斑块数最少的景观型,只有7个斑块,斑块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不等,斑块之间间隔较大,连通性差.溪流两岸自然景观斑块多为带状,沿溪流分布.河漫滩涂自然景观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分布于河道中央及两岸,受河水流量和流速影响,斑块形状和面积变化较快.

(2)半自然景观类.半自然景观类是指受中等程度人为干扰的景观,包括道路沿线半自然景观和弃耕地半自然景观.其中道路沿线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受人为干扰程度增强后产生的,植被类型由阔叶林、灌丛等转变为灌丛、草丛等;此景观在德夯风景名胜区分布面积较小,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公路、游道、山间小路等道路沿线.弃耕地半自然景观是耕地等半人工景观在人为干扰程度减弱后产生的景观,景观内的群落多处于演替初期,植被类型以草丛和灌丛为主,景观中常零星分布有遗留的作物种子,一段时间后或者消失或者逸为野生种.

(3)半人工景观类.半人工景观类主要指受人为干扰程度大的农业景观,包括耕地和园地等,因德夯风景名胜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势起伏不定,此类景观多以阶梯状分布.景观内的植物种类受人为控制,植物多样性低.其中耕地半人工景观多种植农作物,园地半人工景观多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景观内都有少量种类的杂草分布,维持着较低的物种多样性.此类景观常与半自然景观相连,景观内的物种互相交流,成为对方景观内植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4)人工景观类.人工景观类是指完全由人类建造而成的居民点、旅游建筑以及人工配景的花坛等.此类景观多呈规则化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特化的功能和文化特性,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多样性追求.因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多为苗族,故区内建筑以苗族木质建筑为主,彰显出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文化与功能相结合的独特景观类型.此外,人工配景的花坛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等也是此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多种植观赏价值高的栽培植物,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且长势与人为管理强度密切相关.

3.2 德夯风景名胜区各景观型分布情况

各景观型在德夯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德夯村、峒河、恰比河景区的景观型较丰富.各景区景观特点不同,其中德夯村景区整体以石土坡自然景观为基质,崖顶台地自然景观较多,但斑块面积较小,景观相对破碎;瀑布洼潭自然景观也集中分布在此处.恰比河景区和峒河景区以较大的向阳土坡和阴湿土坡自然景观为基质,其他景观斑块交错分布其中,景观破碎程度稍小.矮寨大桥景区无崖顶台地、瀑布洼潭自然景观,滴水岩壁自然景观也相对较少,整体以向阳土坡自然景观为基质,景观破碎程度小.风景恢复区景观型最少,因该区无河道、溪流,所以无瀑布洼潭、河漫滩涂、溪流两岸等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也较少;耕地半人工景观在此区域分布较多,且斑块面积小,分布密集,景观较为破碎,随着政府“封山育林”政策的推行,该区景观正逐步向自然景观恢复.整体而言,德夯风景名胜区以向阳土坡自然景观为基质,由北向南随着地势逐渐开阔,景观类型也逐渐减少.由此可见,德夯风景名胜区北部河谷区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其多样的生境,最终导致其景观类型的多样化.

表2 德夯风景名胜区各景观型分布情况

4 讨论

任何分类工作都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基本要求是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反映尽可能多而全面的对象性质.而要在分类过程中获取一致看法,就需要选择有直观性的指标和属性.景观分类也是如此,其目的和特点在于综合反映景观的形态、发生、功能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要求分类指标既能够考虑复杂多变的因素,又能体现出景观单元之间的差异.如前文所述,不同尺度的景观,分类指标的选择要求也不同.本文结合德夯风景名胜区中小尺度、生境类型多样的特点,选择能够综合反映其景观特征的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作为分类指标,符合分类要求,可为中小尺度景观分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王兮之等[14]应用SPOT4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对新疆地区策勒荒漠-绿洲景观以及路景钫等[15]通过对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进行分类,与本研究结果殊途同归,从侧面证实了以生境作为景观分类指标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此外,生境不仅可作为景观分类的依据,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分类的基础[16],对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有很大影响[17].因此,以生境为分类基础,对于研究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18].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多样,植物多样性程度高,是研究二者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后续可考虑以植被类型为指标将景观型细分为景观元来进行植物多样性的测定,例如向阳土坡自然景观可细分为向阳土坡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自然景观等,通过对不同景观型中植物的物种组成、功能性状多样性等进行分析来反映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本研究根据综合性、等级性和主导因子原则,以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作为分类指标,结合航拍图和实地调查结果将德夯风景名胜区划分为4个景观类、16个景观型.从景观特征来看,自然景观包含的景观型最多,受人为干扰程度小,景观内的植物多样性高,植物资源丰富,需重点保护,可适当开展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等项目;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缓冲带,可适当建立与风景保护、风景游赏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半人工景观在德夯风景名胜区多以阶梯式分布,可发展成为独特的“梯田”旅游景点,也可发展“草莓采摘园”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人工景观类以苗族木质建筑为主,体现出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形成景区特色.

猜你喜欢

土坡名胜区生境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上海SMP公园土坡场
SCS模型在红壤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应用
会飞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