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美学范式研究

2021-12-19宋奕勤冀鹏红

设计 2021年22期
关键词:同构海报设计范式

宋奕勤 冀鹏红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1-0110-04

引言

图形的残缺处理是当代环保公益海报设计中的常用手法,利用残缺图形进行残缺美的表达。在心理学上“残缺”图形就是打破了人们心中的“格式塔”,即完整的图形被打破,引起了人们的视觉警觉,从而加快了脑部的活动,开始分析事物表面上的非常规性,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人们对“残缺”图形加深印象。利用这种特殊的视觉语言,突出焦点,形成趣味中心,引起受众共情心。当残缺美通过残缺图形折射出独特的审美内涵时,其局部的破损与不完美,恰好衬托整体,构成残缺之美。

一、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体现与作用

“残缺”释义为不完整、有破损、部分缺失。从美学角度看,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美与爱的断臂维纳斯就是世人所公认的残缺美,是人们对其残缺的无可奈何与惋惜,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与追求。中国对残缺的审美古已有之,如月亮的盈亏变化,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向往,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与感慨。许多环境保护海报中经常可以看到残缺的图形,即不完整、有破损的图形,是设计师常用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本次研究通过收集环保公益海报的优秀作品,分析总结残缺美在海报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并归纳出其作用。

本次共收集环境保护海报544幅,其中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报126幅,第七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透明海洋)214幅、第六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智慧海洋)91幅,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113幅。环境保护海报中残缺美主要体现在图形自身的残缺、重构造成的残缺、构图形成的残缺,因其残缺与破损,折射出图形之外更高层面的审美内涵,是对受众在解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思想上的升华。按照以上类别进行分析得到:海报设计中对图形自身进行残缺处理的共有69幅,占海报总数的12.68%;运用重构的表现形式的共有293幅,占海报总数的53.86%;构图形成的残缺有40幅,占海报总数的7.35%;而其他为142幅,占海报总数的26.10%。总体来看,海报设计中运用残缺美进行创意表现的作品比例占到73.90%(如表1、图1)。

由以上分析可知,利用残缺图形进行公益海报设计的表达,是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形式。而对残缺图形的设计让受众在解读海报作品的同時还能做出深入思考与判断,达到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横向与纵向、顺向与逆向的推理,产生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的审美体验,从而起到“艺术的表达与成功的传播”合二为一的良好作用。

二、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审美要素

(一)显著的功能美

在海报设计中,公益海报有别于其他类型海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饱含着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公益海报的设计往往具有教育、警示、宣传的目的,而残缺图形的设计有着扩大图形象征性、引起受众共情心、凸显社会责任感的功能美。从扩大图形象征性的审美功能层面分析,残缺图形的同构与异构无疑扩大了图形的象征性。图形与图形组合形成新的图形,以具体的、有形的“物”来表达抽象的、无形的“情”,即借“物”传“情”。从引起受众共情心的精神功能层面分析,公益海报传达的目的就是引起受众共情心。且常常运用“拟人”的手法,例如对自然环境、动物、现象等的拟人,体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欲,产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同理心。从凸显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功能层面分析,公益海报的残缺美表达,更能引起受众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使其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完成教育拓展的功能。例如第七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透明海洋)中的优秀奖获奖作品《生态海洋》,将“鱼尾”与人的手结合,表达伤害海洋动物就是伤害人类自己的思想。异物同构的表现形式扩大了图形的象征性,使其具有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的多重内涵,体现人类与海洋的共存关系。精神层面形成设计师与受众在思想上的互动,从而使受众通过海报产生情感共鸣和同理心,从而约束自己滥杀海洋动物的行为,凸显残缺美的教育拓展功能(如图2)。

(二)丰富的材料美

当代海报设计的展现方式多以电子屏幕为主,设计师常通过计算机合成技术进行材料的处理与实验,通过肌理、拼贴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残缺图形的创新,因材质的真实性能够将残缺美进行更直观的表达。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沙漠化每年导致6000个物种灭亡的系列海报,利用沙子与动物的结合表达沙漠化对动物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沙土散落的创意融入到主体物中去。使海报更具表现力与艺术张力,是艺术美与材料美的多元融合,最大程度的凸显了艺术的美感与其情感的渲染力。沙土的材料一方面暗示沙漠化的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表达动物濒临灭绝的消亡,激发受众原始的审美与人性的回归,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如图3)。

