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2021-12-20刘哲纬金文兵黄忠慧
刘哲纬 金文兵 黄忠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技术系,浙江 杭州 310053)
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时期,同时自动化技术也在高速发展,正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一样,所以高职教育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培养硬、软能力都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所谓硬能力,主要为专业方面的相关技术技能,对于高职自动化类专业是指检测、控制方面以及工业网络等相关技术技能;软能力则包含学习能力、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2]。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在硬、软能力并举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和措施如下。
1 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与企业深度产教融合,进行顶层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设计,优化课程体系,着重开展“一课堂”即专业核心课程的层层递进课程项目的实施,结合“学生自主创新竞赛”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活动、“国家、省技能(电子设计)竞赛”与校技能节活动等技能竞赛、“维修电工、进网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取、“电气潮”与“天璇棋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智能浇灌控制系统”与“管组件控制系统”等双休日工程、“业余党校”与公益活动六大平台的二、三课堂体系,实现硬能力包括智能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工业网络维修维护、通信协议转换等,与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的融合培养[3]。培养体系架构见图1。
图1 培养体系架构
2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必须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既体现自动化专业的特性,又要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也就是必须适合硬、软能力的融合培养[4]。根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理区域的工业应用情况与综合实际充分调研,构建“思政系列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通识类课程——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等专业支撑课程项目——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自控系统集成与创新、工业网络(DCS.FCS)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综合项目——毕业综合实践大型项目”的教学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融入人生价值体系、工程项目设计等理念,形成“理论基础——简单实验、实践——综合应用项目”的教学实践主线[4]。具体课程体系拓扑结构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
3 课程项目化改革
当前的课程更多的是以知识体系构成,确实比较能体现课程知识、技术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老师也习惯了这种多年延续下来的教学体系,并更多采取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枯燥,且容易导致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理论跟实践脱节、相关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等结果。虽然当前各个学校对课程项目化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更多是零星项目化改革,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方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都必须进行项目化改造,如上述课程体系中的工业网络(DCS.FCS)技术、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应用、西门子自动化技术等核心课程,按照项目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关系,构建“单元性项目→功能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的体系结构[5-6]。例如对于工业网络(DCS.FCS)技术课程,进行构建“基本逻辑控制、定时器逻辑控制、计数器逻辑控制、基本网络组件、液位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等(单元性)→真空机组控制系统、流浆箱控制综合系统(功能性)→糖化生产车间控制系统(综合性)等”的体系结构。该课程项目体系从简单的基础知识技术到某小型功能的实现,直至综合复杂应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专业(硬)能力和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课程项目化体系改造见图3。
图3 课程项目化体系改造
4 课程项目化实施
专业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主要依赖于课程及其实施,但在当前学校中更多以教师讲授或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形式出现,肯定不能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要求。一是人口红利下降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二是随着智能制造、智能生产的深入,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综上情况,课程实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和技能从零星的转化成完整的、系统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动化专业上对课程实施进行了大力改革,充分利用上述对课程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项目,进行如下操作,过程主要分为:(1)团队组建,根据学号顺序每组2~3人,不宜太多,必须设组长1名,但组员必须完成各自任务;(2)课余设计,在课外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查询资料、咨询老师或同学等,完成项目整体设计,包括系统整体设计、零器件(设备)选型及价格参考、控制系统策略、调试方案等等;(3)课堂答辩,在课堂上每个人必须讲解自己那部分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调试方法,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质疑,学生回答等;(4)课后优化,根据答辩过程进行方案优化;(5)安装调试,结合实验条件和设计方案进行安装调试;评价验收,根据调试情况、综合答辩过程进行评价验收等。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注意过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兴趣性,让学生作为主体完全融入课程实施中,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的实施,实现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硬能力与学习能力、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软能力的融合培养。具体实施过程见图4。
图4 课程项目化实施
5 六大平台的二、三课堂体系构建
二、三课堂体系对人才的硬、软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理念,构建六大平台:(1)业余党校及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充分体会到人生不仅仅是索取,更应该去奉献;(2)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取,配合学校整体的双证体系,鼓励学生考取电工证、进网电工证书等;(3)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以科技创新团队形式申报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软能力;(4)学生社团,优化社团创建机制,拨付运行经费和奖励经费,分别建立素质社团和专业社团,素质社团包括轮滑协会、天璇棋社、电气潮、外语协会等,提高综合素质,专业社团包括工业机器人协会、西门子智能控制协会、无人机协会等,通过项目引领、以老带新等机制,为学生营造爱科技、爱学习、爱动手的文化氛围;(5)双休日工程,该项目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项目,即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时间完成“智能浇灌控制系统”“管组件控制系统”“真空控制系统”等项目,提高项目执行能力;(6)优化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竞赛前期、后期各类支持计划,建立“校内专业级竞赛—系级竞赛—校级竞赛—省级竞赛(行业竞赛、国家级竞赛选拔赛)—国家竞赛等”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让学生锤炼耐挫折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等软能力和专业技术项目处理的硬能力。另外还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应用现状、公司运行模式,熏陶团结、敬业、创新等先进企业文化。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博览会(包括上海工业博览会、杭州的博览会、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工业自动化最新、最先进的应用技术,使学习更有方向和目标。
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式的二、三课堂体系构建,是对一课堂及其实施非常好的补充,为硬、软能力培养提供了完善的保障、实施路径和方法。
6 实施成效
近几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通过硬、软能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0%的学生在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提高,50%以上的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每年都有10多个学生申报专利,60%以上的学生有机会并积极参加国家部委、省厅、行业、教指委、校级及学校技能节等各类竞赛,获奖数量多、等级高。近几年的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也高,由省教科院提供的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连续名列全省前茅,也有多名学生继续深造,攻读浙江工业大学等学校研究生。此外,全国各地上百所中高职学校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硬、软能力并举培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