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元龙: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转型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2021-12-19
桂元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业设计师。九三学社广东轻工学院支社主委,兼任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科技设计分会理事长、广东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数字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粤港澳数字创意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理事长。
本人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设计70人”“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广东省高校工业设计教师创新大赛“金尺至尊奖”“广东省十大工业设计师”和“领航100”广东亿元企业实力提升计划青年工业设计特派员等荣誉。
主持中国特色高水平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教育部高职教育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产品设计》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的建设工作;主编的《产品项目设计》教材获“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产品设计(第二版)》获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现代服务制造领域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桂元龙工业设计名师工作室”、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示范平台”以及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桂元龙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的建设。
《设计》桂元龙
《设计》:2019年,“双高计划”开启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阶段,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就以上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对“双高计划”的理解和分析。
桂元龙:职业教育的办学就是服务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肩负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经过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已经接近1500所,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接近500万人,高职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二的有生力量。面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带来的巨变,在技术迅速迭代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已经跑在了院校教育的前头,区域产业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持续更新,专业复合化水平和多元化能力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的核心问题,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于2019年初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简称“双高计划”),随后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可想“双高计划”的意義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双高计划”是我国高职教育迎来的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说“双高计划”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一点都不过分。“双高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核心是加强党的建设,是工作的出发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建设任务;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是工作目标。
本次“双高计划”在体系构建上面临“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两大课题。横向融通包含很多方面的融通,其核心是要加强产教之间的融通。产教深度融合开展专业群建设,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新诉求为契机,依据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将专业群课程体系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技能融入专业群的教育教学过程,创新复合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提升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人才的供给能力,和智力支撑力度的有效路径。纵向贯通是指职业教育类型内部,中职、职教专科、职教本科和职教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贯通。国家正在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高等职业教育也将从法律意义上变更为职业高等教育,这将从法律层面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畅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通道。预示着,现在“双高计划”所推动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要为今后培养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人才做好准备。
《设计》:请您介绍下所在的高校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划。
桂元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33年,有着近90年的职教历史,历经中职、高职和本科不同层次办学,是国家评估与示范建设优质校,目前正在推进“双高”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中国职业教育“轻工模式”的践行者。学校以“立足大湾区·服务大转型”为办学定位,“设计轻工、制造轻工、服务轻工”特色鲜明,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施人才培养,目前有近70个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学校目前有中职在校生11,000多人,职教专科在校生规模有22,000多人,计划职教本科生规模5,000人。艺术设计学院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二级学院,共有11各专业9个方向,职教专科在校生5,200多人,是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规模最大二级学院,学院的产品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与游戏艺术设计三个专业第三方评价金苹果排名全国第一。我们围绕“精设计、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运行“产教科联合·工学商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将真实项目直接融入课堂教学,畅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学院与大湾区的知名品牌企业腾讯、科大讯飞华南公司、广东省广告集团的200多个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湾区广告产业学院”“许鸿飞国际文化创意学院”“广东轻工顺德珠宝产业学院”“大数据时尚产业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单位,学院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特点和高端定制时尚产业需求,切实开展创意设计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人才培养,计划依照国家“双高”规划的总体建设要求,打造数字创意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双师队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强化二级学院治理能力提升学院的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集聚社会力量将“广轻设计”打造成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特色鲜明、国际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艺术设计品牌。
《设计》:所在地高职教育有怎样的地域特色?学校有哪些针对性的人才打造规划?
桂元龙:学校所在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总体而言大湾区产业类型丰富,产业体系完善,产教融合基础雄厚,改革创新特色鲜明。本地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成长,得到了长足发展,体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国家的职教大省。不计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职业教育,仅广东省就有89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80万,其中有5所院校进入国家“双高”校,有5个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群进入国家“双高”专业群,有70多所院校办有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之间、专业之间彼此来往密切,涌现出一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强校和优势专业。建立在产教融合基础上的竞和发展是本地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2019年以来,地方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等文件,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强劲,数字创意设计人才需求迫切。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产品设计领域面临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和非物质产品带来的变革,以及数字营销背景下虚拟展示、线上销售带来的冲击,我们精准对接数字创意产业,组建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开展“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获得了国家“双高”专业群立项建设,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为落实“双高”专业群建设,打造的“国际数字创意谷”技术技能平台,是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广东省艺术设计公共实训中心,广东省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示范平台,也是我校四个产教科联合中心之一,我们以平台为载体实施“产教科联合·工学商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意谷主要由数字创意智库中心、轻工·腾讯云育人创新基地和粤港澳智能产品研发基地三大功能模块组成。智库中心开展技术咨询,育人创新基地开展技术协同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基地开展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从榜样传承与价值成就、人才输出与市场检验、成果共享与技术引领等三个方面,相互支持和促进,合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技术技能平台。
《设计》:当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桂元龙:产业背景决定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工业1.0发展到工业4.0时代,产业特征也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逐步转变为智能化,随着产业的升级迭代,技术标准、岗位技能、行为规范、运行逻辑、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应用、线上销售的普及,让过去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今天的事实,面对这种变化服务于产业的人才也必然面临知识、技能的迭代。高等教育里面讲的新工科、专业群的建设,就是教育适应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工业技术基础上的知识与能力,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呈现出强烈的不适应与制约性,教育正在迎接一个知识与能力进行跨界重组,交叉融合的新时代。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掌握数字经济新技术,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对接数字技术新标准,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人才,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设计》: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一起努力的结果,不仅需要思维敏捷的领导者,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您认为,技术型人才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桂元龙:社会发展是各阶层人才分工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上层精英把握发展的方向,底层精英决定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在“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的当下,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股不能忽视的有生力量,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转型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设计》:“双高计划”启动后,高职设计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您所在学院在“三教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桂元龙:“双高计划”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要求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双高计划”强化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赋予了高职教育类型教育的新内涵和新任务。作为类型教育要强化“职业性”属性,高职院校必须精准落实自身的办学定位,创新产教融合,做实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院校治理方面将面临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文化、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双高计划”明确要求“双高校”要“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教改革”为主体的内涵建设是检验“双高校”建设的关键,如何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办学水平、产教融合深度、社会服务能力等走向国际先进水平,探索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实现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走在全国前列的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开展项目制课程教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我们落实教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学院目前已建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全覆盖的教学资源库,其中由我院牵头联合国内40多家优质院校、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110, 000人,共开设职教云课程1, 300多门,被全国1,000多所学校的5,000多名教师用来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
因为有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政策与经济建设的先行优势,在与市场紧密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开展教学改革抓教材建设成为我院的传统,更是落实“三教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的载体。到目前为止,2002年至今,我院教师共编写出版教材131本,被国内高职院校所普遍采用。 其中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9本,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8本,中国轻工“十三五”规划教材3本。
师资队伍建設是实现“双高计划”与落实“三教改革”的关键,学院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求在职教师到企业参与深度的社会实践,提倡并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制定政策激励教师申请纵向课题和开展横向的社会服务合作,以此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面向社会跨学科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博士、海外留学生等充实队伍,优化师资结构,近五年,我们共引进了近50名新人,壮大我们的专任教师队伍。
为满足“双高计划”职业教育类型办学发展的需要,探索产教科相融合的师资队伍构建,学校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学院依据“ 国际数字创意谷”技术技能平台打造,和“产教科联合·工学商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科技设计分会、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数字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等渠道,形成了以“ 国际数字创意智库”为引领,打造以国家级名师、国际设计大师、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 跨界混编”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依照1:1:1的比例,组建“三导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围绕数字创意产品、乡村振兴等项目开展社会化服务,实施“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方式,实现人才和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的社会服务能力。