(三)新颖的形式美

形式美可以有效的增强海报视觉冲击力,是设计师个性化的表现。新颖在于创新,创新是每一位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不论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还是表现形式、材料运用、技法上的创新,都是设计进步的核心。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使画面更具形式美感,追求美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例如DAF(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中《保护自己》的海报设计,将国宝大熊猫与兔子组合,大熊猫因稀缺而备受关注,利用大熊猫无比珍贵的特点暗示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的现状。意料之外的元素组合成为了海报设计的创新点,将受众熟知的元素使用遮挡、删减、组合的手法,组成新的图形,赋予其深层的内涵与意义。使“残缺”物象饱含意义,达到公益海报设计的价值所在。海报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受众视觉焦点的吸引与把控,打破常规,形成冲突与矛盾。从视觉感知和心理上引发受众强烈反应,使其反复琢磨,增强记忆,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与有效性(如图4)。

三、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审美表现

(一)图形自身的残缺——形缺而意整

人们往往对已知或容易感知的事物感到乏味,而将海报中的主体图形进行删减、改变形成残缺图形,就可以突破这种模式,达到残缺美的升华,满足当代受众好奇心理下的审美需求。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Awareness can save the earth海报设计。画面以企鹅为主体图形,将其下半部分进行删减,并加以艺术手法的处理,类比融化的冰,使图形残缺的同时又具有流动的美感。残缺图形打破视觉认知上的完整性,以形的残缺成全意的表达,即形缺而意整(如图5)。

(二)重构形成的残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同构图形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而是物与物的相互作用、协调与统一,从而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同构图形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同构图形不仅丰富了平面视觉艺术的表现力,还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构图形创造出具有合理性和一定理念意义的图形,克服了视觉上的麻木,结构关系不变,面貌却焕然一新。许多海报设计中的残缺美除了图形自身的残缺,还有设计师使用不同手法进行重新组合与替换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其方法主要有异质同构、异物同构、同质异构。

1.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指将一个物体的材质,以“偷梁换柱”的形式,嫁接到另一物体的表面上,传达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基于受众审美经验中所熟知的物体,因材质的改变而形成创新,使其变成富有新内涵的视觉图形。这种嫁接方式打破人们的常规认知,受众在认知受阻后又被新的表现方式所吸引,从而形成新的视觉中心。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适可而‘纸’”海报设计,通过异质同构的表现形式,将动物皮毛嫁接到纸的表面,材质的变化出人意料,吸人眼球。海报表达纸张的浪费导致森林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使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现状。利用隐喻的手法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注入到作品中,使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得到精神审美的升华,以视觉的表达与呈现扩展到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发,带给受众意料之外的惊喜与独特的审美感受。文字辅助在海报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报中适可而“纸”的“纸”与“止”同音,利用同音不同义的手法进行语义双关,使得同一词语具有两种不同的涵义。海报将劝导受众适可而止的行为与海报视觉元素的“纸”进行结合,使受众在“读”与“看”中体会其深层涵义(如图6)。

2.异物同构。异物同构也称异形同构,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进行同构,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或关系。这种异物同构的方式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古代龙图腾的形成使用了异物同构的方式,将多种动物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图形。这种异物同构的理念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及“中和”之道有相似之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之根本,和为天下之法度。达到中和,天地各归其位,而万物生。即调和万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通过异物同构创造符合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视觉图形,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审美特征,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体现。这种审美心理与审美特征对当代公益海报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第七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透明海洋)中的优秀奖获奖作品《Symbiosis》,主题为共生,以海龟为主体图形,将其四肢进行异物同构的替换,与人类的手掌进行重构。通过两种不同物种间形似而非现实的组合,创造组合出富有新内涵的图形,传递出“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家园,关爱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在外形上两者衔接自然,画面生动富有童趣(如图7)。

3.同质异构。同质异构指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有相同要素或属性的物体,通过不断的组合叠加重构成另一种物体,代表新的意识与语言形态。一般来讲,形、意并存是“同质异构”的基本特征。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我们不仅保护大熊猫》的海报设计,使用同质异构的方法,以大熊猫为基础图形,运用图底反转的设计手段,构成了森林、湖泊、藏羚羊等不同的事物,向受众展示其对动植物、山川河流等的重视与保护。此系列海报采用同质异构的设计方法,形象有趣的组合方式在欣赏过程中给受众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使传播过程更加娱乐化。借助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对受众进行知识的普及与认知的弥补,在审美中领会海报及其所传达的内容,达到公益海报的终极目的——美育教化。受众首先对海报进行感性的体会,后升华到理性的评判与思考,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与改变,从美感的表达到教育的转化,才能实现教育拓展的审美功能(如图8)。

