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典型实践与创新发展*
2021-12-20王天泥李芳菲
王天泥 李芳菲
[1.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2.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1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寻求转型突破口,提升自身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第三空间”建设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空间再造成为公共图书馆高质量、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空间再造是保障公共图书馆社会文化服务功能高效运行与进一步完善的有效方法之一。公共图书馆实施空间再造,可充分发挥馆内空间功能,对提升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发现,目前关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服务品牌研究、技术应用研究、理念创新研究及再造模式研究4 个方面。杜希林、刘偲偲[2]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考察不同城市群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情况,对全国各地区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和再造模式进行了整理概括,并提出了发展意见。技术应用是目前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点研究方向,姚雪梅[3]、郭亚军、张瀚文、卢星宇、陈奕良[4]等学者结合AI、“AI+5G”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王天泥、刘妍[5]、王辉[6]、柯阳青[7]、林黎南[8]等学者基于人工智能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策略与方法、效能提升路径进行理论研究。结合图书馆发展理念,不少学者提出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理念。以钟伟[9]、王跃虎[10]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要坚持创新、人文、绿色、以人为本等理念;曹明芳[11]孙超、刘咸[12]认为,合理性、市场细分、经济适用等是图书馆空间再造需要遵循的原则。钟伟[13]、姚春美、苏瑞竹[14]、王毅、赵晋凯[15]、朱华赠[16]等学者致力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研究,就空间构建、空间优化、功能重组、特色展现、共享模式、建设路径、转型方式、价值体现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
此外,图书馆业界对空间再造也十分关注,多次召开空间再造相关主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力求推动图书馆空间建设,为学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宽研究思路。2017 年 6 月 22 日,“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于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举办,围绕空间再造理论、设计原则、布局方式以及再造实践等问题展开研讨。2021 年6 月9日,“2021年图书馆红色空间与红色专藏论坛”于山西太原市图书馆举行,学者们围绕图书馆红色空间与红色专藏建设专题,就红色专藏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红色空间的建设经验。2021年7月22日,“面向智慧时代的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举行,会议围绕“面向智慧时代的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展开讨论,交流我国图书馆在空间服务探索的成功经验,分析和讨论当前和未来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3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创新实践
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方面,许多图书馆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致可分为服务品牌建设实践、新技术应用实践及理念创新实践。在服务品牌建设方面,河北石家庄市图书馆打造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建设了盲人书屋、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等新型空间,为特殊人群及有特殊需求的读者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深圳图书馆开辟了数字体验空间“爱来吧”、全民阅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捐赠换书中心、城市经典阅读空间“南书房”和公众教育学习空间“讲读厅”等定位不同的新型图书馆空间[17];辽宁省图书馆设立了众创空间、24小时智慧空间;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联合企业,设立了“社区智能阅读”空间,为居民的空闲时间提供阅读机会;徐州市图书馆开启纸电数统一检索;嘉兴市图书馆启用LSP系统。在理念创新方面,深圳盐田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9间“智慧+”分馆,为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长沙市图书馆设有玩具图书馆、多元文化馆、长沙人文馆、新三角创客空间、咖啡书吧和阅读花园等多个文化服务空间。
笔者对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进行梳理及对比后,挑选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践进行细致分析。
3.1 服务品牌建设实践——太原市图书馆红色空间“马克思书房”建设
太原市图书馆在2017年完成扩建重新对外开放后备受读者青睐,快速“走红”,成为业界著名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红色阅读空间“马克思书房”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太原市图书馆打造的一个红色主题空间,其服务效能取得了超出太原市图书馆其他文化服务空间十几倍的卓越成效[18]。
“马克思书房”是全国首个以红色思想为主题的图书馆阅读空间,空间功能并不是完全独立分明的,而是彼此交融的。各个空间相互成就,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以有限的空间打造出了具有无限潜能的主题书房。“马克思书房”的空间功能可大致概括为展示空间、阅览空间、研讨空间、体验空间、活动空间5种(详见表1)。展示空间功能为展览马克思形象、马克思相关著作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金句等,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向读者展现马克思刻苦勤奋、孜孜不倦求索真理的伟大形象;阅览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纸质及电子文献及温馨美好的阅读氛围,红色文献种类数量众多,且文献分类详明易查找;研讨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具有时代感、设计感的交流讨论空间;体验空间为读者提供了抒发感悟、沉淀所学的空间;活动空间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通过开展各种宣讲、学习活动,传播红色思想。
表1 “马克思书房”空间功能分布
“马克思书房”一经成立,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开展红色活动的重要平台。除了社会各界的参观学习活动,太原市图书馆也积极探索以“马克思书房”为平台开展馆内思政教育活动。其中,品牌思政课“少年公开课”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的充分肯定。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是一例十分成功的“文献集中收藏,空间功能叠加”的公共图书馆主题服务品牌空间再造案例。
3.2 新技术应用实践——天津市中新友好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
天津市中新友好图书馆是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合力打造的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运用当今最新智慧科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中新友好图书馆的重要目标之一。中新友好图书馆的微信小程序“室内定位导航”能够做到清晰规划路线、精准导航,便捷用户快速找到任何想要前往的功能区或图书。微信小程序“在线办证”让用户实现使用手机微信就可以远程办理读者证。中新友好图书馆在馆外设立了颇具特色的“汽车穿梭还书”系统,读者可以在车上就完成还书操作,同时另设24小时智能还书柜以方便读者进行书籍借还等服务。移动借阅机又名“有借无还”掌上书库,读者使用手机扫描操作后即可免费下载电子图书。“智能盘点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是图书馆书籍整理的机器人组合,前者可盘点图书生成错架报告,后者对读者还回图书进行分拣、分类。此外,馆内还有提供问题咨询服务和馆内导航服务的桌面机器人和导航机器人。为提高用户体验,馆内还设有有声绘本读物区,AR、VR、3D打印、电子书法等新技术体验区,专业录音棚、影音欣赏区等。除实体智能应用外,中新友好图书馆还应用大数据分析辅助图书馆管理和决策。
