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民俗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2021-12-20苏盈盈
苏盈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等多维视角,聚焦意识形态、民俗文化与公共空间三大问题,探求新时代文明中心的特质属性,对照梳理任务要求,有助于推动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好全国试点,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顺德样板”提供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实践 顺德 意识形态 民俗文化 公共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当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2019年10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将试点县(市、区)扩大到500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扎实推进500个县(市、区、旗)的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等多维视角,聚焦意识形态、民俗文化与公共空间三大问题,探求新时代文明中心的特质属性,对照梳理任务要求,有助于推动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好全国试点,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顺德样板”提供方向和路径。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质属性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动员和激励城乡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具有政治性、地域性和公共性三大特质属性。
政治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价值属性。作为自上而下推动建设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绝不仅仅停留在文明创建、文化搭台、文体活动,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国家意志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时代之需”[2],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主体、传播平台、规训场所。
地域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文化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县(市、区)开展试点,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元,意在盘活基层、打牢基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主要依赖空间形态、乡村“三风”、乡规民约、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实现。这些要素汇聚了丰富的民俗资源和条件,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公共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之“新”,体现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紧密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使命,以共建共享为标志的价值内涵。“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3]的组织形态,科教普及、公益服务、志愿行为的实践导向,“创造了一种公共化的意识形态叙事方式,建立了一种富有公共魅力的社会关系平台”。
二、新時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要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具有的政治性、地域性和公众性三大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于强化价值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树正气;激发内生动力,群众活动群众办。
一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在葛兰西的话语体系中,也被称为“文化领导权”(hegemony)。有别于暴力夺取政治领导权,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市民社会”中采取“阵地战”的形式,让大众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层面“自发认同”并支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所谓“市民社会”,指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等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及社会舆论领域。“阵地战”,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微观基础,通过教育、宣传、引领,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乃至改造人们对于国家、政治、政权的理解。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思想思潮激烈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斗争的复杂程度,与葛兰西所处时代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转化为形式大众化、富有共通感的符号实践,创新运用媒介系统、视觉手段、艺术形式等,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关注的首要命题。
二是加强优秀民俗文化的感召力。民俗文化,也称为“小传统”。它依托自然环境被创造和强化,依托生活方式被传承和改造,依托在地居民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经由集体记忆、地方性知识、生命情感、审美趣味等,构成乡土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因此,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仪式符号,通过广泛开展传统普及、经典诵读、戏曲传唱、非遗传承等活动,“着力挖掘并固化文明实践的意象要素,凝练地方文化的意象内涵”,着力构建当地群众愿意去、经常去、乐于去的“文化家园”。
三是加强大众公共空间的生产力。哲学体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既是街道、广场、公园、场馆等满足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公共场所,也是特定社会关系的生产容器,政治思想、价值信仰和积淀的物化表征。因此,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要推动建设主体的多元性,鼓励大家动手一起做,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让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活跃城乡;要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做到“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让各级各类的资源活力调动起来、焕发出来;要强化“两个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交互性,建好用好融媒体、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技术,让文明新风及时传递到户、传播到人。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顺德算法”
“顺德算法”指的是结合顺德实际,如何打造好有顺德特色、接地气有活力的基层站所和品牌特色。
一是党建引领,建强组织体系,提升动员能力。不断加强党对各级文明实践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的“轴心”和“龙头”作用,将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科学划分对应的角色和职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为逻辑主线,紧密联系顺德争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广东贯彻新发展理念试验区实践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组织开展“赋能村改、共赢未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身边的变化、亲身的变化,画好最大同心圆,坚定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实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实施“顺德党员先锋工程”,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先锋铁军”。探索建设“黄龙党校”,持续推广文明实践黄龙村“党建+”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国党建示范基地。
二是串珠成链,传承岭南文脉,打造文化凤城。加大村志、村史等地域文化建设,开展村史记忆工程。深入挖掘村庄文化遗存,进行古建、古桥、古树、古水道等“四古”的保育和活化。做好“耕读传家”“成人礼”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诠释。注重保护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复兴龙舟巡游、帝王出游、粤曲粤剧等乡村民俗节庆风俗活动。落实粤菜美食体验工程,打造寻味顺德小镇、特色凤厨美食集聚街区。挖掘精花宴、百味鱼宴、龙舟宴等顺德名宴文化渊源,鼓励围绕双皮奶等顺德特色名点,打造“顺德手信”“顺德伴手礼”。做大李小龙故乡、顺德永春拳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均安建设“功夫小镇”、杏坛打造“马东村永春文化体验区”。激活顺德水乡、戏曲、武術、古建、传统技艺等岭南文化基因,促进龙舟说唱、香云纱、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
三是融合创新,优化公共服务,共享美好生活。推进义工、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快建立顺德区志愿者学院。积极推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设施,通过规范引导、命名授牌、星级评定、提供舞台和文化生态保护等措施,调动民办文化团体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创新社会资本参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众筹”建设模式,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以杏坛逢简和勒流黄连为试点的一批“双中心”融合示范点,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完善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通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
基金项目:顺德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顺德路径”,区县级,2019-YB5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
[2]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展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时代价值..光明日报[N]..2019-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