(三)构图形成的残缺——形式美十足

在海报设计中,往往受到尺寸的限制,不能将所有的视觉元素一一呈现,设计师需对元素进行取舍,将画面进行布局,使画面中的图形形成残缺,也就是构图形成的残缺。例如透明海洋主题海报特邀作品中的《保护鲸鱼海报》。整体为上下构图,使用鲸鱼的标志性肢体作为主要元素占据海报的主要位置,并加以文字辅助,黑色的色彩,流动的液体,暗示海洋环境的污染对鲸鱼的影響。这种构图造成的残缺美使图形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更显简洁和单纯(如图9)。

四、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受众心理

(一)残缺美中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也就是“猎奇心理”,即对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而残缺美的表现就是抓住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贡布里希认为:“很容易被人感知的图案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当预期的图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会被它所吸引住的,这种图式里的结构就会沉到我们的意志阀限之下去。”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的大小是根据意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的,即可以预判到的就是“多余的”。从表现形式上而言,图5中图形自身的残缺及残缺图形的组合丰富了图形的语义,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使其深层次的探寻环境保护海报中的涵义。

(二)残缺美中的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型心理学”学,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人心理上的“形”,任何“形”都是知觉自行组织建构的结果,并不是依附客观事物存在的。每一个自然人对“形”都有自己的组织能力,并且依照知觉组织的建构规律对事物进行观察。如图6-图8中的残缺美正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过程,基于受众的审美经验,使之把残缺物象的视觉转化为充满意义与内涵的整体视觉。人的视知觉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思维,有着主动性和完形意识,虽然图形本身是残缺的,但仍能让人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觉对象。

(三)残缺美中的共情心理

共情(Empathy),又可称为“移情”“同理心”,该词是由心理学家Tichener(1909)翻译德国词“Einfühlung”而得来,是指与他人接触交往中,走进对方内部世界,置身其中感知和体会对方的情绪、情感、体验。 图2生态海洋以残缺的表现形式发挥受众主观能动性,从多维角度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极大程度地引起受众共情心,提高海报的传播效率和质量。可见环境保护海报利用残缺美中的共情心理,可以提高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促使人们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从而达到美育教化的终极目的。

五、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残缺美的审美范式

(一)“达意”的审美范式

海报是有目的性的传播,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将图片、文字、色彩、空间等元素的结合,向受众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出其宣传的信息,这形成了“达意”的审美范式,即海报真实内容的准确表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保证海报主体残缺图形的辨识度,在保持海报的主体图形特征突出、识别度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能够将海报信息进行准确传达,这也是海报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和最本质的意义。在“达意”的审美范式中,往往包含了环境保护观点的表达、丰富材料的运用、形式美与内容的协调统一,体现了残缺美环保公益海报中功能美、材料美、形式美的审美要素,故形成了“达意”的审美范式。

(二)“共生”的审美范式

从古至今人们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在环境保护海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形成了“共生”的审美范式,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以促进人类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共生”的审美范式中往往通过对物体的删减与遮挡、此物与彼物的重构的

审美表现形式,阐述人、动植物、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生存现状,是情绪化的感性内容的传播,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描述。如图6-图8海报以和谐共生为理念,使用异质同构、异物同构、同质异构等表现方式进行残缺图形的设计与残缺美的表达,引发受众“共生”式社会责任感的审美心理,从而体现残缺美的美学价值。

(三)“传情”的审美范式

海报中的审美在满足价值观的传播后,也十分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满足,情感的传递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因,由此形成了“传情”的审美范式,即以物体的残缺来传达对大自然的情感。此处的“情”是指人们对残缺美公益海报产生感触的条件下发出的自然之情,或是震惊、伤感、同情,是受众在进行审美过程中与设计师产生的一种理念上碰撞与磨擦。残缺美以哀怜为特色,其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奠定了公益海报设计中主要的美学基调。“传情”的审美范式中往往蕴含着设计师的个人情感,其作品是设计师情感宣泄的载体,受众通过自己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讀,产生审美心理的变化与感知,是对设计师情感信息的接收,从而形成“传情”的审美范式。

结论

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加剧,人类的社会责任更重,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关宣传更需加强。设计创意与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随之产生改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的残缺美所具有的“显著的功能美、丰富的材料美和新颖的形式美”等审美要素发挥着形成海报创新点、扩大图形象征性等作用;利用对图形的减省、重构和局部构图等方法创造了新颖的视觉效果,丰富了海报的内涵;利用了受众好奇心理、格式塔心理及共情心理,引起受众共情心、激发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海报设计中的残缺美的审美要素、审美表现、审美心理的变化与统一形成了“达意”“共生”“传情”的美学范式,使对环境保护海报的研究更加体系化、整体化。

猜你喜欢

同构海报设计范式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运用同构法解题的步骤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曲国先 蔡丽娟 海报设计作品选登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海报设计作品四幅
利用同构特点巧解数学问题
关于简单树的一类计数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