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0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2021-12-20倪光鲜胡锐峰通讯作者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倪光鲜 陈 蕊 胡锐峰(通讯作者)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一个城市和地区未来的发展。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城市群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成渝城市群共拥有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到达了20167亿元,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428个、创新平台1600余个,专利申请受理16.76万件,较上年增长27.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7万件,较上年增长7.9%;重庆市在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专利申请受理5.54万件,较上年增长2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0.76万件,较上年增长9.3%;而北京中关村在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7.2万亿元,全年申请专利授权量16.3万件,较上年增长23.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3万件,较上年增长19.1%。据此可知成渝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受地域、区位、政策和发展条件等因素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增强科学技术实力[1],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4]。高新技术产业在集聚的过程中将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在集群网络下各企业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临近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种资源共享,这能大大降低集聚区内企业的资源获取、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等成本[5],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文化交流和产品贸易等,也让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6]。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优势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能不断地吸引新企业进入,新资源的涌入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的资源要素不断积累,从而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7]。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推动高质量创新环境的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会产生更大的创新驱动力,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此集聚,最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和经济增长。为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两地应当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展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对成渝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源自各省市统计年鉴、各市州科技局统计文件、《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

2.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nno)。采用城市创新产出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对象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区域为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因此本文选取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来代表区域创新能力。

(2)核心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Agg)。采用产业集聚的常用方法区位熵来对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ggit代表t时期i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Xijt为t时期i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Xit为t时期i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xij为t时期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t为全国t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当区位熵值大于1时,其值越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也越高。

(3)控制变量:借鉴施晓丽等人的指标选取原则[8],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定相关变量。①科研人员投入(Ry)。科研人员投入是区域创新的必备要素之一,所以选取各城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区域创新人员投入。②科研经费支出(Fy)。创新资金投入是区域创新的必备要素之二,采用各城市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来衡量城市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③外商投资水平(Fdi)。成渝双城经济圈致力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促进内外联动,积极引进外资增强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对外开放性与包容性较强,引进外资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采用各市州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表示外商投资水平。④城市化水平(Urban)。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衡量(采用常住人口进行计算)。

表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中集聚水平(Agg)的均值为1.2,即成渝地区区位熵均值大于1,说明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趋势显著。从2010年到2019年成渝城市群专利发明授权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市州间数量差距较大。

3.模型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式(2):

其中,Inno代表区域创新能力,Agg代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Ry代表科研人员投入,Fy代表科研经费支出, Fdi代表外商投资水平, Urban代表城市化水平,i和t分别代表城市和年份,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

为了检验被解释变量选取是否合理,在Stata中运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的方法对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nno)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检验结果见图1。

图 1 被解释变量Inno核密度估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对被解释变量(Inno)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图形基本接近正态分布,使得数据的分布从原来的过于分散变得集中,回归结果更加稳健。这表明选择使用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具备更好的合理性和实证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在计量软件Stata16中对本研究所选用的面板数据结构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选数据样本是一个平衡的短面板数据。故采用Hausman检验对模型进行筛选以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还是随机效应模型(RE),结果确定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条件下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核心解释变量(Agg)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它的经济系数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区域创新能力将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31.1%的提升。当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增强,集聚范围适度扩大时,有利于促进集聚区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积累,加强区内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以增强对彼此的信任,这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增强企业间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提升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发展[9]。控制变量中科研经费支出和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显著,科研人员的投入经济系数为正数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外商投资水平的经济系数为负值。其中:科研经费支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当,说明资金投入是区域创新活动开展的关键要素,雄厚的资金投入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先进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提高创新人员的热情和引进先进技术人才等;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变动意味着人口和产业结构、公共事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当城市化水平提升时,城市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增强,使得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更加集中,这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010年~2019年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以及科研经费支出与人员投入、外商投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效果显著,科研经费支出、城市化水平均正向促进该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并且效果显著。对此,针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成渝各市州要因地制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各市州应当充分了解并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合理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努力提高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此外各市州应当打破行政区划边界的限制,将资阳、遂宁打造为成都东进重庆西迎的创新产业走廊,并积极加入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建设以成都重庆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第二,成渝两地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两地政府要合理增加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激励额度以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科研创新项目的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进程,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第三,成渝两地要合理规划各市州大中小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各市州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完善城市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交通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创造高质量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科学指导城市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