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药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20雷吴越陆文琦欧阳东杨茄薷余丽丽
雷吴越 陆文琦 欧阳东 杨茄薷 余丽丽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高校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采用了目前教学的改革热点,即“校企合作办学”。“3+1”药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先在校内学习3年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夯实综合素质基础,最后一年在企业或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内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通过这两阶段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1,2]。为了践行“3+1”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我校药事管理专业参与“3+1”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企业及学生进行调研,评价现行“3+1” 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1 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持续加剧,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进入市场化时代,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时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整合现有企业和高校资源,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水平。
实施了“3+1”校企联合培养后,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培养方式也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课题以我校2013—2016级药事管理专业参与“3+1”校企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现行“3+1”药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目前面临什么、该如何发展,为现行模式下提高学生竞争力进行探讨。
2 调研实施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调查和问卷两种方法,通过调查理清校企合作在各校各专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制定校企合作高效发展调查的科学指标体系,选定调查群体,发放问卷,总结分析调查结果,针对一些指标挖掘发展现状规律,总结对现行的“3+1”药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
图1 实施过程
3 研究结果的分析
3.1 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共发放42份问卷,回收42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4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14位,女性28位。
3.2 结果统计与结果分析
科学评估的基础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克隆巴赫理论,确定指标体系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发散阶段和收敛阶段。在发散阶段我们通过与老师的深入交谈,从现存现象及问题中找到切入点继而设计了问卷。在收敛阶段根据关键特征调查法,利用SPSS中频数的分析,从以下几个维度剖析展开。首先,从调查问题的集中量与差异量,掌握校企合作纵向分布情况,用算数平均值显示数据集中程度,用标准差体现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标准差较大意味着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相反则越接近平均值;继而通过对频数的分析,掌握所需指标统计结果的横向分布状态,本分析运用了频率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差异性检验等四个统计变量。
3.2.1 频率分析
我们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数据频率的数值特征来分析了本次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根据各个变量的频率分析结果得出,分布基本满足抽样调查要求。
3.2.2 效度分析
本次问卷效度分析是通过使用软件spss25版本,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检验过程。
根据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看出(见表1),KMO检验的系数结果是0.918,KMO检验的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问卷的效度越好。根据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也可以看出,本次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所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 探索性因子数据结果
3.2.3 信度、效度检验
软件使用spss25版本实现信度分析过程。
表2显示,“3+1”问卷调查上,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48,根据项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可以看出都是总体小于0.848的。因此,“3+1”问卷调查的题目不需要调整。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48,信度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可靠性越高,本次分析的结果为0.848,相对来说信度比较好。
表2 问卷信度分析
3.2.4 差异性检验
差异性检验是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去研究变量从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在本次分析中根据数据的特性主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这两个方法。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分析得出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Sig值小于0.05则说明不同性别对于各个维度直接存在差异)。
经调查研究结果,同时结合问卷频率、信度、效度、差异性等四方面检验得出,问卷设置合理且有效,并且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各个维度之间在性别上存在差异[3]。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校企合作建立健康、长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4 结论
高校教师对校企合作有着一定程度的认可,大部分学生也对企业的培养方案感到满意并认为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并且该模式还可以使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但由于高校与企业双方有着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企业合作数量和岗位较少、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该研究结果提供有效参考。经研究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3+1”管理机制:加强指导老师、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议增加实习岗位的多样性;建议增设一些提高学生礼仪社交能力的课程;建议提高校企合作虚拟平台信息资源的完整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