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探究
2021-12-21谢凌香李健
谢凌香 李健
摘 要:“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职能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同时更加注重学科建设,但也面临着以内部治理机制建设不足、不同权力运行不畅、机构设置冗余及资源配置不均衡为代表的内部治理困境。因此,通过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厘清不同权力的界限及构建高认同的特色校园文化,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与地方高校同步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内部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4-0012-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统筹部署“双一流”建设,重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在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其内部治理层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的新变化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为实现自身发展,“优化和创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1],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其内部治理层面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由管理向治理的职能转变是“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过程的一大特征,即改变过去“强调自上而下的一元控制理念” [2]下以制度规范作为主要约束力的高校管理机制,转向以多元主体共同协调为主,采用扁平化结构的多向式治理机制为依托的治理模式,作为规范地方高校日常运行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多元主体共同推进高校发展,民主协商及共同参与的力度不断加强。
(二)更加注重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中心环节及重要评估指标。地方高校建设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并不断凝聚人才、资金及学术资源等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科专业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与社会需求高度适配且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发展路径。
二、当前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机制制度化建设不足
高校内部治理是涵盖以制度治理及依法治理为代表的多元治理机制,制度治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是制约其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首先,地方高校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系统性不足,即为实现多方治理的多种制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未有效发挥制度治理合力;其次,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机制及制度运行存在空转的情况,即制度建立后未能发挥作用,制度本身与现实脱节,难以在实际治校中实施。
(二)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中不同权力运行不畅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党委政治权力、校长行政权力、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及以教师代表大会及学生代表大会为主的民主管理权力存在运行不畅的情况。首先,地方高校治理中不同权力界限相对模糊,党委负责在高校建设及治理过程中进行重大决策,而校长作为学校日常事务的领导者,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两种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易出现重合并相互影响的情况;其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存在部分重合、结构失衡,学术权力的运行置于行政权力的框架之下,无法在重大事项上对决策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在地方高校内部权力构成处于非主导地位的民主权力以民主监督方式参与高校治理过程,难以起到实质性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机构设置冗余
高校内部治理以专业化设置的治理机构为主,而治理过程中的机构设置冗余则制约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效能发挥。首先,机构设置过多,即在地方高校治理过程中,存在治理一方面即设置一个机构,最终导致高校内部机构过多,而在实际治校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机构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设置的机构功能重合,在地方高校治理过程中,多个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但存在同一功能对应多个机构的情况;最后,存在单个工作人员对应多个机构任职的情况,较一岗专职人员专业性不足,不利于发挥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专业治理作用。
(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资源配置不均
首先,不同层次高校资源配置不均,“双一流”中以学科评估为依据,非相同层次的高校在资源配置上获得的数量及质量不同;其次,以优势学科为准则的高校类型区分是影响高校资源供给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理工类及综合类高校享受的资源较多;再次,不同地区高校资源配置不均,我国高等院校主要办学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因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其教育资金供给能力不同,导致不同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配置不同;最后,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所需的资源供给以学科评估结果及学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加强优势及重点学科支持力度,不同院系及不同学科间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一)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
以高校内部不同权力职能设置及运行机制构建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是优化制度顶层设计并为高校治理服务的基础。首先,构建起多种权力共同促进大学章程制定及完善的协同制度构建机制,即在高校内部治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尊重四种权力代表的建议及诉求,并让其主动参与制度建设;其次,构建制度动态评估调控机制,即在制度建设及制度运行过程中,提前预设制度效能考核指标,进行效能评估,并以制度效能评估报告为依据,形成制度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最后,以合同制改革為契机,构建高效依法治校机制,即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针对学科建设、物资供给、人才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以合同制作为固定权利及义务的依据,通过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对重要事务进行重点管理,构建形成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规章制度体系 [3],以提升治理效能。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内涵于“双一流”建设要求、为高校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动力及作为具体建设考量指标及治理效能评估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继续推行高校聘任制,重点引进活跃在学术前沿的领军科学及青年学者,并综合考量教师年龄及专业构成因素,以教师职业技能为基础,强化结构设计,形成有重点且相对均衡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其次,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健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民主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4],形成学术科研及师德师风并重的教师评估机制,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及整体风貌;最后,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形成学校集中培训及校外访学提升相结合的综合教师培养机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提升教师进行前沿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高校教师通过访学的形式增强教学科研能力。
(三)厘清权力界限,实现学术与行政权力制衡
厘清地方高校内部不同权力的界限是实现高校不同权力合理运行并提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效能的重要措施。首先,以权力来源、范围及其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标准对权力运行界限进行区分,由地方高校党委对学校发展方向及重大事项进行统筹领导,校长作为地方高校行政权力的代表负责日常管理运行,学术委员会发挥专家治校的作用,对地方高校治理重大事项改革建言献策,并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对学术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其次,设计好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在实际高校内部治理中的运行模式,以职权科学划分基础上的专业分工为原则,由党政权力负责高校事务管理,由学术权力负责学术资源配置,由民主管理权力监督党政权力及学术权力的运行。
(四)加强文化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凝聚认同
高认同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内部不同主体参与内部治理的合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5]。首先,构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创建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涵盖党政干部、师生员工等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创建队伍,构建文化创建机制,规定文化创建的方向及范围,并在文化创建中注重文化认同,以非同主体间的共同文化需求为基础,塑造具有高认同感的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其次,以特色校園文化创建为契机,以话语体系转化为准则,使传统校园文化转变为底蕴深厚、形式多样的高校特色文化;最后,加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宣传,构建地方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形成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为代表的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宣传矩阵体系。
四、结语
总的来说,以内部治理机制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不同主体代表的不同权力制衡机制作为贯穿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运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效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优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6):7-13.
[2] 黄炳超.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质表征、现实困境与目标指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2):7-11.
[3] 邓传淮. 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20(02):6-8.
[4] 喻菊,刘传俊. 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行动逻辑[J]. 湖北社会科学,2017(12):159-163.
[5] 裴秋芬.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79-81.
(荐稿人:李延,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