作为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中新友好图书馆的智慧空间建设真正做到了将智能融于服务,用技术为用户带来便利。杜希林、刘偲偲两位学者也评价中新友好图书馆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图书馆”,现已成为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典范。
3.3 理念创新实践——杭州图书馆主题分馆建设
杭州图书馆共建设了27家涉及各个领域的主题分馆,每一个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杭州图书馆根据杭州市地域文化以及读者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科学选择分馆主题,并通过自建及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两种方式,探索出主题分馆建设的杭州模式。
在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配备了完善的特殊群体服务设施,但很多特殊群体由于担心遭受歧视或来自正常人的心理压力,不愿前往公共图书馆[19]。杭州图书馆正是考虑了视障读者的这种需求,将盲文分馆建立在浙江省盲人学校内,并配备专职图书馆员,充分为视障人士提供图书馆服务。主题精细化为有个性化体验、阅读需求的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除了主题的选择外,图书馆服务制度也是杭州图书馆主题分馆模式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杭州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和“信用借还服务”保证了“一证通”服务体系的实施,也确保读者可以就近完成图书借还,并享受线上线下的双通道信用借还[20]。这一系列服务模式让主题图书馆真正做到满足读者用户差别化、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文化需求,而不是让服务不着实际。
杭州图书馆已经成为杭州市的文化地标,其主题分馆建设不但对图书馆界的主题图书馆空间再造有着借鉴意义,对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建设与输出有重大影响,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功能与提升服务效能的重大举措。
4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发展策略
4.1 树立融合城市文化定位的建设理念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象征[21],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输出功能。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一方面需要考虑外在的建筑形式。公共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再造要结合城市文化个性,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出符合城市文化定位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形象,助力城市输出文化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要做好城市文化传承、交流的内在建设。深度开发利用城市的特色资源,探寻城市记忆。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等,以图书馆建设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传承、梳理、凝练、创新城市文化传统、脉络、特色、风格[22]。智慧城市建设中,文化地标相当重要[23],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构建交流空间,为城市与市民提供平台,举办城市文化活动,打造高效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传播城市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4.2 以满足用户文化需求为导向打造服务空间
公共图书馆服务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界、业界的共识。空间再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空间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中,要充分调研用户需求与意愿,增加空间再造中用户的参与度,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增强用户体验的舒适感和温馨感。及时了解用户使用率低、利用不便的空间区域,做好再造规划,提高公共图书馆空间运行效率,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图书馆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24]。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文化氛围也十分重要,公共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也要充分考虑读者文化需求,以丰富用户精神生活为目标,全方位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共图书馆空间。
4.3 以提升空间运行效率为目的引入智能化设施设备
设备更新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中,具有重要意义。硬件设施更新、升级、替换是公共图书馆空间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的主要途径。交互式电视、3D 打印机、投影设备、图书分拣机器人、VR体验器等硬件设施,是目前图书馆中常用到的智能设施。智能设施的引入既要是公共图书馆更新升级的代名词,也要成为用户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支撑。大部分图书馆由于存在资金、技术方面的问题,一些智能设施平时被“藏”起来,只在重要的活动中才会“露面”,在日常的用户服务中无法做到充分利用,导致这些智能设备未能完全发挥自身价值,没有达到提升空间服务效率的目的。在日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引入新设备时图书馆要做到利用设备而提升服务效能,而不是让馆员为设备服务。
4.4 综合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构建立体融合的智慧空间
学者沈奎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难用也不是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齐头并进,构建出真正方便读者使用,有助于图书馆自身管理的图书馆空间。太原市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既对实体空间进行了具有时代性、设计性的建设,也对虚拟空间进行了建设,提供了多项数字资源服务。中新友好图书馆以全面的智能服务成为智慧图书馆的代表。人工智能技术趋于成熟,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要以智慧图书馆为建设目标,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引入到智慧图书馆服务中,实现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真正使用。
4.5 构建以效能发挥为核心的空间利用评价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要重视前期统筹设计与中期的再造实施,更要重视空间再造后的评估。相关学者研究认为,目前学者关于空间评估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数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且理论研究不足。空间评估既要包括专家评估,也要包括读者反馈。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在每次活动开展后都会对活动进行记录,收集活动参加者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活动改进提供依据。每个公共图书馆要根据本馆面向的服务人群和开展的馆内活动,构建并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重视每一个流程的评估。图书馆界也应更多地关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过程评估及效能评估,尝试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估模型。图书馆空间再造应构建全流程评估机制,建立以图书馆空间效能发挥为核心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结果为依据保证空间再造工程的科学实施和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图书馆空间的服务效能。
5 结语
“空间是一切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息息相关,推动公共图书馆空间优化再造,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在空间建设中,公共图书馆要找准自身定位,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目标,精准了解读者需求,重视空间评估,做好经验总结,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